打印

《文史哲》主编:世界需了解中国人文学术动向

《文史哲》主编:世界需了解中国人文学术动向

  中国新闻网 2014年07月02日 14:36 来源:深圳商报

  由《文史哲》杂志社主办的“方法与路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学术研讨会暨《文史哲》英文版首发式日前在青岛举行。围绕创刊过程和计划等问题,《文史哲》杂志英文版主编王学典昨日接受了本报电话专访。

  中外学术界对话之桥

  王学典介绍,在中国的学术刊物中,《文史哲》一直担当着一个重要角色。自1951年创刊以来,该刊秉承“学术自由”的办刊方针,发起过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讨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引领着中国人文研究的潮流和风气。在60余年来的中国学术史、期刊史上享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并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海外订户达545家,世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大都订阅、收藏有《文史哲》。

  “如今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问题’正在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两个多世纪以来学术文化‘引进来’的局面由此面临转机,‘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成为一股愈来愈强大的潮流。”王学典表示,在此背景之下,《文史哲》杂志创办了自己的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冀图为全面提升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更尽一份努力。“让世界学术界更好地了解和观察中国,更好地感受中国思想界的动态,更好地把握中国人文学术变化的走向,为中外学术界搭建沟通对话之桥,是《文史哲》英文版的创办初衷。”

  “英文版创刊经过至少3年的准备,2011年我们就开始谋划。当时中国内地有几家文史杂志,都是在内地出英文版,然后让海外去发行订阅。但是,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就没有在中国内地申请刊号印刷出版。所以,我就想要在海外寻求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双方进行合作,直接在海外出版和发行。既然是英文版,我就要做出自己的影响。”王学典说。

  一流学者担任编委

  据王学典介绍,英文版系与欧洲著名学术出版社博睿(Brill)合作推出,致力于向英文世界介绍中国人文研究最新以及最富代表性的成果。“欧洲学术出版社博睿想要把亚洲的一部分期刊推到英文世界里头去,这是他们近期的工作重点。而我们的创办愿望恰好在他们考虑的范畴之内,所以当时双方一拍即合。”

  他说:“英文版并非中文版的简单移植或精编,而是采取专题形式,每期集中于一个海内外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选译相关中文文章,同时组织英文原创稿件。英文版严格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实行匿名同行评审制度。由海内外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也将能够保证杂志时刻对国际学术前沿保持敏感,进行对话。”

  尤要一提的是,《文史哲》英文版编委会正是由余英时、王靖宇、王德威、林毓生、何肯、柯马丁、安乐哲、沙尔夫、李伯重、周绍明、池田知久、斯波义信、陈来、葛兆光、庞朴等世界一流学者及国内权威学者组成。

  王学典表示,把中国人文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成果译介到海外,是《文史哲》英文版的最高宗旨。“跟中文版有所不同的是,为深入展示中国人文学术的研究成果,英文版拟每辑选择一个重大问题,集中呈现海内外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是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此一问题的厘定,关系到普世主义的世界历史叙事方式在中国的成败。”

  在《文史哲》英文版第一辑中,主题为“中国社会形态问题”,即着力于对漫长的秦至清末两千年间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行讨论。“此举是想帮助海外学术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变迁的历史根蒂与中国崛起的历史奥秘。这一组文章,侧重提炼和推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概念和新模型,‘郡县制时代’、‘国家体制式社会形态’等概念的提出,均反映了当今中国有代表性的学者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最新探索。”王学典说,“下一期主题可能是‘中国的儒学’、‘中国的道教’、‘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也可能提取儒家的‘仁’、‘礼’,或者道家的‘道’等进行探讨,这些主题能够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基因,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起到最重要的探索作用。”

  翻译是遇到的最大困难

  《文史哲》英文版在创刊期间也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翻译是我在组织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我原先找学校外语学院的老师帮我翻译,但他们不愿意做,因为翻译不算成果,不能作为评职称晋级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内地,无论把论文著作从英文翻译为中文,或把中文翻译成英文,高校评价体系当中,都不把翻译作为评价成果,所以导致大部分老师没有积极性,不愿意干翻译活儿。”王学典说。

  他认为,语言翻译是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和障碍之一。“尤其是古代哲学、历史和文学,是最难翻译的部分,比如‘仁’、‘礼’、‘道’等抽象主题性思想怎样翻译,就是令人费神的问题。”

  为此,他聘请了一批年轻的西方汉学家来从事英文版的翻译。“他们虽然是西方人,但他们是在中国学汉学,比如《文史哲》英文版副主编孟巍隆是美国人,曾在南京大学进修汉语语言,后又相继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北大中文系,成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故具有相当不错的汉学基础,加上自身已有的英文水平,也就能够胜任英文翻译工作。”

  王学典强调,作为主编,他对英文版的翻译要求比较高,希望做到能让西方读者在阅读时就像读英文一样流畅明白。“在语言这一块,光翻译就推倒了三次。下来我还要继续扩大翻译队伍,培养更加强大的翻译力量,以保证英文版的连续出版。”

  介绍中国人文研究新成果

  谈到《文史哲》英文版的创办意义,王学典表示,希望在世界文明对话等重大问题上,让西方主流学术界更多地听到来自中国学者的声音。“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正在崛起,并日益成为世界新的中心。与历史上所有其他大国的崛起一样,中国崛起必将引起世界文明秩序的重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崛起同时也更意味着中国的世界化。”

  在他看来,中国越是走向世界,对西方就越是一个谜。“在许多人看来,幅员辽阔且蕴含着巨大能量的中国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这里,一切不可能的都已成为可能,一些在世界其他地方不相容的在这里都能和谐共生,许多杰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所难以解释的奇迹在这里都已发生。这个民族的文化有太多的内涵需要挖掘,这个共同体的基因有太多的变异密码有待破译。”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人文学术的动向。”王学典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的相互了解是极不对等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要远远多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中西文明的冲突往往缘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生疏与隔膜。更加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缺乏了解中华文化的渠道。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迁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对西方来说,了解当下中国思想界的动向,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急迫。《文史哲》英文版的创刊,正是为了部分地满足西方世界的这种要求。”

  “面向国际学坛的《文史哲》英文版,将着重向英文世界介绍中国人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致力于从人文思想的角度诠释中国所发生的重大变迁。”王学典还强调,“《文史哲》英文版的创立,将为我们参与世界学术交流,共同推动世界学术的发展创造一个难得的机遇。” 魏沛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