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四川汉墓出土10部医书 部分或属失传的扁鹊学派

四川汉墓出土10部医书 部分或属失传的扁鹊学派

2号墓出土了4部织机模型,3号墓也“不甘示弱”。920余支竹简,为世人还原出10部医书(含一部兽医书),部分医书可能属于失传的扁鹊学派。出土的医简基本没有提到巫术,证明西汉早中期“医”与“巫”已经分家,标志着中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0部医书

《敝昔医论》中的“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此次发现的医简,或是“重新找回了中医扁鹊学派的经典”

3号墓出土的920余支竹简,为世人还原出10部医书(含一部兽医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老官山汉墓”此次出土的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为四川地区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从出土的医简内容来看,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玖部医书

《敝昔医论》

或属失传的扁鹊派

据本次考古现场负责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涛介绍,考古人员进行发掘的时候,920余支竹简分两处存放。其中一处共有736支(含残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

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荆州简牍研究所研究员武家璧指出,上述9本医书中的《敝昔医论》中的“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也认为,“敝昔”通“扁鹊”没有问题,这是很重要的线索。

扁鹊是医方祖师,以诊脉闻名,创立了切脉诊断法。此次发现的医简,或是“重新找回了中医扁鹊学派的经典”。

壹部兽医书

重点医马 是我国出土最早的兽医书

另一处单独存放的184支竹简,也是医书,但重点是医马,被专家们暂命名为《医马书》。据了解,《医马书》是治疗马病的兽医书,对马脉的描述此前还从未有过。

武家璧指出,这是迄今我国出土的第一部兽医书,改写了兽医史。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有“马舞”(即“马操”)的记载,他认为这可能与相马术有关。

壹具人体医学模型

经络穴位清晰 五脏六腑明确

同样是在3号墓中,除大批医简外,还出土了一具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这具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位清晰可见。人像背部,刻有“心”“肺”“肝”“胃”“肾”等字样。在一些穴位处,还刻有小字,如在肩部,即刻有“盆”字。

据了解,此前,我省曾在绵阳边堆山汉墓出土过人体经络髹漆人像。与之相比,此次出土的人像更为精致、完整。谢涛介绍,这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为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专家

证明当时医巫已分家

或改写中医史

在日前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几乎一致认为,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中,基本没有巫术,这也证明西汉早中期“医”与“巫”已经分家,标志着中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医简以前也有发现,但如此完整和系统化还是第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是否汉武帝前期是巫医不分,汉武帝后期告别巫术而医术独立发展,也许此次的发现会是个转折点,“如果弄清这个问题,对医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和中浚指出,此次考古发现与医学关系密切,经脉、药方、症候等医简远远超过马王堆与张家山,所以非常重要。他认为,《黄帝内经》是完善的传世文献,马王堆是比较早期的医书,而此次出土的医简介于二者之间,同时还具有四川的地方特色。

“文献记载医家有三个流派,现传世文献只有一派了。上古的扁鹊应该是一个流派。”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主任李继明表示,现在还有很多关于中医源流的问题,这次出土的资料或促进中医史合理的改写。

独家解读

10部医书讲些啥?

治妇科治外风治肠胃

还谈治马

目前,文保专家正在对此次出土的汉简进行保护修复,整个工作预计需要两年时间。由于年代久远,竹简上的文字通过肉眼难以识别,考古人员通过红外扫描,已破解了其中部分内容。

《敝昔医论》讲五色脉。如:“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节,皆鼂於气”“敝昔曰:所胃五色者,脉之主”,论述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

《脉死候》讲脉象与疾病及死亡的关系:“脉绝如□□,不过二日而死,烦心与腹伥□则死”;“[一曰]刑死,二曰气死,三曰心死,四曰志死,五曰神[死]”。

《六十病方》有药方60条。包括“题名简”“药方简”。如:“治穨山十六 治鲜卅一治消渴卌六”,所列病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疾病。“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

《尺简》共20支,因表面脱落严重无法识读,长度约为汉制的一尺,故暂命名之。

《病源》涉及病理学。

《诸病症候》有268支,包括经脉和病症部分。此次出土竹简医书的最大特色就是药方和医病理论数量都很大。如:“女子红痭,赤白半”“肠瘅,食多善饥而少气,得之饥”,与妇科病和肠胃病有关。

《经脉书》简文举例:“手阳明脉,□□次指与大指之上,出辟上廉,入肘中,乘腝,出肩前廉,循颈穿颊,入口中。其病□□痛,口辟□□”。

《脉数》简文举例:“逆气两辟肘阳明各五及□”、“□病□卧两胻阳明少阳各五”、“转筋足巨阳□各五”。

《五色脉诊》简文举例:“凡五色,以观生死…”“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故以五臧之气”。

《医马书》有184支,是治疗马病的兽医书。如:“尽入马鼻…以药灌鼻中”,涉及丰富医马内容。此外还有“马舞”(即“马操”)的记载,可能与相马术有关。

经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中浚教授鉴别,《五色脉诊》中的理念与中医五脏五行思想吻合,《六十病方》中大部分可识别药材具有去风、祛寒、去湿的作用,很可能是治外风的药方。(□为缺字或暂不能识读的字)(成都商报记者王圣 实习记者 徐剑萧 摄影记者 鲍泰良)

TOP

但愿早日出版。

TOP

好消息!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一号)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xiangyang_ma@163.com
QQ:191979538

TOP

专家:“老官山”医简价值远超马王堆医书

2013年12月18日 09:56    来源: 成都日报     王嘉
   昨日,本报报道了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发掘出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并从中发现了十部医简(其中一部为兽医简)以及织机模型的消息,该消息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医简到底记载了什么内容?它们有何价值?马王堆也曾出土了大量医简,这批成都出土的医书与马王堆医书有何关系?它又与著名的《黄帝内经》有何联系?昨日记者带着疑问,再次来到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璧等专家为读者揭开医书的神秘面纱。

  《医马书》涉医马内容

  是我国出土的第一部兽医书

  此次发掘的3号墓中,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920支医简。专家告诉记者,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专家说,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此外,该墓室内还出土了184支(含残简)竹简,内容为《医马书》。

  武家璧指着墙上的投影图片,向记者一一解读说,《敝昔医论》简文中写道:“敝昔曰:人有九徼五臧十二节,皆鼂於气”“敝昔曰:所胃五色者,脉之主”论述了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脉死侯》论述脉象与疾病及死亡的关系;《六十病方》包括“题名简”“药方简”,所列病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疾病;《诸病症侯》与妇科病和肠胃病有关;《五色脉诊》简文有“凡五色,以观生死”“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故以五臧之气”,所涉及内容极为丰富……特别的是,《医马书》简文中提到“尽入马鼻……以药灌鼻中”,涉及丰富医马内容,是迄今我国出土的第一部兽医书。

  医书上很多药方

  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

  武家璧认为,出土竹简中有《敝昔医论》,而“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鹊”的通假字,因此极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而东汉时期广汉出现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脉诊为特色的医学派别,就是扁鹊派的继承人所创。“扁鹊在医学史上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因为扁鹊本人留传下来的文献几乎没有。”他说,这批医简很有可能就是扁鹊派医学的继承人所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则直言,在天回镇医简以前,我国的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这次出土的医简,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从医简的数量来说,920支简,字数和马王堆医书的两万多字大体相当。从内容来说,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是以单方为主,经验的成分比较大。而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而且9部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医学的各个方面,学术价值相当高。”

  此外,天回镇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不仅每个药方的药味增加了,经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马王堆医书的一两味药更有中医方剂的特点,而且很多药方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出土的医书中,还有以花椒等四川特有的药材入药的药方。“从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以及部分药方中发现,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和中浚评价说。

  人体经穴髹漆人像

  揭开中医针灸理论起源

  在3号墓中,除了大批医简外,还出土了一具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这具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位清晰可见。人像背部,刻有“心”“肺”“肝”“胃”“肾”等字样。在一些穴位处,还刻有小字,如在肩部,即刻有“盆”字。和中浚透露,它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为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川派中医学溯源的物证载体。”和中浚说,它与1992年在绵阳双包山汉墓中出土的经脉漆人像造型风格一致,见证着四川早期经脉学发展。此次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着“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这些经络线条复杂,交会处多。”和中浚说,绵阳的经脉漆人像有13根纵行经脉,交会处主要在手和头部。

  “成都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更精致完整。”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唐光孝告诉记者,绵阳出土的经脉漆人像有28.1厘米高,但一只手和两只脚都有残缺。肉眼能看到经络线条,但没有文字。当年出土时经脉漆人像是处于饱水状态,这10多年来一直将其放在水中进行保护。据悉,今年夏天,经穴髹漆人像“秘密”从绵阳运到了成都,现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与这次发现的经穴髹漆人像一起进行脱水保护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