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从卓刀泉传说看关公文化

据《寰宇通志》明景泰六年(1455年)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
        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候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
        又据所存之“卓刀泉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
       《洪山史话》2004年武汉出版社东汉末年,朝廷衰败。群雄而起,经过无数次的征战与组合,形成曹,刘,孙三足鼎立之势。关羽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兄弟,又是蜀国一员战将,手执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关羽在镇守江陵期间,曾率兵进入江夏的伏虎山。时逢江夏酷暑,高温如炉火,又遇久旱无雨,战马与士兵干渴难耐。关羽仰天长啸:“水也”将青龙偃月刀向地而卓,顿时所卓之处水涌如泉,解了兵马的干渴之苦。由此后人将泉命名为卓刀泉
       《简明武汉史》2005武汉出版:卓刀泉位于武汉伏虎山麓,在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清康熙湖广武昌府志校注》 2011武汉出版社中对于卓刀泉的原文描述如下:“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相传关羽行兵,卓刀坛下,有泉出焉。明楚昭王蒐而饮之,泉味甘冽。瓮以石,覆以亭,亭前有拜将台。”
        当然民间还有一段传说无注明出处。“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

        以上一段内容,为历代关于卓刀泉的史料汇编。应孙老师的提议,特开此主题贴,主要从卓刀泉(卓刀泉寺)出发,来共同探讨卓刀泉传说,并将之放于关公文化体系下进行近一步的研究,希望大家踊跃发表看法,也欢迎各位前来共同探讨指正。



[ 本帖最后由 Tamie 于 2012-12-19 15:45 编辑 ]

TOP

卓刀泉寺是一座融入多种文化的寺庙。不过,其中最浓厚的仍是它的佛教文化气息。
    据记载,三国至南朝,与玄学发展的同时,佛教和道教也都建立自己的营垒,在社会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三国吴时,就有天竺僧继祗难,在“黄武三年,与同伴竺律炎来至武昌(鄂州市),”并将带来只梵文经卷“译成汉文”。[ 肖德才编:《简明武汉史》,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汉明帝时就有名马师者筑灵山寺于高冠山(蛇山中峰)。宋代,因泉而建关庙,明代,此庙演变为卓刀泉寺。以后历经兵燹战乱,寺庙也屡建屡毁。
  目前的卓刀泉寺,虽然只有一间大雄宝殿,但在武汉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湖北省佛教中颇有威望的大鑫和尚都曾驻锡(俗家所说居住)于此。这里还是当代高僧净慧法师的批剃祖庙。
  卓刀泉寺的建筑格局与江城寺院迥然不同。卓刀泉大雄宝殿与关圣殿前后错落,互相呼应,成为了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关公文化相适应、相融合的最好佐证,形成了寺庙合二为一的独特景象。据佛经上讲,大雄宝殿是如来佛祖讲经说法的圣地。“大雄”是梵文“摩诃毗罗”的意译,是古印度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之一,意为“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殿内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及其弟子迦叶、阿难,两旁是十八罗汉。释迦牟尼佛像后供奉着自在观音,即佛经上描绘的大慈大悲菩萨,《愣严经》说他有三十二经身,此处是仿唐风格,宝像丰腴,现男身。据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本为男性,后来入乡随俗,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被中国老百姓变成女菩萨了。而这座观音像也是打破了自北魏灵太后以来我们所熟知的女性像,现出的是男身,这是在一般寺庙中难得一见的珍品,是卓刀泉引以为傲的资本之一。
  在大雄宝殿中出现的几乎都是佛教中的人物,除了大门内左侧有关羽拿刀直立的塑像。寺里的法师讲解道:关公在佛教里是护法神,被封为伽蓝尊者。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一高僧到湖北当阳玉泉山建庙传教,夜见一长髯神人,自称蜀将关羽,现为当阳山主,愿为佛门弟子。该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羽为伽蓝护法神。另外,关公在儒教中崇为武圣,在道教中尊为三界伏魔大帝。也就是说,关公在儒释道三教均有名望,各占一席之位。
  卓刀泉寺既沿袭了古庙特征,又与通常寺庙有别,把“忠义仁厚”特色的关羽文化与佛教思想融为一体,更显得非同一般。其实,佛教传入我国有2000多年历史,早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相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的大雄宝殿与关圣殿融为一寺,则是最好的佐证。
   

TOP

除了悠久的关公文化,卓刀泉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井文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一天,年仅9岁的楚昭王朱桢慕名来到了卓刀泉。当他品尝过清冽的井水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为卓刀泉办了四件实事:用条石筑井台,在井口加井栏,建井亭,题“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之上。
  尽管朱桢下令建造的这些井台建筑看似不起眼,但却蕴涵着很丰富的井文化。建筑专家认为,这个用三层较薄的条石组成的方形井台不仅古雅朴素,而且很有特色,它与用整块甃石打磨而成的圆形井口相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思想,在我国的井台建筑中并不多见。
  从实用的角度,这些建筑也让人不得不佩服年幼的朱桢有着智者的深谋远虑。围之井栏,覆以井亭,是防止雨天地面水的浸入,减少风天地面土的吹入,有助于用水的清洁卫生。同时也是防止夜间落井、盲人落井、童稚落井等危险事故,起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井的建筑独树一帜,还有那暗藏古井深处的哲思文采,同样让人折服。被称之为寺中一宝的“卓刀泉”三字,刻于井栏,古朴苍劲。井以字为依托,字也增添了井的精彩。
  “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故上自省垣各大宪,下逮村氓咸取给焉。”这段寥寥数语的文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对井深刻、传神、精到的解释,并于清光绪九年镌刻于金石之上,形成井铭。让井沾了文化的气息,也成为了文化载体。
  有了文化的韵味,卓刀泉古井也被文人雅士纳入了一方景致。在民国时期任桐《沙湖志》中所列举的沙湖十六景中,就有“卓刀饮泉”和“泉亭松韵”两处。不难看出,卓刀泉也是一道古井文化大观。

TOP

卓刀泉的历史演变

卓刀泉,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伏虎山麓。据明代《寰宇通志》和清代《武昌府志》记载及民间传说,东汉末年,蜀将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人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宋时在此依泉建寺,名曰“御泉寺”,以纪念关羽,一度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明初楚昭王朱桢在此井泉筑台建亭。今亭已倾废,井台与井栏犹存,井石上刻“卓刀泉”三字仍清晰可见。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太平军曾在此銮战惨败,庙木尽毁。清咸丰八年(1858),中丞胡林翼捐资重建。 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今存《古卓刀泉记》碑文。民国六年(1916),再次重修,定名为御泉寺,今存《御泉寺碑记》碑文。1956年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改名为“古卓刀泉寺”。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该寺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2004年8月,能静法师晋院主持法务,正式恢复为佛教比丘丛林。 2005年11月,经一年的重新修缮,恢复了故有面貌,正式对外开放。现寺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入眼即为关圣殿;二进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进便是大雄宝殿。
  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TOP

卓刀泉寺的现状

据德如法师介绍,古卓刀泉寺在其周边的一批企事业单位全部迁出后,将与寺后的伏虎山整合开发,并纳入到东湖风景区整体规划。开发工程约要五年左右时间。届时,古卓刀泉寺占地总面积达15258平方米(包括后山6575平方米),将凭借其佛、道、关公文化,以及伏虎山上抗战英烈墓等,成为武汉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最近重新修建的卓刀泉寺山门,高大巍峨,典型江南气息。根据规划,卓刀泉寺将建成具有“关公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点。在新山门落成大典上,武汉市有关方面提出,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重点建设卓刀泉寺,打造武汉市第二大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形成“北有归元寺,南有卓刀泉”。
应对该寺的旅游资源进行长远规划,武汉市将邀请有关专家挖掘关公文化,重新定位庙宇建筑风格,让关公文化成为我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又一品牌。 最近,随着地铁2号线的建设,卓刀泉寺也进入了规划增建的新阶段,山门已经落成,两侧的殿堂正在陆续开工。
目前,武汉市已经规划了“卓刀泉公园”,将卓刀泉寺、伏虎山都纳入规划范围,这里将成为武汉的一个城市公园。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古卓刀泉寺山门附属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艺术馆也已经开馆。人们在品茗时,还可欣赏佛教文物、名人字画、名家手工艺壶。

TOP

构造洪山的地标——论伏虎塔的建造

在卓刀泉寺后面,有一座山,名叫伏虎山。适应城市景观与旅游的需要,本人建议,应当在山顶建立一座伏虎宝塔。这座宝塔应当有相当的高度,起码要超过附近的高层建筑,使这一地段突显出来。理由是:
  1、贯通武汉的“龙脉”。
  从龟山、蛇山、洪山、伏虎山、喻家山一条线是武汉的“龙脉”。沿着这条龙脉,武汉经济的线索非常清晰。如今,龟山上有电视塔、蛇山上有黄鹤楼、洪山上有洪山宝塔、喻家山上有一座了望台,惟独伏虎山上什么也没有,感觉这条龙脉断了,建立一座塔可以在空间上连续起来;
  2、古寺配宝塔。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局中,著名的寺庙往往有一座塔相伴。塔与寺庙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今,卓刀泉的马路已经纳入规划,卓刀泉寺也将投入改造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卓刀泉寺也需要配一个塔。
  3、融入东湖的美景。
  东湖是有缺憾的,缺憾在于人文景点少,更不用说寺庙了,卓刀泉寺就是离东湖最近的寺庙,伏虎塔的建造后,可以从东湖远处就可以看见,形成东湖特有的风景,而且还可以吸引观光客。
  4、延续民间传说,增加文化质感。
  伏虎塔的建造后,可以延续关公伏虎的故事,成为武汉的聚财塔,并进而形成卓刀泉寺的独特风景线。再说,塔建成后,卓刀泉寺连同后面的伏虎山、塔都可以成为人们修闲游玩的良好去处。

TOP

卓刀泉寺规划总的布局构成

   (1)关公文化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左侧。涉及项目包括原有的关圣桥和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春秋书院、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三国书画社、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结义亭、桃园阁及工艺馆、集古斋等附属建筑和雕像。其中,工艺馆、春秋书院、集古斋、三国书画社、群英台、五虎上将群像构成一个相对对立的院落。关圣殿、关公画廊、刀马台和结义亭、桃园阁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2)佛教活动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及中轴线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已有的天王殿(关圣殿改)、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圣殿改);前改建的放生池、新建的钟楼、鼓楼;古井左侧和右侧改建后的客堂、祖堂、斋堂;大雄宝殿后增建的藏经阁、法堂以及从中轴线向右侧依次新建的正心亭、观音殿、自在亭、经幢、长寿轩、传经堂、晒经石、财宝天王殿、碑林、云水堂、念佛堂、众贤居、香积厨,分别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3)前院休闲区:以山门至大雄宝殿为中轴,主要分布于中轴线右下侧。涉及项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新建的妙逸茶馆、菩提斋楼、濯莲池、闻泉亭、停车场,并与财宝天王殿、碑林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4)后山游览区:山体挡土墙以上,主要分布于后山右上侧。涉及项目包括从下面依次新建的印祖亭、郡主显灵处、昭王殿、关公伏虎像、伏虎塔等与佛教或关公信仰有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及雕像,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游园。
以上八个空间单元,加上山门至天王殿(关圣殿改)的寺庙前庭区域,包括山门内侧左右新建的两个碑亭在内,共计九个空间单元。

TOP

规划范围和规划定位

现有范围、待拆迁的洪山区教学家具厂、洪山区园林局和省民政厅的有关建筑物所在地及挡土墙以上的局部山地
  在完善寺庙相关佛教建筑设施的基础上,进一部突出关公文化特色,深化关公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武汉市最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关公纪念圣地(如上所述,关公一生事业主要在湖北,武汉市佛教丛林较多,而关公纪念的不多,卓刀泉已有基础,将来建设方面应集中在关公文化和三国文化上,卓刀泉的传说,只能算得上卓刀泉关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作为武汉目前唯一的一处纪念武圣关羽的场所,卓刀泉寺还有更丰富的关公文化内涵,规划要注重发挥卓刀泉寺中中所体现关羽身上忠、义、信、智、仁、勇的精神。佛教文化不宜过多表现。

TOP

规划原则和构想

规划原则
  1.在融合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关公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关公文化特色;
  2.综合体现朝拜、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交流多种功能;
  3.精减佛教建筑设施,增加能体现关公及三国文化的建筑设施;
  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对称的寺庙格局基础上,强化园林化布局。
总体布局规划构想
  功能分区
  (1)关公文化区:以展示关公和三国文化为主。
  (2)佛教活动区:以举行相应的佛事活动和安顿僧人的日常生活为主。
  (3)前院休闲区:以休闲、品茶、进餐等游客活动为主。
  (4)后山游览区:以观赏自然景观和相关建筑、雕塑点景为主。

TOP

卓刀泉寺视频

因为好像不能发视频,贴个链接好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xMzkxNzE2.html

TOP

历史传说

多年以前关羽曾驻兵此地因缺水,乃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这口泉井至今仍在。据碑文记载:“斯泉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因泉甘景美,故宋代便在此修为道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第6子楚昭王朱桢游于此,尝饮泉水后赞叹不已,便筑台建亭,命人取整块青石琢成泉井的围栏,并亲笔题写“卓刀泉”三字刻于其上。卓刀泉乃关羽在汉活动的见证物、“活化石”。全国关帝庙寺遍布城乡,据有人统计,全球约有关帝庙4万余座。而羽以刀卓泉,仅此一处。   古卓刀泉寺因泉而名,自宋以来先后名为御泉寺、玉泉寺、泉寺等。可惜,历尽沧桑屡建屡毁,一时曾被人们淡忘。经过几年恢复和建设,现在的卓刀泉寺已融庙、寺、陵、园林于一体,独具特色,魅力无限,往来游客与信徒日渐增多。寺庙后山便是伏虎山,传说因关羽降伏危害一方的白虎精而得名。山林风景壮丽,松涛阵阵,在山峰之间埋葬着近代革命先烈的忠骨:有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爱国将领郝梦龄、辛亥革命志士蔡济民等。先烈们贡献一生的浩然正气,与武圣关公一脉相承,为世人所敬仰。   卓刀泉历来为武昌之胜景,据寺内石碑载:卓刀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其美丽壮观之景致,令人神往,“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TOP

历史概况

现存卓刀泉建筑,是在1916年重修的原址上重建的。山门上额书“卓刀泉  卓刀泉
”三字,进山门后为一四合院的院落,中央为泉,左侧为挑园阁,供有刘、关、张塑像,左、右两侧为禅堂和客堂,再进为正殿,原供关羽塑像。20世纪50年代,曾将卓刀泉纳入东湖风景区的文物景点进行过维修。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出发,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把它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中,卓刀泉惨遭破坏,庙里的和尚被赶走,大殿祖师台被挖掉,殿堂变成了存放骨灰盒的灵堂。直到198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才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恢复为寺庙。现在卓刀泉井已掏控和整修,恢复了故有面貌。井水清澈,四时不减;井栏上“卓刀泉”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禅堂、客堂、桃园阁等修葺一新;山门背面墙上镶嵌着《御泉寺记》、《卓刀泉记》等石碑。   1991年,区人民政府与省林业厅、空军武汉指挥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协会等单位共同协商,筹建洪山区的第一个公园一一卓刀泉公园。为此,区市政建设管理局将卓刀泉路300路段,由不足7米宽拓展为30米宽的沥青路,还修建了人行道,并由区园林局在路两旁栽种了白玉兰、夹竹桃等观赏树术,区城建委还  山门
投资修建了古卓刀泉寺的山门和小桥。于1993年11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公园占地9公顷,目前已建成盆景园和大观园两大古建筑园林景观,还有彩控喷泉、游乐场等。   [1]2011年6月3日上午,武昌古卓刀泉寺隆重举行了山门工程竣工暨七宝如来禅茶馆开馆庆典,各界贤达名流云集。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法师表示,该寺将贯彻《湖北宗教事务条例》精神,积极引导信教群众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道路,以“品千年古泉,拜忠义关公”为核心理念,将古卓刀泉寺打造成武汉关公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寺院。

TOP

主要景点

该寺为三进院落。入山门,步过关公桥,便是关圣殿。这里竖立着集忠、义、仁、勇于一身,儒、道、佛共同信仰的关公青铜神像,高4米的武圣,被关平、周仓护卫着。关公手执青龙偃月刀,勇武神威,令人景仰。出关圣殿,卓刀泉便呈现在眼前,楚昭王当年题刻的“卓刀泉”三字,依然清晰可见。游人来此,无不汲泉水而饮。这儿正是:“瞻圣容品甘醴望云卷云舒荣辱不惊,沐佛光闻梵音看花开花落道法自然”。大雄宝殿,这里供奉着佛祖及其弟子的群像。佛祖背后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像,与其他寺院不同之处是,这位观音菩萨雕像为男身,这在一般寺庙中可真是难得一见。
关圣殿
  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前进自成一个院落,前栋为山门和戏台,可惜后被拆毁,现在的牌楼为1986年所重建。牌楼正门楷书“关圣殿”,两侧门分别楷书“河岳”、“日星”二字,牌楼上浮雕有“二龙戏珠”、“童子望月”和“刘海戏金蟾”等人物故事。中进为大殿春秋阁及钟鼓楼等附属建筑,南北与前后进相接,东西为高耸的封火墙所阻。大殿为宫殿式建筑,高16米,长24米,宽14米,盖黄绿两色琉璃瓦,全部花岗岩台基。殿内供奉关圣帝,亭柱上刻有对联三副,分别为:“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叫悬日月;威灵存宇宙,干霄正气壮山河。”、“扶汉仰侯功,一心一德,浩气直吞吴魏;伏魔崇帝号,乃神乃圣,明威尚震华夷。”   关圣殿的最精彩之处在中进春秋阁。它矗立在一米高的花岗石基座之上,前后左右均有石阶登达。阁前石阶斜卧一条蟠 龙,两侧分列一对巨型石狮。巨狮各背负一只幼狮,幼狮搔首贴耳,娇憨之态可掬。殿阁为方形,四周檐廊用祁阳白石砌成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古朴精美的花鸟虫鱼走兽。殿阁分为两层,高大富丽,气魄雄伟。上以琉璃瓦盖顶,金碧辉 煌,飞檐兽脊,凤舞鸾翔。阁顶内侧倒悬着一条木雕贴金巨龙,口含丹珠,神态 飞扬。四周板壁透雕着人物故事,犹如一部形象的史书。攀木梯登上二楼游廊,只见江中百舸争流,街上车水马龙,满城风光,一览无余。如果说春秋阁是关圣殿的龙  卓刀泉
宫的话,那么阁前一对汉白玉镂空龙柱就是镇宫之宝。龙柱矗立在阁门两侧,上顶檐廊之极,下抵白玉狮座,高4.8米,圆周约1.5米。柱 为整体,龙为整形,龙绕柱旋,龙、柱一体。雕龙昂首翘尾,似腾云驾雾,如翻江击浪,造型生动,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雕工采用镂空技法,一鳞一爪,一须一珠,丝丝入扣,极为精巧细腻,游人无不为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据介绍,这件镂空龙柱属国内罕见的珍品,除山东曲阜孔庙外,此处仅有。

TOP

卓刀泉寺禅茶艺术馆

这是武汉市著名的禅茶艺术馆,集古泉水、字画、禅音于一体,受到很多高僧大德的  
青睐。[2]2011年10月30日,宗舜法师到古卓刀泉寺参访,受到了古卓刀泉寺方丈法云法师的热情招待。在法云法师、禅斌法师的陪同下,宗舜法师一行参观了古卓刀泉寺,法云法师介绍了寺院的设计特点和发展前景,宗舜法师也认为寺院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精致及文化特色。四年之后的故地重游,宗舜法师赞叹了寺庙的新变化。   在古卓刀泉寺七宝如来禅茶文化馆,宗舜法师与其微博粉丝见面,一起品茶参禅。宗舜法师的微博粉丝目前已有近四万人,他清雅的文风,不时的幽默诙谐,让人在体味禅意的同时也会心一笑。他在微博上发起的“无尽传灯微博共修”,  
吸引了许多佛学爱好者的参与。宗舜法师是一个爱茶并精于茶艺的人,他教起大家怎样拨茶叶、倒茶,以及坐姿、怎样喝得文雅。粉丝们在法师的指点下也尝试泡茶,留给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心不在烟说:“法师在教我们如何优雅。他的‘法器’好多,焚的香,沉的香,茶的香,真的很香……”@但行好事说:“禅茶一味,茶得香味需要静心去品,才能感受到。而内心的祥和安静才能泡好这碗茶。小小的一碗茶里功夫可真多。在给师父和各位师兄倒茶时,觉得倒好这壶茶真的不易。法师不仅是学识渊博、辩才无碍。也很随和,很容易亲近。”

TOP

关公何时成为佛教护法

“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在中国的佛教中,常以关公(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为伽蓝神。
    相传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有一次曾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于定中听见空中传来:”还我头来!还我头来!”的惨叫声,原来是关羽的头被敌人砍下来,其愤恨不平,到处寻找自己的头。智者大师反问:”您过去砍去他人的头无数,您今日怎么不去还别人的头?”并为其讲说佛法。关羽当下心生惭愧,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
    明朝初年,关公降笔人间,劝谕世人修善戒淫,而且云:“吾已皈依观音大士,与韦驮尊天,同护正法(即伽蓝菩萨),祀吾者勿以荤酒。”由是远近播传,各处寺庙中,均塑关公尊像供奉,香火鼎盛,扶持正法,显灵民间,庇佑百姓。
  所谓“罗刹与菩萨,只隔一条线”,关公曾经是一位忠义两全、豪气干云的大将军,最后为人所害,因执著深切,死后阴魂不散,幸遇禅师开示,当下反观,体悟心性,千百年来,含恨未解之冤,顿时冰销云散。即发愿拥护佛法,镇伏魔军,当下即成护法菩萨,为中国佛教界中的伽蓝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