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保护有门道:让艺术走进校园、教材

非遗保护有门道:让艺术走进校园、教材

非遗保护有门道:让艺术走进校园、教材
蒋  萍

    如何让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非遗项目重新进入百姓生活,令其不再遭遇“断层”之惑?浙江台州临海的做法受到教育界和文化界关注及好评:让非遗项目进校园课堂、进乡土教材,在孩子们中普及熏陶,使其了解喜爱,甚而成为优秀传承人。而授业的老师,有些本身就是非遗传承人,他们对“非遗”的热爱以及娴熟技巧也深深感染了孩子和家长,这是记者今天在临海采访时获悉的。

  孩子们被迷住了

  一张红纸,对折,一把小剪刀,灵巧游弋其间,3分钟完成,打开,正看是桃花,倒看是蝴蝶,好可爱!在紫阳街道“临海剪纸艺术传习所”里,浙江省非遗名录“临海剪纸”的传承人张秀娟小试牛刀。这里布满了她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惟妙惟肖的鸟兽、优美旖旎的风光……

  和孩子一起学剪纸的家长忍不住告诉我们:我和女儿都着迷了!还跟女儿比谁剪得好呢!

  “临海剪纸”源于“张家剪纸”,起于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张秀娟既是“张家剪纸”唯一传人,也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而且是全国优秀劳技教师。“我的学生里,最小的3岁,最长的95岁!年节、婚丧嫁娶之时,学生会以作品赠送亲朋,或张贴在家里,那份成就感,多少钱都买不到。”早在1993年她广泛收集民间剪纸艺术资料时,学生就帮了不少忙,“孩子们回去缠着村里老奶奶,把她们会的剪纸剪出来带给我,收集到600多幅,很多传统图样得以保存。”张秀娟编写的校本教材《花鸟与团花剪纸》,填补了国内剪纸普及性教材空白,得到中央教科所肯定。

  至今,张老师教授的学生已达上万人,“剪纸这样的民间艺术的根是农耕文化,对现代美术创作也是很好的营养。剪纸对造型艺术的追求非常纯真,使人心态平静,让学生学会抛开真实物象烦琐的造型,把最具本质特征的形态抽象出来,通过变形寄寓自己美好的愿望。”

  “国遗”后继有人

  随着一阵鼓声响起,两列小舞女从左右汇聚排练场中间,接着5位小演员走到舞女前,依次对着“观众”说“赐福天官是也”、“福星是也”、“禄星是也”、“寿星是也”、“禧星是也”……这是临海回浦实验小学春苗词调艺术团在排练临海词调传统剧目《大庆寿》。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据有关人士考证,其历史至今有四五百年,清代时在临海尤其盛行。“它的传统曲牌有30多种,表演时的道白均为临海方言文字话。”2008年国务院将临海词调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去年,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临海词调》出版,教学中进行了创新:将词调表演形式由单纯坐唱改为坐唱与舞蹈表演相结合;去掉唱词中不适宜小学生歌唱的部分,换上与时代合拍的内容。随后,回浦实验小学把《临海词调》纳入二年级至六年级课程。每星期抽出一节课,聘请临海词调剧团老艺人进行系统规范传授,组成10人的传统丝竹乐队伴奏。去年,该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这些成绩令回浦实验小学老校长、临海词调传承人成公方非常欣慰,也让临海词调剧团老团长罗连星放下心来:“终于后继有人了。”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学生家长们也普遍赞成孩子们学习临海词调。因为不仅令他们学到更多方言,还可提高音乐素养,使孩子更全面地成长。

  临海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凌晨告诉记者,临海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政策措施,鼓励学校建基地,如今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有当地老艺人参与教学。这些活动对学生理解家乡,传承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

  “省遗名录”上盘花鼓老艺人依托上盘镇中心校和各村级文化俱乐部,历年培养了50多对传承人。上盘镇中心校去年被省文化厅、省教育厅联合命名为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临海市政协委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瑛中,多年来潜心整理和研究临海的无数文化碎片。自2009年始,文化、教育部门便共同合作,对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进行有益探索,这使临海这座千年古城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文化气息。


(来源:文汇报)

(编辑:江晓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