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

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的载体,是民俗风情的结晶,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因为是下里巴人的,于是难登大雅之堂,似乎过于世俗而不足为惜。这样的认识误区和文化盲点,导致在历史上从未认真清查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没有任何法规加以保护。因而,在当代现代化发展的狂潮中,面临着"摧枯拉朽"般的灾难。
    我们忧心如焚地耳闻目睹着民间文化遗产频频告急: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改造旧城的推土机把大片大片的老城民居和附着其中的民间文化精华訇然推倒碾碎;民间文化典型器物大量流失海外;民间年画、民间皮影、民间傩戏等经典民间文艺随着它们生存土壤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迁而日渐式微――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远我们而去;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本可以保存、传承和发展的,也过早地被人为毁灭和抛弃。这令我们痛心疾首。
    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我们焦虑,在乡村城市化,城市趋同化的演进中,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和历经千万年的乡土艺术、民俗器物,将会所剩无几!
    民间文化遗产不同于经史子集、皇家经典、宗教精华、文物精粹等中国文化的极致和阳春白雪,它存在于大片的民居和人们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百姓的文化,俗世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在各个民族、地域、乡村和城市中,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民间生活文化及其遗存,有有形的物质遗产,如民居、造景、雕塑、碑刻、设施、工具、器械、器皿、服饰、玩具、美术品等;也有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遗产,如口承文学、历史传说、环境知识、生产技术、消费习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节日庆典、组织制度、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们是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宗教、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等广泛而具体的内涵和价值,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也是有独特载体的民众的文化。
    保护和珍爱民间文化遗产就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遗产是一项对文化糟粕的鉴别和淘汰、以及移风易俗的文明工程,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繁荣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已经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伟大的业绩。但是,因为中华56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无比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依然迫在眉睫。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法国在现代化发展的高潮时刻,不约而同地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法国进行了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遗产"总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巨细无遗,全要登记造册。日本也实施了由国家组织的"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80年代又再次实施由政府专项拨款进行的无形文化财记录工作,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举办全国民俗艺能大会等。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清理得心中有数,加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也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
    有鉴于这些经验,也基于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损毁、消亡严重,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家底不清"。我们呼吁;
    立即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开展一次史无前例的民俗文化普查,编纂普查成果,搜集和收藏代表性典型性民俗器物和实物,编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希望全体民众都有对自己文化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自觉;我们希望社会各界都踊跃参与和支持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普查、成果编纂和遗存保护。
    我们相信,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若在我们这一代和我们这一时代得到空前规模的大普查、大珍爱、大弘扬,则是文化幸甚,民族幸甚,子孙幸甚。

TOP

顶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