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寰宇通志》明景泰六年(1455年)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
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候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
又据所存之“卓刀泉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
《洪山史话》2004年武汉出版社东汉末年,朝廷衰败。群雄而起,经过无数次的征战与组合,形成曹,刘,孙三足鼎立之势。关羽是刘备桃园结义的兄弟,又是蜀国一员战将,手执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关羽在镇守江陵期间,曾率兵进入江夏的伏虎山。时逢江夏酷暑,高温如炉火,又遇久旱无雨,战马与士兵干渴难耐。关羽仰天长啸:“水也”将青龙偃月刀向地而卓,顿时所卓之处水涌如泉,解了兵马的干渴之苦。由此后人将泉命名为卓刀泉
《简明武汉史》2005武汉出版:卓刀泉位于武汉伏虎山麓,在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
《清康熙湖广武昌府志校注》 2011武汉出版社中对于卓刀泉的原文描述如下:“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相传关羽行兵,卓刀坛下,有泉出焉。明楚昭王蒐而饮之,泉味甘冽。瓮以石,覆以亭,亭前有拜将台。”
当然民间还有一段传说无注明出处。“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时值盛夏,酷暑难熬,士兵极度缺水。于是,关羽派兵四出寻找水源。这里,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部截断了。百姓们为求水用,得给老虎精送去童男童女呢!”关羽闻之,凤眉横竖,怒不可遏。恰在此时,狂风乱起,一只猛虎随风而现。关羽祭起青龙堰月刀,刀在瞬间便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龙虎相搏,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久后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这就是伏虎山。伏虎为山后,大刀重回关羽手中。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没想到,就在大刀斫地之处,冒出了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泉水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然后,关羽以刀蘸水浇洒石头山,山上即刻便绿树丛生。真个是“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
以上一段内容,为历代关于卓刀泉的史料汇编。应孙老师的提议,特开此主题贴,主要从卓刀泉(卓刀泉寺)出发,来共同探讨卓刀泉传说,并将之放于关公文化体系下进行近一步的研究,希望大家踊跃发表看法,也欢迎各位前来共同探讨指正。
[
本帖最后由 Tamie 于 2012-12-19 15:4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