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施爱东]关于奥运服装的一些讨论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施爱东]关于奥运服装的一些讨论

汉服时兴的象征意义



  2001年10月,20名国家元首穿着传统中式服装,在上海举行的APEC高峰论坛上集体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设计师们在讨论给这套服装起名的时候,千挑万拣,最后名之为“唐装”。

  APEC峰会落幕,很快就到了春节,借助春节大红大绿的喜庆商机,市场上满目都是各色唐装。唐装迅速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华大地狠狠地流行了三到四年。

  唐装原本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唐朝的服装”,另外一种是“美国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APEC峰会上的唐装其实是清末满族马褂的延续与改良,既不是唐朝的服装,也不是唐人街的服装,在此只代表传统的、中国式的日常着装,用以区分西装。

  2005年以来,“过渡礼仪”突然成为一种时尚话语,“成人礼”自然也逐渐衍化为一种时尚行为,许多中学都搞一些所谓的宣誓仪式,一些小学也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为学生做什么“开笔礼”。如此,复兴中国式的礼仪服饰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市面上流行的唐装是一种日常着装,显然不适合作为礼仪服饰,再加上大众对于唐装审美的日渐疲劳,于是,有人提出了“汉服”的概念。2006年9月3日,曾有网友发起了一场汉服宣传活动,数十名来自苏锡常及上海地区的汉服爱好者身着宽袖长袍出现在无锡闹市街头,向市民宣传汉服特色,希望以此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对于什么是汉服,也没有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大致也是“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的意思。唐装与汉服二分了汉民族传统服饰概念,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别大致可以这么区分:前者用来作为日常着装,后者用来作为礼仪服饰。

  2006年两会期间,汉服受到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捧。有政协委员提议,应该确立汉服为国服;还有人大代表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在汉服的推广上,他们认为可以在婚礼、节日庆典以及传统文化活动中提倡使用。

  当然,也有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荒谬的、自欺欺人的提议。博士服作为一种世界通行的服饰语言,完全没必要强行“汉化”。反对者讽刺说,如果真要较真,那干脆连博士、硕士、学士也别叫,直接叫做进士、举人、秀才岂不更加纯粹?现代大学体制也是西方来的,我们干脆改叫书院、贡院好了;或者更纯粹一些,大学系科也改回到算术学、阴阳学、炼丹术之类的国粹传统中去。

  汉服的炒作在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潮。据报道,单西安一地就有多项活动。如上巳节期间,某网站在大唐芙蓉园仕女馆举办“丁亥年汉服文化活动”,60多名网友身着汉服,参加三位白衣少女的成人仪式。紧接着,另一家网站策划了一出“丁亥年中国长安汉服成人礼”,23位青年男女加冠加笄后,向各自父母行三拜大礼,以这种方式宣告自己“成人”。10月3日,又有3对新人在大雁塔北广场举行“丁亥年长安汉服正婚之礼”,新人身穿汉服表演了各种新婚仪式。每次活动都能吸引众多市民或游客。

  2007年,一批立志于复兴华夏文化的“爱国人士”有计划有组织地拟布了一份《复兴华夏礼仪服饰,展现五千年的辉煌――关于北京奥运会服饰礼仪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传统礼仪服饰,使中华数千年的服饰礼仪传统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份倡议书由河北明德学堂、苏州复兴私塾提出,由济南大学某教授执笔。倡议书得到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及“民间学人”的签名支持,并由华夏复兴论坛、全球读经教育网等20余家网站于4月5日联合同步发布,迅速被上千家网站转载,网友们对此毁誉参半。

  一位名为“长衫适朱”的网友提议,应该确立“红卫兵套装”为国服;建议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红卫兵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奥运会开幕式,应以红卫兵方阵为主。

  “长衫适朱”模仿《倡议书》的书写方式,草拟了一份《复兴红卫兵礼仪服饰――关于北京奥运会服饰礼仪倡议书》:“红卫兵套装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套装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衣服笔挺,象征刚正不阿;头上还有一顶帽子,晴可挡烈日,雨可作小伞;裤子左右各有一条缝,象征人道正直;腰系武装带,象征权衡;分上衣、裤子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有四个兜,象征一年四季;裤子有两个兜,象征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和一国两制。因此,把套装作为华夏民族的礼服是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建议中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在入场式、闭幕式上身穿红卫兵套装,司仪及礼仪人员等也身穿红卫兵套装。至少应该有红卫兵方阵。”

  正在奥运服饰是否使用汉服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北京官方及时表态不会将所谓“汉服”作为奥运礼服,并且指奥运礼服的设计理念,将包含历史的元素、现代的创意和未来的概念,颜色主要可能是红黄两色,也可以考虑祥云、莲花等中国古代流行图案,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这一快捷的表态,迅速把刚刚爆炒起来的“倡议书”打入了冷宫,也许是倡议者们所始料未及的。

  奥运服饰问题刚刚落下,北京大学关于“中华学位服设计大赛”的活动又被推上前台。新闻缘起于北京大学五四文化节中的一个服装设计赛,据该校一位老师介绍,比赛只是北大内部的一次社团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原创的校园文化”。可是,大众传媒敏感地把它与人大代表的学位服议案挂起钩来,把它看作是“社会上围绕汉服进行的各类活动的又一高潮”,继而有人称北大此举哗众取宠,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如果想当然的话,我们可能会以为那些热衷汉服的都是些保守的、陈腐的老八股,可现实却相反,热衷汉服的恰恰是一些激进的时尚青年。有网友认为,一种已经被历史淘汰了的服装,是不可能被人为复兴的,鼓吹复兴汉服,可能只是少数人的一种时尚审美的行为艺术,本身并不承载太多的“爱国”“礼教”“传统”“文化”的内涵。2006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梦回汉唐――大型汉服展”活动中,一位学生干部说:“汉服对不少人来说只是猎奇,没见过的想见见,没穿过的想试试,看多了就腻了。”这就像最近报道的《时尚男女热衷“京剧写真”》一样,试试那些“有文化”的“旧”装饰,只是一种“新”时尚。

  最近几年,民族主义话语甚嚣尘上,一些民族主义者常常有意把一些本来只是审美范畴的时尚行为上升到民族主义的高度,解读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复兴,而那些正赶着时髦的时尚男女,也乐于为自己的表演行为抹上一层“传统的”以及“民族的”金粉。

  可以预言,对于汉服的热爱,喧哗几年之后,会逐渐由“时尚”沦落为“老土”,在更新的时尚行为面前败下阵来。媒体当然也会转移注意力,失去追逐这一话题的兴趣。正如今天时兴汉服不等于复兴传统,明天弃穿汉服也不等于抛弃传统。传统一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流淌着,如水中盐、花中蜜,如影随形。

施爱东,2007



Link UR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f9bec01009wnm.html

[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08-9-10 23:27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