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藏学泰斗阿旺·却太尔教授去世

藏学泰斗阿旺·却太尔教授去世

藏学泰斗阿旺·却太尔教授去世
[日期:2013-05-2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本网讯 赵自胜】藏学泰斗、原我校藏语系教授阿旺•却太尔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5月22日9时58分在兰州去世,享年96岁。

得知阿旺•却太尔教授去世消息,全校师生无限悲痛,向其家属表示诚挚慰问,对其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阿旺•却太尔教授生平

阿旺·却太尔,1919年出生,蒙古族,青海湟源人,西北民族大学藏族语言文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47年毕业于青海塔尔寺哲学院。1951年护送十世班禅进藏,并参加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1953年调入西北民族学院任教。在职期间,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民族学术委员会一、二、三届委员、甘肃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少数民族语言学科组组长、甘肃省翻译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会员、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学会顾问以及甘肃省人大第五、六、七届常委。精通藏、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编著有藏汉对照的《安多藏语口语》、《口语语法》、《安多藏语口语词汇》等教材,还牵头编写了《藏汉词典》。1978年出版《藏文古词浅释》一书,1981年发表论文《藏文在历史上的三次厘定》,并将《红楼梦》(前20回)译为藏文本。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十多种,达数百万字。1993年退休。

TOP

深情怀念阿旺·却太尔教授

深情怀念阿旺·却太尔教授
[日期:2013-05-2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来自:西北民族大学新闻网
不畏道路艰苦,因为磨练是他的财富;不畏人生短暂,因为他用激情填满。几十载教书,他用知识照亮了后来者的路,在藏学的深海中,他用坚实的足迹诠释了师者的灵魂。


1981年,却太尔教授将《红楼梦》译为藏文并正式出版


    在西北民族大学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然在教学及研究生涯中埋头苦干了四十余年,笔耕数百万字著作,但是至今仍在生命的秋天里,浓墨重彩描绘着火红的夕阳。他就是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授——阿旺·却太尔先生。他在职期间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民族学术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甘肃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少数民族语言学科组组长、甘肃省翻译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会员、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学会顾问以及甘肃省人大第五、六、七届常委。  

    艰苦的环境 磨练了我

    1919年,却太尔教授出生在青海湟源一个蒙古族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年少的他便去塔尔寺哲学院学习。读书期间,他曾师从于多位著名的藏学家,系统地学习了大小因明学及许多藏学专著,并对诸多藏文古籍作了细致入微的研究。这些都为他后来的藏语文教学、藏学研究以及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那时环境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他以顽强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自学了蒙、汉两种语言。

    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党中央制定出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博学多识、积极上进的却太尔被选入了护送十世班禅进藏工作小组。漫漫西进路上,过草地、爬雪山、冰雹打、暴雨淋、风雪卷……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残酷的环境不但没使他沮丧、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事过多年,他颇有感触地说:“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我,使我有了至今难改的不屈不挠的性格。”

基层生活 激励了我

    1953年,却太尔先生刚从西藏返回不久,又被组织上调到刚成立不久的西北民族大学执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他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倾注于民族高等教育事业。

    当时,刚刚起步的西北民族大学响应国家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的号召,重点培训民族地区急需的各类干部。由于来校学习的不少学生都存在语言方面的障碍,于是,他便利用工作闲暇时间编写了一部藏汉对照的《安多藏语口语》教材(共八册)和《口语语法》,解决了热衷于民族事业、勤奋好学却急需语言教材的同学们的燃眉之急。随后,他又编写了《安多藏语词汇》一书,填补了历史上安多藏语口语无工具书的空白,获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然而,就在他满怀信心、干劲十足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政治风暴风云突起,西北民族大学被撤销,组织上便将却太尔先生同许多老师安排到甘南去工作。在那里,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工作经常变动。他当过教师,也干过保卫,一度还在行政上搞过翻译。在甘南,却太尔先生亲眼目睹了藏区落后的教育状况,尤其当他看到一些行政干部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时,更是心痛不已。这使他充分地认识到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性。

    基层工作,给他留下的不只是生活、工作的艰苦。却太尔先生认为,在基层生活工作,对了解和认识新事物、提高自身的素质起关键作用,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和勇于进取的过程。他是乐观的。

注重科研 鞭策着我

    十年浩劫结束后,西北民族大学也随之恢复,却太尔先生又回到学校再次从事自己十分熟悉的教育工作。重新回到讲台的却太尔先生,为了能给学生讲授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他白天找资料,晚上通宵备课;当时课本紧缺,他便想方设法借找资料,自编自写,亲自手抄几万、几十万字的讲课资料。可这一切在他的眼里还远远不够,稍有闲暇,他就凭借自己通晓三种语言文字的优势,带头编著《藏汉词典》。此词典的出版,在各民族院校藏族师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先后再版八次。

    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内容,而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均能从中受益。后来在指导研究生时,他不仅讲授指定的课程,还想方设法开设新课,如藏文《萨加专著》、《词藻学》等,不断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大力拓展学生思路,并提出了既大胆放手又精心指导等一系列教学方法,重视并指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分析问题和写作学术论文,凡此种种,都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同行们的认同和好评。

    1979年,西北民族大学以他和另外两名教授的名义成功申报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缅语族)硕士点,使得少语系成为当时西北地区唯一拥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缅语族)硕士研究生授予权的单位。

春华秋实 安慰了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却太尔先生的教学任务和社会活动较之以往有增无减,然而他的笔耕之志却丝毫没有松懈。在短短几年中,他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共计十几类,字数达数百万。由他著述的专著和论文,大多观点新颖、论证独特且富有逻辑性和感召力,语言明快流畅,典雅中不失淳朴。

    其中比较突出的专著有:《藏文古词浅释》,书中将数百组深奥、冷僻的藏文古词,用朴实简洁的现代语言,考证注疏、翻译解释,使之古为今用。这本著作,既不失原词的本意,又能为中等程度的学者所理解,出版后颇受藏学研究者的青睐。《藏文在历史上的三次厘定》是他多年酝酿撰写的一篇很具影响力和深度的论文,作者在文中以不失真实却又独到的观点论述了藏文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规范、统一、发展的过程。此文选用史料反复考证、推敲,发表后引起了藏学界的高度关注。在他的另外一些论著中,也大多贯穿着这样的宗旨:藏学应不断地和汉文以及其他民族文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却太尔先生还利用实地考察的机会,捕捉能够利用的新信息,来修正、补充固有的理论体系。他多次带领学生赴甘青藏区进行实习,并借机调查各地方言,研究其异同规律,搜集鲜为人知的原始资料。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又为进一步完善藏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之余,他还抽出宝贵的时间,致力翻译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决心把这部译作奉献给勤劳淳朴的藏族人民。在风雨兼程、不懈追求的茫茫人生路上,却太尔先生虽历尽坎坷,但他始终矢志不渝,在辛勤耕耘中度过了人生最辉煌的岁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记得当年在西北民大图书馆翻阅《安多藏语口语词汇》,惊叹于先生细致的语言调查,竟然收录了藏语安多方言的应诺词以及它在口语中的诸多变体。这在大多数民族语言志书中都被忽略的词没能逃过阿旺教授的眼睛,真乃大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