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主题活动] 2012年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

2012年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

一年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就是2013年了。
俗话说,开卷有益。经过一年的努力,想必大家都读了许多有益、有趣又有感动的好书,肯定也遇到了平庸、敷衍、错漏百出的烂书。
不知道,这一年的阅读中,哪一本书给大家的印象最深刻呢?
大家来说说自己心里的答案吧。【记得给“颁奖”理由啊~】

TOP

我的年度印象最深刻好书:
《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西村真志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理由:西村首先有对传统体裁学的深刻反思,找到问题后,又进行了颇有创意并十分扎实的田野作业。在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展开对话,在研究者主体与被研究者主体间互动,这是西村给出的答案,虽然不是最终答案,但已经很好地初步实现了她预期的解构和重构传统体裁学的目的。同时,“拉家”作为民间文学的研究分析对象,也令人耳目一新!

TOP

回复 2# 的帖子

多多师弟~太讨厌了!!我打算酝酿酝酿也说是这本书呢~~~

TOP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一套“时间社会学”译丛非常好。
推荐理由:多学科视角,全方位审视,可以为民俗学的时间研究带来启发。
一只从小对虾过敏的虾哥

TOP

《诗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 [瑞士]埃米尔.施塔格尔
译者: 胡其鼎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2年
页数: 217
定价: 4.60
装帧: 平装
丛书: 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
ISBN: 9787500409793

此书翻译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不到五元钱,而的撰写时间是在上世纪40年代。
从荷马史诗研究发轫的诗学路径,一直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类别划分,皆脉络可寻,也是诗学有西方长盛不衰的内因所在。亚里士多德无疑在西方诗学界是开山鼻祖,其《诗学》残篇把诗作(韵文)分为戏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由此开始了关于诗学体裁的探索、争论、拓展。此后几个世纪里,谢勒尔、克罗齐、赫尔德、歌德、席勒等大家也对此予以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瑞士学者施泰格尔基于后期诗歌的跨文类特点,把亚里士多德过于泾渭分明的三分法拓展为宽泛的三分法:抒情式、叙事式、戏剧式三个类别概念。这不仅标志着分类之间的交融与模糊特点,且体现了三种不同的语言行为方式。抒情诗、叙事式、语言要素分别对应音节、词、句,分别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感性表达、直观表达、概念思维表达,这又正合于构成人的本质的三个领域:情感的,图像的、逻辑的。
值得注意的是,施泰格尔的抒情诗式(lyrik)其概念源于“吕拉琴歌”或琴歌,意为伴奏演奏的诗类,包括了颂歌、赞歌、十四行歌、铭文诗等;戏剧(drama),其词源是古希腊的dran,意为行为、行动,即行为过程,突出了戏剧重在一次行为(冲突)的终点过程;而叙事长诗(epos)不再沿用“史诗”,把史诗范围扩大到歌咏天神、骑士、愚人、动物、世界观、市民、田园生活等等。作者认为抒情式风格即回忆,叙事式风格即呈现,戏剧式风格即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阐述关于长篇叙事式(epos)时,作者自始至终以《荷马史诗》为个案,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诗行、音韵、文本、套式、认同功能作了深入的研究,施泰格尔认为《荷马史诗》是基于口头叙事完成的作品,“在他(荷马)眼里,文字是时髦的东西,他还估计不出文字会做出多大的成就 来。由于他在叙述更古老的时代,所以他避免提到文字——这一情况我们无论如何估计都 不会过高。”他也承认《荷马史诗》有后期文人整理的痕迹,但“正因为文字还没有渗透一切”,“荷马的长篇叙事诗也不可能掩盖口头流传即它们的起源。那句玩笑‘荷马在打盹儿’可以附在这里,作为古人的证词,说明文字还不习惯的人是会忘事的。”
史诗在族群认同中的功能非同一般,作者也认为“荷马可以视为欧罗巴之父。在传说边疆欧罗巴各民族的范围内,荷马是唯一的诗人,在他身上显现的叙事式本质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纯的。此后,纯叙事式就不于丹可能了。成年人不能再变成儿童。”作者对《荷马史诗》的logos与mythos也有所涉及。
此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把大量的哲学观点、名词渗透到诗学解析过程中,作者本身也受过西方哲学史训练,尤其受海德格尔影响深远,在书中有关海德格尔哲学名词比比皆是,但因为作者能够消化理解,并未给人也晦涩难解之感 ,翻译者的功底也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施泰格尔在用哲学语言阐述诗学时,帕里、洛德在南斯拉夫酝酿着一场口头传统的革命。把二者结合起来比较,可以说各有千秋,表里合一。帕里、洛德以坚实、卓越的田野工作完成了对荷马问题的现代阐述,确立了口头传统理论;而施泰格尔从哲学、语言学、文学等多元学科角度拓展了诗学分类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
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学,作为一门在西方发展了上千年的学问,我们对其学科的理论构建、学科脉络、累积知识深入了多少?读懂了多少?如果在还没有作好应有的知识储备、理解、掌握的前提下妄下论断,断章取义,标新立异,还以为发前人之所未见,那不只是重复旧路的问题了。
唯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寻找前人的肩膀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使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可以说与民俗无关的书吗?

与其说印象最深,不如说是看的最透的一本书。2012年,由于写作任务,我看了多遍《桃花扇》,主要参考版本是【王季思、苏寰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以及【翁敏华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两个版本。这两本书都是我自己买下的,选择前一版本是因为王季思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初步接触该剧打下好的基础,而翁先生版本是我无意中发现的,第一眼看到是因为其精美的封面(虽然有一个错字 ),又是我正做的课题,所以就翻来看看,看到里面的内容也很好,有很多翁敏华先生的个人观点在里面,思维很新,就买下了。
   《桃花扇》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另三部是《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之所以选择选这部作品作课题,是因为另三部都太出名了,故事情节我也大致了解,心里纳闷为何与三部红透文坛的剧目齐名的作品如此“默默无闻”(默默无闻也是相比之下啦,这部作品也很有名的),我想它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我对这部作品很陌生,觉得应该涉足一下,拓宽自己的认知领域。另一个原因是那三部作品都被世人写烂了,想着写来也是老生常谈( ),就没想着手。
   《桃花扇》是四部作品中唯一一部没有“光明尾巴”的作品,没有圆满的结局,国破家亡,相爱的两人最终也纷纷入道。《桃花扇》严格来说是一部历史剧,人物、故事大多写实,孔尚任连故事发生的地点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孔尚任属清初剧作家,与许多南明遗民交好,经常拜访之,作品写南明兴亡之事,上演之时尚有众多南明遗民活着,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灭亡,亲身经历了众多苦痛,该剧的上演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
   《桃花扇》中有关于民俗的情节有四处。其中,有两处是写节日民俗——端午节,秦淮妓女在这天的活动习俗有所介绍。另有两处是祭祀民俗,崇祯皇帝的忌日当天在太常寺举行的祭祀活动,书内有详细的过程介绍,值得参考。关于这两处的内容,因现没有书本在我身边,改天贴给大家看。

TOP

回复 6# 的帖子

确实好书,我也喜欢。南洪北孔。经典本子

TOP

回复 6# 的帖子

高中课本学过其中的片段,当时感觉里面的词语很美。读研又看了一遍,不过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是看热闹啊!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天真的人类学家》(英)奈吉尔·巴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翻译很前卫,作者的田野经历在我看来真的好好笑,但是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很愉快的阅读。就算一般人来看这本书也是会被它深深吸引的。

TOP

《桃花扇》所涉民俗杂录

《桃花扇》明末清初民俗杂录
1、        涉及婚嫁民俗之催妆诗。侯方域梳拢妓女李香君(梳拢即娼家处女第一次接客,又称上头)时以当时民间婚嫁风俗置办,好友前来祝贺,为其做催妆诗。催妆诗:校注曰,古时男女成婚当晚,宾客们写诗来祝贺,这种诗叫催妆诗。
2、        涉及丧葬民俗之丁忧。丁祭进行时,阮大铖想与复社文人拉近关系,结果反遭排挤,阮大铖想要撇清与马士英等魏党的关系,说道:“魏党暴横之时,我丁艰未起,何曾伤害一人,这些话都从何处说起。”校注曰,丁忧又称丁艰,封建时代遭遇父母的丧事,三年内,官员例须停职守制,读书人不能参加考试,一般还要停止婚嫁筵宴。
3、        祭祀民俗之丁祭。古代用干支纪年纪日,逢丁的日子叫“丁日”,封建时代,每年逢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举行春秋二祭来祭孔子,叫丁祭。剧中所涉丁祭程序:
地点:文庙
程序:
(1)赞礼、坛户准备工作:清查祭器,
                               点蜡烛,
                               奏乐,
                               扫路,
                               摆祭品,
                               迎国子监祭酒
(2)祭酒、司业释奠   
(3)赞礼主持:排班,班齐。
     鞠躬,俯伏、兴,俯伏、兴,俯伏、兴,俯伏、兴。(四拜)
     焚帛,礼毕。
注:
赞礼:官名,祭祀司仪,庙宇负责人
坛户:管理庙产的人员
国子监: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最高机构,
祭酒:国子监的负责人
司业:国子监的次要负责人
4、        节日民俗之上元节。
封建时代,妓女在上元节当天去姊妹家做盒子会。剧中,说书艺人柳敬亭与侯方域之间的一段戏很详细的解释了盒子会:
侯:“为何今日做会?”
柳敬亭:“院中名妓,结为手帕姊妹,就像香火兄弟一般,每逢时节便做盛会。”“结罗帕,烟花雁行,逢令节,齐斗新妆。”
侯问为何称之为盒子会?
柳解释曰:“赴会之时,各携一副盒子,都是新鲜异品,有海错(各种海味)、江瑶(海蚌的一种)、玉液浆(美酒)。”
侯遂问“会期做些什么?”
柳答曰:“大家比较技艺,拨琴阮,笙箫嘹亮。”
侯问“也许子弟(嫖客)入会?”
柳曰:“不许不许!最怕子弟混闹,深深锁住楼门,只许楼下赏鉴。”
侯问:“赏鉴中意的如何会面?”
柳:“若中了意,便把物事抛上楼头,他楼上也便抛下果子来。相当,竟飞来捧殇,密约在芙蓉锦帐。”
注:清周亮工《书影》:“南京旧院有色艺俱优者,或二十、三十姓,结为手帕姊妹,每上元节,以春擎(食器)具肴核相赛,名盒子会。”
5、        节日民俗之端午节。
赏灯船会,赛龙舟,秦淮歌妓盛装揽客。
蒲叶作剑,插在门口,用以辟邪。
用五彩线系在手臂上,用以预防兵灾。
用朱砂画符或画钟馗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鬼。
6、        祭祀民俗之先帝忌日祭祀。
剧中,崇祯忌日,太平门外设坛,由执事者主持祭拜,文武百官齐聚参与。
程序:人员到齐后,大臣代表曰:就此行礼。(赞礼官及各执事官捧帛、爵)
赞礼官赞:执事官各司其事,陪祀官就位,代献官就位。(各官就位)
(1)赞礼官赞:瘗(yi,去声,埋葬意)毛血。
               迎神,参神,伏俯、兴,伏俯、兴,伏俯、兴,伏俯、兴(各官员四拜)。
               平身。
(2)赞礼官赞:行奠帛礼(大臣代表把帛放神位前),升坛。(大臣代表秉笏至神位前)
               搢笏(大臣代表把笏插腰间),献帛,奠帛。(大臣代表跪献帛,叩拜)
               平身,出笏,诣读祝位,跪。(大臣代表跪)
               读祝。(赞礼官读祝)祭文内容多是交代祭祀时间、人物、目的,常以“尚飨”二字结尾,希望鬼神享受。
               举哀。(各官哭三声)
               哀止,伏俯、兴,复位。(大臣代表转身下位)
(3)赞礼官赞:行初献礼,升坛。(大臣代表至神位前)
        搢笏,献爵,奠爵。(大臣代表跪奠爵,叩首)
        平身,出笏,复位。
(4)赞礼官赞:行亚献礼(同初献礼)
(5)赞礼官赞:彻馔,送神,伏俯、兴。(大臣代表四拜同上,各官依次拜完)
(6)赞礼官赞:读祝官捧祝,进帛官捧帛,各诣瘗位(去埋葬祭品的地方)。
(7)赞礼官赞:望瘗。(杂事焚祝帛)
(8)赞礼官赞:礼毕。
7、祭祀民俗之中元节追祭先帝(崇祯)。
七月十五日,广延道众,大建经坛,与先帝修斋追荐(即追祭)。
(1)道观于中元节铺设祭坛(供花果,立幡挂等),供乡民祭祀(捧酒,烧钱帛等)。
(2)二道士做主持曰:“铺设完毕,请法师更衣巡坛,行洒扫之仪。”(鼓声三做)
(四道士奏仙乐;二道士换法衣捧香炉;道观观主以法师身份出场,戴金冠,着法衣,擎净盏,执松枝,巡坛洒扫。完毕退下。)
(3)二道士曰:“洒扫已毕,请法师更衣拜坛,行朝请大礼。”
(二道士设牌位:正坛设先帝位,坐坛设殉难文臣位,右坛设殉难武臣位)(奏细乐,即管弦之乐。)
(法师头戴九梁朝冠[极品官员所戴],着鹤补朝服、金带、朝鞋、牙笏(朝服),跪祝,祝毕退下)(祝略)
(奏乐,道观观主三献酒,四叩拜,村民随拜。)
(法师向天地神灵祈求先皇解除痛苦,下界享用祭品。)
二道士左右献酒,叩拜,村民随拜。二道士宣誓虔诚祷祝。二道士曰:奠酒化财,送神归天。(民众焚钱帛,奠酒举哀)
(4)二道士曰:朝请已毕,请法师更衣登坛,做施食功德。(设焰口)(做细乐)
(法师头戴华阳巾、着鹤氅、执拂子(道服)出场,拜坛毕,登坛,二道士随侍左右,法师拍案化解各路冤魂,完毕,撒米、浇浆、焚纸)
(5)二道士曰:施食已毕,请法师普放神光,洞照三界,将君臣位业,指示群迷。(以下法师解释各路冤魂最终归宿,讲因果,善恶两报)
礼毕。


抱歉啊,各位,才刚整理完,全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的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祭孔一节最让我心动啊

祭孔的研究是我大学毕业论文啊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车延芬:《从舞谱到舞蹈———文化复兴中的文本、表演与身体记忆》,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52-2010261335.htm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今年九月欢迎来山东曲阜三孔看祭孔大典,我一定会去的,诚邀各位感兴趣的同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