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参加年会后,应林晓平教授的邀请,到赣南师范学院讲学并游览了古城赣州。
赣南师范学院的民俗学专业是江西省重点学科(据说最近又列入全省“重中之重”),也是迄今江西省唯一的民俗学硕士点,已经招收了三届硕士生。
在赣州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赣南师院民俗学学科的师资力量、在研课题、已有学术成果、尤其是学校对民俗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师资力量。赣南师院的民俗学学科,是从历史学科发展而来,现今的师资结构已经大有改观。学科带头人林晓平教授是与我同一届北师大的博士,我们都曾经在知春路的大运村度过博士生一年级的岁月,晓平教授大我5岁,在师大读的是史学史专业,早在八十年代末,他就撰有专著《中国祖先崇拜》。当年,我们俩曾经在北师大附近的一个小饭馆中,为赣南师院申报民俗学硕士点出谋策划。
令人可喜的是,赣南师院民俗学学科点上的年青教授们都师出名门,周建新博士是中山大学周大鸣兄的弟子,钟福民博士是东南大学陶思炎兄的弟子,还有曾经就学于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厦门大学、江西师大的一批年青老师。这些青年教师受过严格系统的学科训练,如今多为30岁左右,后劲十足。
赣州是客家人的摇篮,现今800余万人口的赣州地区,95%的人口属客家人,闽西和粤东的客家人也多是从赣南而来。赣南师院的客家研究起步虽晚,但依傍着赣州保存良好的客家文化资源的优势,该校客家研究的前景为学界所看好。客家研究虽然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但还不能被作为高校的一个学科门类来建设。赣南师院的客家研究与民俗学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将客家民俗的调研作为重点方向,这也成为该校民俗学学科点的亮点。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罗勇教授,温文尔雅,著述颇多,为收集客家文物、研究客家文化经常在乡间奔波。
在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的资料室里,我看到了刚刚收购的三大册道光年间的家谱,这套家谱内容完备,品相极好,是我所见到的家谱中最大的一种。这个资料室已经收集了300多部(套)赣南地区的家谱,年代最早的是乾隆年间的。该校美术学院还设有客家文物博物馆,虽属个人藏品,馆舍面积也有限,但文物的质量和数量、以及馆内的展示手段都是十分可观的。
民俗学学科点教师们的在研课题也让我吃惊。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两位被同事们称作是“美女学者”的青年教师也在座,两人都有在研的国家青年社科课题。该学科在教育部和江西省的教学和社科成果评奖中也多有成果获奖。
赣南师院的领导对民俗学学科的重视程度也让我感动。学校分管科研和研究生的两位副校长,在我所在的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就多次表达学校要重点发展民俗学学科的决心,这对该学科点的师生都是很好的鼓励。
离开赣州时,数点行装,收到的民俗学学科点教授们所送的十余本著作,成为这次赣南之行重量最大、也是最为珍贵的礼物。
现今,与赣南师院同类的民俗学学科点全国大约有40余个,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个硕士点,而浙江、云南、上海、北京等还有两至三个硕士点。民俗学是与地域历史文化结合最为密切的学科,当地独有的人文历史资源、地方民间文献、田野调研的便利等优势,为民俗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也成为地方高校把民俗学作为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原因。现在看来,有这种眼光的高校领导做出发展民俗学的决定确实是明智之举,温州大学、赣南师院就是很好的例证。
附件:
01 学院客家文物博物馆 [时间:2009-12-30 08:46]
02 赣州古城墙 [时间:2009-12-30 08:46]
03 章江、贡江、赣江三江汇流处 [时间:2009-12-30 08:46]
04 客家南迁纪念鼎 [时间:2009-12-30 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