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陜北方言中的文化——“瞎(ha)說不拿三弦”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陜北方言中的文化——“瞎(ha)說不拿三弦”

     前些日子,儿子大中午的非得要去附近卷烟厂的广场去玩,说那里有双人骑得自行车,实在拗不过,只好顺从。临出门,邻居的孩子过来玩,就游说他跟我们一起去,两个人多少有些单调。于是我们冒着大太阳出发了,他们俩高兴的手舞足蹈的,一路上有说有笑……
           到了那儿,我们就租车、缴费,原本人家不让往马路上的骑得,但是邻居的小孩说,他们上次就骑到了校园里。于是乎,做贼似的,悄然的将车子骑离了那里。其实一点儿也不好骑,车子的轴有问题,老是个腾个腾的难受,但看着他们玩得开心的样子,我似乎也回到了童年。路上,我的鞋子还掉了两次,不得不停下车去让他们俩给我捡回来,两个人都抱怨我为什么要穿高跟鞋,呵呵。我想路人肯定在笑我吧。
        终于满了一个小时,就把车子给人家还回去。返回来的时候,广场的一个花坛旁边,有一个说书的,一手拿着三弦,一手拿着东西拨弄着三弦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个场景对我而言是那样的熟悉。
        小时候,在农村,没有所谓的电视,更没有歌舞一类的晚会娱乐活动(是后来上了中学之后才听说的,那时候觉得新鲜的很),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赶庙会。如果赶上唱戏,则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因为学校也往往会放假,满足我们小孩子的玩耍的愿望。在庙会上,唱戏的戏曲种类五花八门,但在我们这里,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秦腔,一种是晋剧,小时候的我们,因为耳濡目染,所以总能哼上几声。甚至有些小孩因为学习不好,就提前进入了剧团,跟着学习,吹拉弹唱的,也曾经令人羡慕。庙会这几天,人山人海,南来北往只要路途不是太远的,都来看戏,然后敬神上香,祈求平安和幸福。不少是来还愿的。我们那里有个地方叫青云山,是与佛教相关的一个庙宇(实际上还有道教的神灵被供奉在里面),每到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不少的小孩因为小时候不好养,就许愿要到这里过关,小孩随着人家的指挥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完了给点儿吃得就算了了今年的心愿。有的小孩要过到十二岁,叫完关,有的则随意。
        小商小贩都会在这里停住脚步,或者附近村子里会点食品加工技艺的,也会这几天把自己的技术用食品展现出来,换点儿零花钱。有的甚至远路跋涉,在亲戚家里住上三两天,专门为了看戏。那些没有亲戚的则好不羡慕这些有歇脚的地儿的人。所以,中国的庙会承载了很多文化内涵。既是一个农事活动场所,也是早期的集会,同时还是谈情说爱的时节。相亲的往往会选择这种场合。
如今,这一切都已淡出了我的视野和生活,看到了这个说书的大叔,我不禁浮想联翩。我仿佛又看到了一群孩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或翘首以待铿铿锵锵一阵锣鼓声后出来的演员,有时候也不免被剧中人物的假哭弄得泪流满面;一悲一喜的随着剧情心情在不停的起伏;或在人群里玩起来捉迷藏。总之,这几天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是最快乐的幸福时光。
         眼下,看着眼前这个说书的大叔,他的脚前面放着一个钱罐子,我明白他是用自己的技艺谋生。令我不无忧伤的是曾经是红遍陕北各地的说书,如今却逐渐在失传。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则通过做生意谋生。我给两个孩子讲,这就是著名的陜北说书,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孩子们从未见过,似乎对此也没有多大的兴趣。
在往那个罐罐里放了钱之后,我想起了陜北一句骂人的话:“瞎(发音为ha)说不拿三弦”。意思是某个人说话毫无根据,信口开河。但就是这句话,却说明了陕北地区在过去的时代里,一种人们非常熟悉的职业——说书。这句话告诉我们两层文化信息,第一,说书人的构成一般是由瞎子组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他们眼睛失明,礼书上称之为“瞽人”,他们凭着自己天才般的记忆力,口若悬河地为人们讲述着历史故事书中的情节,比如《花碧缘》等。第二,就是他们手中的这件乐器,由于是由三根弦组成,所以叫三弦。二胡是二根弦,随着弓子的拉动发出不同的音高。三弦则是通过像拨弄古筝的那个工具一样发出不同的音高。加上艺人们抑扬顿挫的说唱内容,使听者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另一个世界当中。据说赵本山先生小时候就是跟着他的一个叔叔(瞎子)说书的。


[ 本帖最后由 高华 于 2009-6-28 11:19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