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细长面《泾川小吃录》96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怀群)细长面《泾川小吃录》96

西北人爱听秦腔,爱酸辣味,爱食面条,扯面、棒棒面、凉面、炒面、白皮面、花花面、油泼面、炸酱面、浆水面、烩面、生氽面, 但最能代表面条的还是魂牵梦绕的臊子细长面。西北人回忆母亲时,少不了回忆母亲擀的长面是天下第一美味。从陕甘宁青新乃至中原大地,细长面无人不晓, 无人不嗜面成瘾, 而长面最正宗最发达的地区还是陇东高原、陕西关中。
   娶新媳妇,3天早上吃试刀面; 老人去世, 早晨吃长面后出殡;来了贵客,最好的饭是长面。特别是春节,大年三十早晨,最讲究的是全家团圆吃三碗细长面,而吃家子吃28碗还觉能吃。细长面在正月每一个早晨出现,一日比一日长,一家比一家细,人们互相邀请,吃了你家吃他家,品赏着,赞叹着。西北人走到天涯海角, 忘不了母亲擀的长面,母爱、情爱在擀面中充分得到体现,三者缺一不可。久居城市吃惯了米饭大菜面包香肠的人,吃长面是千里迢迢去农村的第一愿望。身居高位的领导,大名人,到了长面故乡一定要指名去某村某家吃细长面, 路程偏远崎岖也不计较。细长面,在一切物事千变万化中永远不变,在不变中应万变。它从诞生至今,再无人修正过改革过,谁也无权无必要去修改,它是合理的。全世界古今所有伟人的思想、著作也还有修改的余地。
   长面悠悠,岁月悠悠,什么都不想吃,能吃下细长面。什么都 吃不起,能吃起细长面。城里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却买不到正宗细长面;城里女性什么都能学会,唯做不出黄土高原上仙味飘香的地道细长面。
    如西北人未走出去秦腔未走出去一样,长面也未走出去。这不仅在于水土和材料所限,而是做长面的技艺,西北以外的女人难以驾驭。从长面看,西北面食工艺才是最细腻精美的,外地一些吃食做法才是粗糙的大概的,长面是原始作坊里的产品,不能商品化批量生产,在上万人同时就餐的外资企业餐厅里,中午吸一顿长面,是多么不合算的事。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刀叉、餐具更是调动不起细长面。那调、揉、搓、擀、切、下、冰、捞、浇的工序,机器一代替就全部变味了。
   长面作为一种世界级的经典吃食,将与地球球龄而等同,走出去较难,难还难在西北以外的人品不出这味。康师傅的革命,是让一种最方便的面条问世。
   有的西北人能走出西北,也能走出秦腔,却走不出长面。多少杰出男女,气质脱俗,或许是世界级的名人,吃遍了全世界的美味佳肴,突然有一天想吃长面,想边听秦腔边吃,这使得文明世界里一流的生活内容黯然无光,这思乡之情一日浓于一日,时不时似嗅到了小麦面原始的清香和黄花菜、豆腐、臊子丁组成的西北气息,这便是年龄或心境老了。未走出去的西北人,更是1年可以不吃大米,3个月不吃大肉,10个月不吃鸡蛋,但1日不可以无长面。没有面,肠胃不能尽兴,别的食物总是零碎的,没有长面的整体感,与食欲不能和谐。那一撮一撮嚼的米饭,甜得除了甜味奶酪味以外便无味的面包,那没有任何味的矿泉水,西北人觉得吃这些分明是要命。民以食为天,什么事重要还有吃饭和饭的内容重要,他们屡屡在陕甘宁青新或中原可以走动,能做一番大事,再往南就一步三回头了。谁能否认闯天下的西北人,打工的西北仔,未能成大事的原因中没有包含恋长面这个原因?
   细长面,世界级的经典吃食,西北女人天才般的创造,东方文化积淀的精华。黄土高原朴实无华的杰作。长面不会像大米川菜一般走遍世界,西北的优秀儿女却已经走出了细长面。

TOP

一笑堂《读张怀群:细长面》)

关陇地区属麦粟文化区,以麦子为主要农作物。以面食为主。渭北俗话说:“一天不吃面,等于没吃饭,一顿不吃馍,老喊肚子饿。”陕西面食有一百多种。老张说的细面,乃是农村巧妇的绝活: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到碗里赛牡丹,筷子提起不断线,稀溜稀溜一老碗。这种面只下点葱花吃起来也感到清爽无比!香啊!如今很难吃到了!(一笑堂《读张怀群:细长面》)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