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山西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民俗学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要求能够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倡导求实、创新、严谨、奋进的学风,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具有比较扎实而全面的民俗学素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成为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体要求是:
1.必须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教育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必须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的方向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备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及初步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够进行本专业有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并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民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或政府有关部门和文化产业团体的工作需要。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二、研究方向
1.区域民俗研究
本方向主要从区域民俗学的视野,研究黄河流域各省区的民俗,重点研究黄河中下游晋、陕、蒙、豫等省区的民俗,涉足领域包括地理生态环境和区域民俗的关系、黄河中下游的家族村落民俗、晋南始祖传说与信仰、民间文艺、人生仪礼、商业民俗、语言民俗、农耕与游牧交汇区的民俗等,对各省区的各类民俗进行区域差异研究,同时开展南北方民俗的比较研究。本方向还注重运用现代田野调查方法及计算机技术,搜集、整理山西民俗文献资料,建设区域民俗文献数据库,为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及区域文化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民俗文物研究
本方向主要以山西得天独厚的地上、地下民俗文物资源为基础,以民俗文物和宗教祭祀民俗为核心,其范围包括神庙建筑、碑刻雕塑、大院民居、民间器物、戏曲文物等,从中探讨民间物质民俗包含的文化意蕴及其民众心理。其内容包括民俗文物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作用、方法,民俗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民俗文物的内涵、分类,民俗文物的保存、利用与开发等。
3.文艺民俗学
本方向是文艺学和民俗学结缘联姻而成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文艺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艺和民俗的关系,以民俗文化的视野对中国文学进行整体考察。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作家在摄取原生态民俗进行文学创作时的审美心态、创化机制以及产生的审美效应。该研究方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文艺民俗学原理、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影视文学与民俗文化等。本研究方向开设的目的是力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文学综合研究的能力、避免对文学作品作简单的平面图解,从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文学作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2 至 4 年,其中学术型为2.5年,最迟可延至4年,专业学位为2年,最迟可延至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
本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除课程学习外,还需要结合学位论文,参加民俗学田野调查,并参与地方群众文化工作或民俗学教学实践活动。
四、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研讨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
结合民俗学学科特点,为了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专业课程教学采取课堂讲授和研讨相结合以及校内学习和田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堂将会以教师启发性讲解为主,学生参与讨论为辅。学生结合课堂学习,撰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提交专题报告或课程论文。
2.因专业和专业方向设课,体现出明确的本专业特色。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文献资料、理论研究和田野调查三者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才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见附表一)
六、中期考核
1.考核时间
对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前进行中期考核。
2.考核合格标准
(1)政治思想表现好;
(2)修够课程总学分,公共学位课中的外国语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且合格,鼓励通过国家外语6级考试;
(3)应会使用电脑,具有通过INTERNET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并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4)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合格(合格的标准:具有独立搜集和综合分析资料的基本能力;选题合理,能掌握与本选题有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学术思想清晰;研究方案可行。)
3.中期考核按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政治思想表现差者,予以警告。
(2)课程总学分不够者,必须补修学分。学分修够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阶段。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未通过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4)政治思想表现和学习成绩均差、明显缺乏科研能力,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其研究生学习,并参照有关规定处理。
“民俗学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田野调查是一个合格民俗学者的看家本领。走出课堂,走向民间,从事实地的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是由民俗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民俗学必须依靠大量田野调查得来的实证材料,才能了解中国民俗实情,完善民俗学理论。因此,田野调查情况也作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和开题
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工作,把握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前人工作、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第四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在硕士点内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课题研究。
2.学位论文的写作和要求
按“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执行。
3.学位论文的答辩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实践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结合民俗学专业的特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1.硕士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在确定论文选题后,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查阅本专业的基本文献,摸清本课题的学术史,了解本课题学术前沿的状况。
2.选题应在本学科某一领域内提出新的学术见解,论文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3.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写出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和研究心得,在所内或系内学术报告会上交流,经导师和知道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正式拟定选题报告。学位论文的写作应在第三学期开学初通过开题论证。
4.硕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的田野调查、资料准备和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字数不少于一万字,论文要能够达到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水平。
5.第四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第五学期初完成定稿,打印成册。论文始终要在导师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送校外专家审阅的毕业论文,一般应提前一个月送达。
6.学位论文答辩在第五学期举行。由本专业指导教师和校外专家(1-2人)共同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学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