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燕: 《语境化与民间传说的跨文化传播》
摘 要:近年来,学界对“语境化”这一概念的界定与运用受到跨文化传播学、社会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影响。霍尔(Edward T•Hall)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将语境化理解为对纷繁多样的信息进行编码和解读的动态过程。与霍尔的宏观表述不同,以约翰•甘伯兹(John J.Gumperz)为代表的互动社会语言学家从微观层面,对人际交流中的会话策略进行分析,提出了“语境化线索”(contextualization cues)概念,认为话语分析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会话人对会话的内容和风格有一种固定的预设,这种预设会影响人们对会话的理解,语境化线索的价值即“体现于交谈者心照不宣的理解之中 。”与甘伯兹的理论异曲同工,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的表演理论则十分关注人类口头艺术中的“话语”问题。鲍曼所用的“话语”一词,“指的是交流性的实践(communicative practice)”。其关注的核心“是作为话语实践的言说(speaking),而不是作为形式系统的语言。”上述理论对于理解民间传说的特质,以及将“语境化”作为一种策略运用于民间传说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与民间故事不同,民间传说具有鲜明的地方化特征。传说的内容与形式和地方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各地蕴藏着数量丰富的传说,了解地方传说,是认识民间社会和百姓思想的重要途径。
原生态环境下的传说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是一种自带语境的讲述活动。当这些传说被记录下来变成文字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脱离了原来的语境,成为“去语境化”的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目的语传说文本的理解,往往受限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层含义。为此,教师和教材编写者需要将“语境化”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引导学习者将文本“还原”到特定语境中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深层交流。
—————————————————————————————————————————————————————
问题意识:现代社会中如何发挥民间口头叙事在教育教学中国的作用?
主要内容:
1.语境化研究概述:
跨文化传播理论对语境化的描述(爱德华·霍尔);
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境化线索及其意义(会话人对会话的内容和风格有着固定一致的预设,在互动中产生,形成了社会规约);
戴尔海默斯的交流民族志;
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
2.传说研究概述:
柳田国男的传说论
3.民间传说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