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蒙古民俗》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学科奠基人哈•丹碧扎拉桑教授对《蒙古风俗鉴》进行系统研究以来,使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蒙古民俗研究再现生机。1982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招收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1994年扎格尔教授率先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招收民俗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为独立设立民俗学硕士学位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扎格尔教授和敖其教授牵头申报民俗学硕士学位点,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已招收18届近二百名研究生。民俗学学科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重点优先发展的特色学科。2004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在敖其教授及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以民俗学学科为依托于2003年成立了社会学民俗学系(2006年扩展为学院)。2008年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

  民俗学学科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形成了以蒙古民俗与民俗学、蒙古民间文学与民俗艺术、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文化为内容的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蒙古民俗与民俗学:蒙古民族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在历史上的特殊作用与地位,曾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渊远流长的蒙古民俗不但是其辉煌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其思维特点、审美追求和心理定式的表体特征。该研究方向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其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上。所谓的特殊性主要是指以游牧文明为特征的蒙古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俗文化事象等方面。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多彩多姿和由此而包含的人文内涵的丰富性上。

  蒙古民间文学与民俗艺术:蒙古民间文学与民俗艺术作为蒙古民俗重要组成部分,以蒙古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祭祀诗文、祝赞词、英雄史诗、世俗三律、箴言、谚语、谜语及民歌与民间舞蹈、好来宝等艺术形式和民族绘画,雕塑及民间剪纸、雕刻等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一个侧面为世人完整地再现了它的历史文化足迹。蒙古民间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和所含盖面的广泛性及体载的多样性等方面。譬如,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英雄史诗,以祭祀诗文、祝赞词、世俗三律为特征的韵文体等均集中表现出了上述特点。就民俗艺术而言,其特点不仅反映在其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上,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追求等方面。

  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文化:历史上在我国北方草原先后叠出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部族和延续至今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都与蒙古民族在原始信仰、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在于所含盖内容历史跨度大、涉足地域广、民族多。从历史的纵向来看,本研究领域可上溯到远古的石器时期和华夏文明,下续至今天的北方各民族。追其源头、顺其史脉、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兴衰与始末、进行系统地发掘与研究,对了解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形成,乃至对整个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行全面认识意义重大。特别是对那些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历史沿革与融合而陆续消失的民族文化进行搜集与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游牧文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科带头人:敖其、扎格尔、巴·孟和、何群均为博士、教授。其代表性成果为《游牧文化溯源》、《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蒙古民间文学导论》、《环境与小民族生存》、《梅日更葛根对蒙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这些专著分别获自治区社科一等奖、二等奖,民间文化一等奖、“阿尔丁”奖。

  精品课程:敖其教授主持的《蒙古民俗》、《蒙古民间文学导论》课程分别于2006、2008 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蒙古民俗》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被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

  2、社会学学科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是以民俗学学科为依托发展的。2003年获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社会学学科逐步拓展研究领域,在师资队伍建设,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蒙语授课补习班,已毕业一届55名本科生。2005年起分别招收蒙、汉语授课 两个班。2004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民俗社会学。

  学科特点:社会学学科以跨文化研究为特点,以文化社会学、民俗社会学为核心,形成了以北方民族文化变迁与社会流动,牧区社会问题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化为研究特色和优势。

  3、人类学学科

  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学科是以社会学一级学科所属的社会学、民俗学两个二级学科为依发展壮大的。2006年获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起招收首届研究生10名,2006年开始招收民俗学与人类学专业本科生。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文化人类学、生态人类学

  学科特色:以多民族多元文化相容共存的北方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北方民族及游牧社会的形成、变迁为研究特色和优势。

  三、专业教育

  1、本科教育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全面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社会、民俗调查与研究、人类学田野作业、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社会发展与预测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理论知识的民族干部和其他专门人才,用相关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为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

  (一)社会学系

  社会学系2003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蒙语授课班,2005年开始同时招收社会学专业蒙、汉授课班,已毕业55名学生,现拥有本科生277名。授课总学时为3588学时,学生毕业标准学分为175学分。

  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一、二)、外国社会学理论(一、二)、社会工作概论、社会统计学、社区概论、发展社会学、民俗学概论、社会心理学、西方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内蒙古民俗、人类学通论、民俗学与人类学田野作业方法、专业实习(一、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专业限选:经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通论、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体质人类学、生态学概论、宗教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社会问题、当代社会学理论、专业外语、教育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民族社会学。

  (二)民俗学与人类学系

  2007年招收第一届人类学蒙语授课班,现在校37名学生。

  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外国社会学理论、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学史、蒙古民俗、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通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工作概论、中国民族志、民间文学概论、专业实习(一、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专业限选:中国北方民族史、蒙古史、文化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社会民俗学、经济民俗学、人类学名著导读、生态人类学、生态民俗学、宗教学概论、蒙古民间文学、宗教人类学、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学术研究与学年论文、民俗图像与信息处理、专业外语。

  2、研究生教育

  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世纪专门人才;在研究学科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练地运用该学科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独立从事该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能力,并能提出独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利用专业外文资料;培养从事所研究学科理论工作、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和组织旅游、影视、文化艺术等社会文化事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一)民俗学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199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获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民俗学与蒙古民俗:①民俗学理论研究;②民俗事象研究;③蒙古民俗文化研究。

  2)民间文学理论与蒙古民间文学:①民间文学理论研究;②民间文学体裁研究;③蒙古民间文学作品研究。

  3)北方民族民俗文化研究:①民俗文化比较研究;②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

  (二)社会学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2003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招收第一批硕士学位研究生。

  1)文化社会学:①牧区社会问题文化学研究;②北方民族文化变迁与社会流动;③北方民族文化社会学研究。

  2)教育社会学:①农村牧区教育研究;②民族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③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三)人类学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2007年获人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社会文化人类学:①蒙古族社会文化研究;②北方各民族社会文化研究。

  2)生态人类学:①草原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②内蒙古各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研究;③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研究。

  3、发展规划

  本科教学:深入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搞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尽早地参与到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中,提高其人文素质、学科素质、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师生互动与讨论式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

  师资队伍建设:对担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中青年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培训,熟悉和掌握现代教学手段,适应教学现代化要求。积极引进国内外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社会学专业人才,提高师资的专业化程度。积极向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输送现有师资进行专业进修,以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和前沿成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全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博物馆的文科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做好共建民俗馆的工作。在加强社会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性课程的同时,加强具有民族性、地区性特色的课程建设。社会学专业研究重点,拟放在牧区社会问题研究和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等方面。为此,已在锡盟东乌旗设立了纯牧区形态的社会调查实习基地;在伊盟建立半农半牧区实践基地。从而同各基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互助互利的实践基地。

  实验室建设:社会学、民俗学专业均属实践性很强社会科学学科。因此,正在筹建“社会学民俗学数据与图像处理实验室”,将对社会学专业民俗学学科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提供有效的科研与教学实践场所。

  教材建设:社会学民俗学学科专业是全国唯一的蒙语授课的学科专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使用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外,根据自身的特色和需求,编纂社会学民俗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特色课程的蒙文教材。学校从2003年开始已着手此项工作,到2007年年底,拟出版23种社会学民俗学专业的蒙文教材。现有4门课程的教材已纳入学校蒙文教材和内蒙古自治高校蒙文教材编写出版计划之中。

  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以本科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以研究生教育带动学科发展。我们已充分认识到社会学、民俗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并根据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已有的经验,将要积极拓展继续教育。

TOP

期待更多动态分享
六六大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