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朝戈金】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朝戈金】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朝戈金

(2013年5月30日 中国社科院小报告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民俗学界的各位同人:

  今天,在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史。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前来参加今天纪念大会的各位嘉宾、各位会员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1978年,钟敬文先生邀请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七位学者,就民俗学学科的恢复和发展,致函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随后撰写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倡议书”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胡乔木、周扬、于光远等同志的高度重视,民俗学被列入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划。

  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成立30年来,中国民俗学会团结全国广大民俗学工作者,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为建立中国民俗学学科,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回顾30年来中国民俗学走过的历程,几代学人的心血凝聚成今天学科的辉煌。

  学会成立之初,在钟敬文等老一代学者的领导下,学会认真做好组织建设工作,努力开拓学科研究阵地,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宣传,努力扩大学科影响。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俗学会在培养各民族民俗学人才,组织各类调查研究活动,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开拓学科建设的新领域,在服务社会转型、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国民俗学会先后受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委托,组成课题组,完成了《中国节假日体系研究》课题和“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报告。其间我会连续召开了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中华民族新年庆典与习俗”、“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民俗学会课题组关于传统节假日的理念,助推了2005年6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民政部、教育部五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一次以发布官方文件的方式正面对待传统节日。随后,2007年底国务院颁布“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增设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自2008年起实施。近百年来传统节日被排斥在国家时间制度之外的历史至此结束。可以说,在推进“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当中,中国民俗学会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最终促进了国家时间制度的改革完善。

  近十几年来,以刘魁立、乌丙安为代表的中国民俗学会的学者,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度介入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复兴,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使民俗学成为各级政府和各民族群众都关心的热点。

  2004年,受文化部有关领导的委托,在文化部周小璞先生和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先生的主持下,由中国民俗学会组成课题小组,承担起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这两个文件的起草和反复修改历时10个月,征求了十多个国家部委的意见;前者作为《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一”于2005年3月26日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

  我会会员还积极参与了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在国家层面,我会多名会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环节的工作,提供了多方面的智力支持,如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讨论与审定工作,参与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项目的各类审查、评估和撰写申报书等工作,在国家的非遗人才培训、项目评估等方面,也有广泛的介入和参与。在地方层面,我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众多会员,直接参与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研究与保护工作,成为各地非遗工作的中坚力量。

  在国际层面,我会长期以来致力于扩大中国民俗学与国际学界和机构的对话。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名录的中方民俗学家,就来自我们学会。2012年,中国民俗学会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咨询机构,获得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的地位。今后,中国民俗学者将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也得到国际同行学者的关注和肯定,中国民俗学会已经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芬兰、爱沙尼亚等国家的民俗学组织建立了各层级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就人才培养、学术调研、专题研讨等进行了广泛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俗学会与美国民俗学会已经建立了制度性交流平台,每年举办学术论坛,定期互派青年学者进行学术访问,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领域,由两国民俗学会参与的“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成为两国非遗领域十分重要的合作渠道。中国民俗学会还与日本民俗学会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为中日两国民俗学界今后的学术交流建立制度性保障。

  目前,《中国民俗学》年刊已经创办,中国民俗学网在国家级学会的网站中,表现抢眼。截止本月,中国民俗学网主站共发布文章8946条(这个统计还不包括栏目静态信息和学者档案),访问流量逾4530万人次;民俗学论坛注册会员9953人,发布主题帖28777个,帖子126168条,论坛总页面访问流量达2.78亿人次, 同时在线人数的最高记录为2412人;民俗学博客开通空间数922个,话题圈58个,发布信息27744条;此外,民俗学论坛的高校论坛区已有46所高校设版,一批批学子作为志愿者在这里奉献,也在这里成长。

  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民俗学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并以民俗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名目,形成了数十个硕士点和博士点,为学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年的辛勤耕耘,民俗学从当初的鲜为人知,到今天已经广泛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参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民俗学科的独特价值,并以深度介入现实生活、回应现实问题,彰显了它的存在意义。

  中国民俗学会的三十年,是广大会员努力奋斗、艰苦创业的三十年,是发展队伍、建设学科的三十年,更是创造出骄人成绩的三十年。今天,中国民俗学会下设多个专业委员会和研究中心,在全国多个地方设立了研究基地,推动了地方文化建设。学会拥有将近两千名各民族会员,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回顾历史,前辈学者筚路蓝缕开创学科的精神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当代学人呕心沥血推动学科进步的努力成效日隆。

  当前,立足学科本位,培养高水平人才,推出学术精品力作,是民俗学能够独立于中国学术之林的根本。发挥学科贴近民众生活的巨大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民俗学也将会大有可为。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进步为民俗学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实使中国民俗学面临更多的挑战。面向未来,中国民俗学必须对内自强学科实力,对外加强国际合作,走出一条适合学科特点的发展道路。

  值此吉日良辰,恭祝我们的学科人才辈出,事业发达!恭祝大家身体健康,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叶涛老师提供)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最有活力的学术团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
无论天涯与海角
神州万里同怀抱
共祝愿学会好 学会好
共祝愿 学会好
共祝愿 学会好

TOP

很荣幸在民俗学学习了三年后参与见证了学会三十周年的盛典!

TOP

容量巨大而简短的讲话,分量十足,如果我们个人是一滴水,那么我为身处民俗学同人团体的大海而骄傲。

TOP

言简意丰。
也是多次推敲、历练之作,开会前一天朝会长还在修改,对学会网站内容在报告中增加了字数与份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