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学科点人才培养及科研成果概述
一、学科概况与沿革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早在大夏大学期间,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谢六逸先生,除致力于神话学研究,还组织吴泽霖教授等开展西南苗族的民俗调查研究活动,其成就载入了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史册。20世纪50年代,我校罗永麟教授和北师大,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一起率先开设中国民间文学课程,成为中国民间文学教学的开创单位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招收民俗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生百余人,博士生30余人,一批出自我校的民俗学研究者活跃在国内外的学术舞台上,成为许多著名高校的民俗学学科负责人。从上个世纪开始,华东师大开始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学教学团队。2009年,成立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2012年,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更名为民俗学研究所。
近年来由田兆元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不断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单体民俗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实力雄厚,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拥有民俗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向国内外接收访问学者,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研究所承担一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担任诸多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与海内外高校民俗学院系建立广泛联系,学术交流频繁。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是中国民俗学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学术机构。竭诚欢迎国内外学子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欢迎国内外学者前来我所访问交流。研究所同时为社会各界提供民俗文化知识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咨询与服务。
二、学科机构与人员
(一)组织机构
为整合学科资源,华东师范大学于2009年成立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2012年,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更名为民俗学研究所,隶属于社会发展学院,田兆元教授为首任所长,现任所长为王晓葵教授,副所长为范长风副教授。研究所下设“民俗•社会•文化联合研究中心”(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合办)、“区域文化资源与应用研究中心”(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合办)两个研究机构。同时与莘庄文化馆、浦东教育学院、长宁民俗文化中心、颛桥文化馆、宝山文化局、紫竹科技园、镇江市旅游局等单位建立了合作教学实践基地。
(二)教职员工
民俗学研究所现有教师11人,其中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人;且80%的老师具有国外留学和访学经历,师资力量位居全国民俗学学科前列。本校教师名单如下:
姓名 职称及资质 主要行政职务或社会职务 研究方向
田兆元 教授、博导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经济民俗学
陈勤建 教授、博导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文艺民俗学
王晓葵 教授、博导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 日本民俗学
仲富兰 教授、博导 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民俗传播学
安 俭 教授、博导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 民族民俗学
敖 其 教授、博导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蒙古民俗学
徐赣丽 副教授、硕导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旅游民俗学
范长风 副教授、硕导 国际影视人类学学会会员 生态民俗学
唐忠毛 副教授、硕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 宗教民俗学
王均霞 讲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女性民俗学
王立阳 讲师 美国鲍尔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城市民俗学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专业概况
民俗学以培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为主要目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东师大开始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学教学团队,至今共招收民俗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士生100余人,博士生30余人。大部分毕业生成为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人才,另有部分学生进入文化教育部门,运用民俗知识参与社会服务。
(二)专业特色
1、专业目标
主要研究活态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形态与意义,研究文化传统的当代传承与保护,以及民俗资源的应用等问题。培养文化研究及创业产业人才。
2、培养方式
学术创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通过研讨课程与田野作业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参与学术舞台;同时以民俗类学生社团及“大夏杯”、“挑战杯”等创新大赛为依托,达到对人才的全方位的培养。
3、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3年。
博士研究生:4年。
4、主要课程及教材
课程设置:社会学原理及方法,社会研究前沿,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史,中国民俗典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应用民俗学,生态民俗学,城市民俗学,欧美及日本民俗学,专业外语等。
教材编纂:
仲富兰:《民俗传播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田兆元:《文化人类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田兆元、敖其:《民间文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晓葵:《民俗学与现代社会》,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5、教学平台
网络平台: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网站
http://suntree.haotui.com
讲座平台:海上风民俗学讲堂
论坛平台:海上风都市民俗学青年论坛
暑校平台: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暑期学校
博物平台:海上风民俗文物陈列室
社团平台:海上风民俗学社
辑刊平台:《民族民间文化论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已出版4辑)
微博平台:华东师大民俗学新浪微博
微信平台:华东师大民俗学公众微信ecnufolkloere
(三)教学改革
民俗学借助学术研究团队的更新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把实践创新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依托一支规模大,水平高的专职师资队伍和学术资源,带领学生田野调查,出版研究辑刊,主办民俗学网络论坛,参加学术会议,与国内外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学术战略,邀请国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同时保证大部分研究生具有海外访学的机会。具体如下:
1、2012年12月12日,上海大学黄景春教授主讲“柳毅传奇——从《柳毅传》到柳毅信仰”。
3、2012年12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主讲“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4、2013年 3月5日,日本长崎大学教授连清吉教授主讲“日本京都学派的中国学研究”。
5、2013年4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徐赣丽副教授主讲“遗产化与资源化:民间文化的发展趋势”。
6、2013年5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范长风副教授主讲“青藏边缘上的汉藏社会与军事地理”。
7、2013年5月20日,日本学者松冈环女士主讲“从南京大屠杀的加害和被害调查透视现在的日本社会”。
8、2013年5月30日,上海政法学院祁志祥教授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9、2013年 6月5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马克•本德尔副教授主讲“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生态民族志”。
10、2013年6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主讲“中国神话史书写的维度与形式”。
11、2013年6月27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游自荧博士主讲“‘灾难叙事’与社区重建”。
12、2013年9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王晓葵教授主讲“灾害文化的中日比较研究”。
13、2013年9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杨利慧教授主讲“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个案调查与理论反思”。
14、2013年10月17日,日本西南学院大学王孝廉教授主讲“从神话到诗——中国神话意象的演变”。
15、2013年10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朱宇晶博士主讲“晚清到民国时期温州地方的基督教研究”。
16、2013年12月12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教授主讲“节日研究与国家战略”。
17、2013年12月13日,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主讲“礼俗互动中的乡土社会”。
18、2014年1月7日,山西大学卫才华副教授主讲“新时期山西民俗研究项目与田野研究方法”。
19、2014年3月6日,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主讲“地方性差异与乡土文化——中国人的文化地理认知”。
20、2014年3月13日,《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秦维宪教授主讲“体育民俗—斗蟋蟀的绝技与文化解读”。
21、2014年3月27日,日本京都大学周先民教授主讲“狩野直喜与京都学派----中国知识生产的东方谱系”。
22、2014年5月13日-15日,台湾大学洪淑苓教授主讲
(1)“关公传说与民间信仰研究三题”,
(2)“从民族学民俗学到社会学——大夏大学校友陈国钧教授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成果”。
23、2014年5月29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研究部松尾恒一教授主讲
(1)“琉球群岛、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交流与民俗文化的形成”,
(2)“日本民俗学:民俗的发现和変容,文化财、文化遗产的诞生”。
24、2014年6月5日,美国俄勒冈大学莎伦•谢尔曼教授主讲“电影、田野与作为表演的民俗学”。
四、学术交流
(一)国内学术交流
仲富兰,首届上海都市文化论坛,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2月。
全体师生,三民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海三民文化村,2011年6月。
王均霞,城市化与城市生活国际学术会议,上海,2011年10月。
田兆元,中国神话研究的当代走向,武汉,2011年11月。
田兆元、王均霞、苏长鸿,中国民俗学2012学术会,赤峰,2012年8月。
全体师生,第二届城市社会论坛:文化遗产研讨会,上海,2012年9月。
范长风、王立阳,中国民族学人类学2012年会,兰州,2012年10月。
王晓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建设研讨会,广州,2012年12月。
徐赣丽、程鹏、苏长鸿,中国民俗学会2013年会,西安,2013年11月。
刘 慧,海峡两岸民间文艺展演座谈会,台北,2013年12月。
田兆元,第四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奉化,2014年4月。
田兆元,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武汉,2014年6月。
(二)国际学术交流
1、学术访问
田兆元、田甜,美国民俗学会2012学术年会,新奥尔良,2012年11月。
王晓葵,日本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神奈川,2013年12月。
2、学术讲座
2014年6月5日,美国俄勒冈大学莎伦•谢尔曼教授来校讲座。
2014年5月29日,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松尾恒一教授来校讲座。
2014年3月27日,日本京都大学周先民教授来校讲座。
2013年10月17日,日本西南学院大学王孝廉教授来校讲座。
2013年6月5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马克•本德尔副教授来校讲座。
2013年5月20日,日本学者松冈环女士来校讲座。
2013年3月5日,日本长崎大学教授连清吉教授来校讲座。
2011年5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哈森、苏独玉教授来校讲习一周。
3、研究生外派访学
高海陇,2010级博士,日本西南大学
丁 玲,2008级硕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朱 雷,2008级硕士,台湾师范大学
郭添泉,2009级硕士,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张一洁,2011级硕士,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刘 慧,2012级硕士,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张 伊,2012级硕士,台湾东华大学
吴雯婷,2013级硕士,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4、接受外来留学生
庄旭芹,台湾,2012级交换生
吴玉凤,泰国,2011级硕士留学生
张秋贤,越南,2011级博士留学生
中村贵,日本,2009级博士留学生
五、科研立项与学术发表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承担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并担任诸多政府部门的专家顾问,与海内外高校民俗学院系建立广泛联系,学术交流频繁。自2009年研究所成立以来,发表在SSCI及各类期刊上的文章共80余篇,发表的著作共20余部。
(一)科研立项
1、田兆元
(1)主持:东海海岛民间信仰谱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年。
(2)主持:中国神话发展史,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9年。
(3)主持:中国节日志——龙华庙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项目,2012年。
(3)主持:上海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2013年。
2、王晓葵
(1)主持:灾害记忆传承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年。
(2)主持:灾害文化的中日比较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2013年。
3、仲富兰
主持: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和文化跨越问题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课题,2006年。
4、安俭
主持:上合组织成员国间跨国民族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0年。
5、范长风
(1)主持:甘肃青海藏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人类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2011年。
(2)主持:三江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人类学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2010年。
6、徐赣丽
主持:民族文化的村寨依托与保护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2年。
7、唐忠毛
主持:佛教中国化的民间与民俗向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3年。
8、王均霞
主持:女性民俗学的“情境化”研究实践——以鲁东南地区乡村女性交往习俗为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年。
(二)著作发表
田兆元 编:华东少数民族文献,学苑出版社,2011。
田兆元 编:妈祖文献,学苑出版社,2011。
田兆元 编:华东民俗文献,学苑出版社,2011。
田兆元 编:民族民间文化论坛集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田兆元、范长风 编:中国传奇,古吴轩出版社,2009。
李向平、文军、田兆元 编:中国信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仲富兰 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文汇出版社,2009。
仲富兰 著:上海街头弄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仲富兰 著:老镜头:中国百风物与民俗过眼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仲富兰 著:中国百风物与民俗过眼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仲富兰 著:我们的国家:风俗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仲富兰 编:上海百科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
仲富兰 编:上海民俗文化——网络课程,上海影像教育出版社,2011。
王晓葵 著:民俗学与现代社会,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王晓葵、何彬 译: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学苑出版社,2010。
王晓葵、王京、何彬 译: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学苑出版社,2010。
安 俭 著: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徐赣丽 著:民俗旅游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
范长风 著:甘南高原上的族群合作,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范长风 译:社会变革与稳定,中国社科文献出版,2007。
唐忠毛 著:佛教本觉思想论争的现代性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忠毛 著: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唐忠毛 编: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经卷遗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三)指导研究生科研获奖
陈 莹,华东师范大学2006级本科生,《上海地区曹王信仰研究》,第四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吴丽丽,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上海地区传统妈祖信仰研究》,第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钱婷婷,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神界亲缘关系的建构与地域联结——以象山如意娘娘信仰为例》,第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程 洁,华东师范大学 2007级博士 ,《上海竹枝词中的知识者意识形态探究》,第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刘 捷,华东师范大学2008级硕士,《<五臧山经>神灵体系的构成与信仰记忆的博弈》,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周 蓓,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生,《甘南州神山圣水制度的实地调查研究》,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苏长鸿,华东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端公的时空身份及其现代性转换》,第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余红艳,华东师范大学2011级博士,“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第八届青年学术论坛”二等奖。
苏长鸿、程鹏、沙金、亓明曼、刘慧、张伊,《上海非遗生产性保护调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第十三届大夏杯三等奖。
高海陇,华东师范大学2010级博士,《“三位一体”的火神神话——论生活世界中的神话记忆模式》,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程 鹏,华东师范大学2012级博士,《莱芜南部安期生信仰变迁研究》,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评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