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西交城卦山庙会

山西交城卦山庙会

  每年端午节的交城县卦山庙会,是当地及周边县区的一种主要的民俗节日活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卦山庙会包括农历五月初五与初六两天,主要内容有:家家户户悬挂菖蒲、艾草,门窗上贴公鸡、蝎子剪纸;游城墙、游“百病”;佩雄黄香囊,上寨儿,逛狐突庙;给小孩涂雄黄,吃粽子和时令鲜果等;携棕子、雄黄酒、菖蒲酒,上卦山拜天宁寺,圣母庙“还花花”、游文昌宫、乔总兵墓等。庙会形式、内容、及活动无需谁来组织和安排,真正约定俗成,赶庙会的人数在十万人左右。香客们祭祀佛道儒和民间俗神,祈福禳灾、求子嗣、祛病痛、问功名及郊游远足。但是庙会中并不具体提到纪念屈原,也不是佛教的什么节日。直至今天交城、清徐、文水、古交等地风俗,凡是结婚,“拜帖”盒子(男女双方互投拜礼、宴请之帖的专用红漆木盒)里一定要有“艾枝”,这已是将艾枝的功用“全年化”、“多功能化”了。

  卦山庙会的载体卦山,包括卦山天宁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母庙、文昌宫、石佛堂等庙宇,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卦山庙会产生的时间大致在唐贞元(785—804)年间,以当时的佛教华严法会、道场活动为雏形;明代又有扩展,增入了以“昭济圣母庙”活动为主的民俗内容。卦山庙会最显著的特点是纯粹的传统文化庙会,完全没有后世插入的物资贸易内容,保持了旧时的传统。包容了宗教信仰习俗、祭祀节庆习俗、郊游远足习俗、生殖崇拜习俗、文化娱乐习俗、饮食风味习俗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浓缩。对促进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有积极作用。

TOP

山西交城“鸠鸽二仙”传说

  “鸠鸽二仙”,是流传于三晋区域的民间故事。故事说唐贞观末,有“鸠鸽” (或云“鹆”)在石壁寺(即玄中寺)僧舍屋檐筑巢,哺育二雏,老僧看着可亲可爱,便将剩饭米粒喂给它俩吃点。后来这两只小鸟羽翼尚不丰满就急着学飞,结果双双摔死。看着可怜,老僧将它俩埋葬入土。十来天后,老僧夜梦两个儿童对他说:我们原有小罪,被罚为鸟类。我们因为听到您念《法华经》而得妙法帮助,转生为人,投胎到离寺十余里某村一户人家,十月后将诞生人世。届时老僧前往探访,果然有妇人孪生二男。老僧为两婴儿做满月佛事,并唤出“鹆儿”之名,而两婴儿竟能应声作答。

  《石壁寺僧》故事,出自唐佚书《冥报拾遗》,原作者郎余令,系续《冥报记》而作,成书于高宗永徽、显庆(650—660)间。宋代以后二书失传,其文散见于《太平广记》、《法苑珠林》等。晚清民国间,有人从日本访得二书手抄本刊印。这个故事,原本是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主旨,由于“贴近生活”,颇能博得人们的同感,所以一直流传下来。故事中的“老僧”,很像是指净土宗初祖昙鸾祖师,在中国及东南亚佛教界影响深远。

  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是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全国佛道教重点寺观,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玄中寺“龙潭祖师”“鸠鸽二僧”(或称“鸠鸽二仙”)的传说,早在唐《冥报拾遗》中得以记载。它的故事有多种版本,最早的记载是唐佚书《冥报拾遗·石壁寺僧》,这篇文献在宋·李昉《太平广记》得以收录,讲明故事发生时间是“唐贞观末”(649),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老僧”,无名号;所哺育二鸟称“鹆(鸲鹆,qu yu,即八哥,一种能模仿人说话之某些声音的鸟,羽毛黑色,头部有羽冠)”。

  民间故事“鸠鸽二仙”在地方民俗传承中富有活力,表现了人民生活、伦理道德、思想情感与精神生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貌,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材料。

  “鸠鸽二仙”故事在民俗传承中是富有活力的,表现了人民生活、伦理道德、思想情感,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貌,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材料。它与民俗环境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可见民间文学是探索民俗心理的一条途径。

  从20世纪80年代起,文物旅游业发展快,一些景观景点的历史文化得到发掘和保护。但是由于地处偏僻的缘故,“鸾公岩”竟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了,甚至连“玄中寺”的寺名也被忽略了,因而才发生了民国时代日僧常盘大定“发现”玄中寺的怪事。随着县城吕祖祠内鸠鸽殿被拆十来年,《鸠鸽二仙》的传说故事已淡出地方社会。

TOP

回复 2# 的帖子

顶起!挖掘山西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