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在线讨论】研讨主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民俗学

【在线讨论】研讨主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民俗学

话题主持人:韩雪春,王学义(齐鲁青未了)

[王京]1958年:战后日本民俗学转折的胎动
[王新艳 李扬]中日两国都市民俗文化研究刍论
[辛灵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研究
[张铭远]从大视野看中国民俗学未来30年的挑战与机遇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辛老师的《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研究》这篇文章里提到说“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现象的科学。”,大家认为“民俗现象”这个提法怎么样?在我初学这么长时间我接收到的更多是:民俗学是对“民俗事项”,“民众生活世界”,“民俗文化”的研究。
     “现象”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是一种外部的、表面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是不是有些不妥?
      我觉得他在提到这个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民俗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和研究对象”的问题,引申到这一问题,大家怎么看?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0-11-9 23:0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0-11-9 22:58 发表
辛老师的《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研究》这篇文章里提到说“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现象的科学。”,大家认为“民俗现象”这个提法怎么样?在我初学这么长时间我接收到的更多是:民俗学是对“民俗事项”,“民众生 ...
“联系”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是不是表面的?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我个人从字面理解联系是外部的一种联系;但其实你突然这样问也让我觉得联系也是免不了内部的联系,但是,“现象”总会给人一种流于表面的直观印象。
联系到现在社科院的一些老师们开始受现象学启发去做一些研究,从现象学的视角去切入对民俗学的研究,把民俗当成一个“行动”,一种“现象”,鼓励我们学者去直观,而不是事先预设其存在,拿“民间”做例子来说,民间其实是学者话语建构下的词语,每个学者的视角不同,每个学者的民间都是他自己的民间;“民间”作为一个现象被我们去直观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预设民间的存在,而应该思考到学者建构这一层面的含义,去想民间是谁的民间?民间是怎样被建构出来的?地方精英,学者,政府这三方话语在说“民间”时又会有什么不同?
行动和现象都是有意向性的,一个现象呈现出来被我们直观到其实已经包含了学者主观的理解,社会文化背景的渗透和注入,以及学者的行动,作者如果是在这个视角下去讲“民俗现象”是可行的,但是他是否是从这一角度来考虑的呢?

TOP

方法论的问题和主体性的思考的问题。
表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表述的就是学者的表述吗?学者不也是来自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吗?
所以,都是主体。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其实,我所思考的只是我在看现象学时一些思考,最近也一直陷于这个思考的怪圈,每个人,抑或是每个学者对其的表述都是有一定程度不同的,即使作为一个初学者,但是这些理论都有待我自己去完善。

TOP

站高一点,就可以发现突破怪圈的方法吧,我的经历是这样的。

TOP

回复 7# 的帖子

最近也在试图呢,前天做了个报告,题目是找寻自己,来了之后,老师们的启发都还没使我彻底找到自己的位置,站高一些,也许就会好一些呢,谢谢溪哥!!!

TOP

引用:
原帖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0-11-10 21:11 发表
最近也在试图呢,前天做了个报告,题目是找寻自己,来了之后,老师们的启发都还没使我彻底找到自己的位置,站高一些,也许就会好一些呢,谢谢溪哥!!!
大家交流,我也在努力中。
方法和理论的加强是必须的。

TOP

回复 9# 的帖子

方法和理论也是循序渐进的,现在在学校,老师们都很牛,都是很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会不管怎样,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TOP

在王京老师的文章《1958年:战后日本民俗学转折的胎动》里有这样一段话:“ 但是,社会的变化,来自更广范围对民俗学的更高的要求,还是使得民俗学的一些弱点和不足暴露出来。质疑的声音首先来自民俗学之外,形式也不是激烈的批评,而是温和的建议。”对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家觉得民俗学都有什么变化?这对我们初学民俗学之人以及民俗学者意味着什么呢?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这个问题要学科史的老师来回答!
呼唤大佬们上场!!!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张铭远老师的文章当中恰恰可以寻找到答案。

[张铭远]从大视野看中国民俗学未来30年的挑战与机遇
张老师的这篇论文高瞻远瞩,结合中国国社会当下现代化趋势给民俗学发展空间带来的冲击对民俗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文章结构紧凑,构架合理。结合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再此基础之上适时的提出了民俗学应当抓住机遇,认真制定未来三十年发展规划的意见。
文章指出,当下民俗学的发展应当注重:
1、加速进行传统民俗学工作,加大对传统民俗文化抢救保存的力度和效度;
2、大力开拓新民俗学,积极投身于民俗与经济发展、民俗与社会发展、民俗与文化发展的事业之中;
3、勇于承担重塑民族魂的历史使命,投入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业;
4、促进中国民俗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世界华人民俗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俗学的态度、立场和定位,进而建立积极入世、服务时代、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俗学。
这四点分别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俗学的学以致用、民俗学参与民族文化复兴以中国民俗学如何更好的开创自身的特色,更好的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引用:
原帖由 齐鲁青未了 于 2010-11-11 17:53 发表
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张铭远老师的文章当中恰恰可以寻找到答案。

[张铭远]从大视野看中国民俗学未来30年的挑战与机遇
张老师的这篇论文高瞻远瞩,结合中国国社会当下现代化趋势给民俗学发展空间带来的冲击对民俗学未 ...

TOP

要去睡了,再来我主持的版块打下酱油,今天师兄师姐们开题,刘铁梁老师在点评一个写《现象学关照下的民俗学基本问题》时说到现实语境的问题,说要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我们建构的科学有一个反思。
我这几天我也思考了很多,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对民俗学的影响。。。对应刘铁梁老师的村落研究,在现在社会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村落的松散与日益解体对民俗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现在人文学科越来越强调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感受的关注,对人的感情的关注。。。最近老师们一直在说“身体民俗学(bodylore)”,就是与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怀同时提到的,关注人的因素。。。
这只是我临睡前的一些发散的唠叨,期待大家有个进一步的讨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