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22民间文学N301第十八小组

讨论5

皮影戏
甘肃皮影 是国内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又称"影子戏",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地方传统戏剧形式,它主要受陕西皮影的影响,但是又结合了本地的传统民俗与音乐。甘肃民间影子戏主要集中在陇东、陇西、陇南三地,三地音乐唱腔不同,各具特色,其中陇东环县的音乐唱腔属于道情系列,源自道家的音乐,其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陇南西的唱腔是一种接近道情风格的地方民间音乐,俗称"灯调",后来,通称"影子腔",陇西通渭的音乐唱腔是道情、秦腔,还有皮影小调"三下锅"。

TOP

《人参姑娘》

《人参姑娘》讲述的故事是:苦娃受尽主人家的欺凌,却遇到了善良的人参精山妹,两人情投意合,但是财主贾仁想要吃掉山妹。最终贾仁丧了命,苦娃和山妹成了亲,在山上到处撒下人参种子,过着安乐的日子。
    《人参姑娘》讲的是人与仙之间的爱恋,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结局。这个故事体现崂山民间故事对于人物刻画的特点,例如苦娃这类的正面人物是勤劳的穷苦青年、受到长期欺凌,贾仁这类的反面人物主要就是凶恶的地主类型。在这种强烈的对立冲突之中,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深入,人物在这种形式中形成各自的特点,反应崂山人民对美好的人、美好的生活的赞美与追求。
    崂山故事这样一种对美好的追求也许会被有的人认为是对“乌托邦”的向往,但我认为这是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将生活中的美好记录、保存到故事当中,并且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与愿景寄托在故事当中。这于现在的中国而言就好比中国梦,我们要有梦想、有理想,而故事就是承载这类精神的良好载体。

TOP

崂山石老人传说
传说崂山西南面的海边上住着一户姓车的父女,车老汉天天下海以打渔为生,而女儿车姑终日纺纱织布,父女俩虽说日子不是很富裕,但也说的过去。斗转星移,车姑一下子长大了,到了嫁人的年龄。主动找上门来说亲的人是一个接着一个。车姑心的善良、品德高尚,她只想嫁个能够勤劳致富的人,不想嫁咱们说的豪门和官宦之门的。开春和往常一样,车老汉下海捕鱼,车姑做着门前的树荫下缝补渔网,她一边干着活一表唱着歌。你还别说,这车姑的的歌声放在现在参加个中国好声音一定能获奖。
随着春风袭来,风把车姑的歌声传到了崂山山里,更是把车姑的歌声送入了海底。这海底可是住着龙王爷。龙王爷一听这歌声瞬间被迷住了,旁边的仆人大龟看透主子内心的想法,遂开口说道:大王,这姑娘歌声优美,貌相出众,大王若是娶了她当妃子,这何乐而不为呢?龙王爷听到大龟此话甚是欢心,遂命大龟如果将此事办成,将封大龟为功臣。大龟得令,飞速游到岸上,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老婆婆,他手捧金银珠宝代表着高官的意思来到车姑家提亲。车姑道:我不嫁官家,请把彩礼收回吧。大龟转念旋走后,化身为一位年轻的婆婆,她手拿金丝玉缕代表大贾来提亲。车姑道,我不嫁商贾,请回吧。大龟无奈折回岸边,心想:这姑娘真是倔强,此时大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老头,带着满筐的鱼虾来到车姑面前求婚。车姑和车老汉仔细询问这提亲家境,得知是勤劳之人,遂商量后决定嫁给在这个勤劳之人。
出嫁的日子来到了,邻里八方的都来送车姑出嫁,迎亲的队伍出发了。远远望去队伍没有走大路,反而快速朝海里进发。此时抬轿子的人都变成了鱼兵跳入海中。车老汉见状疯一样的向大海追去,大喊车姑快回来。车姑听到车老汉的声音,赶忙一看,不顾一切的从轿子里跳出来。
只可惜车姑被大海淹死了,身体化作海岛,而车老汉站在海中,化作了石老人。

TOP

崂山道教文化与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可见道教在崂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现代崂山道教不能局限于宫观、神像等,道教文化中的礼仪、节日活动、音乐、健体养生等形式和内容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结合是需注意的课题。但这些还不能构成开发的文化主线,不能成为合适的核心内涵,只能算是辐射内涵。道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返璞归真”。因而还需要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原则来强化、展现崂山道教文化。
   那道教文化在崂山民间故事上的反映是什么呢?在读了相关故事后,我认为道教文化的“返璞归真”在很多崂山故事中都得以体现,首先,崂山故事有关于爱情主题的内容基本都是相爱的两人最终克服困难幸福、平安地生活下去,整个故事是平稳、自然的,即便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但仍能让读者为男女主祝福;其次,崂山故事以美好的生活为主,但并不是以财富来定义美好,而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自身的劳动来获取真正的幸福,这也体现出本真的一面;最后,崂山故事中许多仙人角色也带有道家文化中仙人的样子,为故事带来一种虚幻而又亲切的感觉。
   因此,我认为研究崂山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结合道家文化,从道家文化的角度再看崂山民间故事可能能与更早的古人们的智慧共鸣。这样的方式于现代而言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结合多方事物、多方位了解,这样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去宣传崂山文化、去宣传道家文化,让现代人在日趋浮躁的生活中可以回归本真,脚踏实地。

TOP

崂山地区的民间爱情故事多是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在日常生活的冲突与感悟中构建而成,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个体形象的鲜明性与类型化。
在崂山地区众多的爱情故事中,善恶两种角色的区分度十分明显,出现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种类型化人物,体现了“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正面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勤劳的穷青年穷青年饱受欺压,但仍顽强生存,勤勤恳恳;一类是善良的仙子,仙子同情穷青年,或是现身相助,或是以身相许。代表人物主要有巴哥、参姑(《参姑与巴哥》)、小智、牡丹(《牡丹仙子》)。
反面人物主要是凶恶的地主类人物。 地主嫉妒穷青年的奇妙际遇,用恶势力抢夺仙子或仙子的法宝(关系着仙子的性命)。反面人物的判定还体现在名称上,如《人参姑娘》中的反面人物“贾仁”就是一个假仁假义,用心险恶之徒。(《仙胎鱼的故事》)中的“吴阎王”就是一个扼杀别人幸福,到处带来灾难的大奸大恶之徒。
在这种鲜明的人物的对立中,人物的性格显得格外集中。但是,这种鲜明性和类型化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重复,在这种类型化中,个体形象又是鲜明的。比如巴哥、小智、柴郎虽然都是类型化的正面人物,有共同的生活背景与性格:贫苦,善良,勤劳不息;但是却同中有异,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书生、长工、家奴,性格有的刚烈、有的执着,使读者不会把他们相混淆。
2.传统爱情母题的影响。
在民间爱情故事中,经常看到传统的爱情母题对于崂山民间爱情故事的影响。比如“人化物”这一主题,在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化蝶的结局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这样的情节同样在崂山的民间故事中得到了沿用。许多崂山的民间爱情故事都借用这一情节来丰富自己的内容。比如《参姑与巴哥》中两人变成了鸟,《仙胎鱼的故事》中柴郎和花姑先是变成了并蒂莲,然后又变成了仙胎鱼等等,《双花仙》中杨生和牡丹最后都变成了花仙。这是一种对传统母题的继承,同时又加入了当地独特的风物特色,充满了创造力和浓郁的崂山气息。
3.崂山精神的渗透。
通过崂山地区的爱情民间故事,崂山人民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同时也透出崂山劳动人民的坚韧与勇敢。崂山人民塑造了一系列的正面人物,这些人虽然陷于困境,但是绝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爱。在《鲤鱼精》的故事中,秋波的父亲知道自己的女儿和鲤鱼精私定了终身,派人把湾水煮沸,将鲤鱼分食各家。秋波得知自己的心上人被邻里分食,收骨重造了心上人的肉身,夜夜泪泣,最终鲤鱼精复活,两人相守。事实上,现实总是残酷的。崂山人也并不是一味乐观,给自已构建一个“ 乌托邦世界”。在崂山的民间故事中,对现实的残酷也多有体现,但崂山人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不愿意看到世间出现如此惨烈的悲剧,希望美好的事物永远圆满,因此他们按照生活的原貌描绘出这些人间悲剧之外总是加上一些光明的尾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崂山人给每一个悲剧的故事都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比如在《仙胎鱼的故事》中柴郎和花姑被吴阎王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双双跳下了山崖,但是崂山人不希望有情人就这样在世上消亡,于是让他们化身成了一对对永不分离的仙胎鱼。崂山人将自己那种乐观向上,对生活的爱和希望都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民间故事中。

TOP

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山东崂山当地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
2008年6月7日,崂山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崂山民间故事内容推断,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据《山东省志·蒲松龄传》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岁的蒲松龄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受当时崂山民间传说故事的启发,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这也是最早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文字。
主要内容
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自然变化神话、英雄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山川传说、特产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5600余个。受自然、地理环境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在崂山的当地民间故事中,数量最多且最有崂山特色的当推风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和海洋故事。
传承意义
崂山民间故事具有乡土大众文化与山海文化交汇相融的特征,并在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中不断演进,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

TOP

如何认识财富对人的两面性的价值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虽然钱能够帮助我们买到很多东西、满足欲望,但不能因此而对前贪得无厌,要小心被金钱所吞噬,到现在为止我对于财富的态度也是如此。我们对于财富不可过于妖魔化,财富可分为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一个人对于知识、阅历的学习与积累,物质财富可以看作是金钱等物质的积累,这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都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的,例如,适当的财富可以帮助一个人去拓展视野、接触新鲜事物,通过财富来支持亲身实践、获得更多体验的机会,这对于一个人精神与物质层面的丰富与提升是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财富可以帮你去到那些博物馆中去直接感受文物、感受历史,这比在书本上的图片更能带来多元体验,能更能体会这些文物在所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但也正是因为财富能够给我带来的如此丰富的感觉体验,一旦当我们沉迷于这种体验所带来的快乐时,就会掉入欲望的深渊当中。对我而言,见到的最多的就是人们在物质财富中迷失自我,成为追求财富的机器,当后悔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面对财富,我们在追求的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底线、守住自我,将财富充分、合理地运用于手中。

TOP

怎样看待财富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尤其在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所伤害。
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领导千部也由人民公仆沦为以权谋私的罪犯。剖析他们蜕变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金钱是如何一步步腐蚀着他们的灵魂。如发生在厦门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牵涉到各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达三百多人。当那些昔日地位显赫的特权阶层身陷图圄时,想到的是什么?当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想到的又是什么?“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的堕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种种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到: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
“水能覆舟,也能载舟。”财富同样如此。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TOP

财富与人生意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物质财富有两面性,可能是毒蛇,也可能是净财。如果来源不当,以非内法手段挣钱,或是容挥霍无度,养成不良习惯,就是毒蛇。如果来源正当,合理使用,则不但可以改善生活,过好日子,还能造福社会,就是净财。在相当时期内,人们把拥有物质财富等同于幸福。但富起来以后,反而比以前不容易幸福了,烦恼多,压力大。说明物质财富和幸福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因素。有多少钱才能过得幸福,没有一定标准。要知道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并不是财富作为其根本准则,实现人生的意义就像在履行上天赋予的责任。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我们所无法选择的,因为不是我们选择了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选择了我们,虽然我们有时候活着就像替别人活着,可我们自己人生的意义最终还是为了自己,因此我们奋斗,因此我们为了人生而奔走,只为活得更好更精彩。为了活得更好,财富往往是人们想到的衡定活得好与不好的第一标准。但是别忘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目的不是财富,是拿财富去交换的更好的生活水平。所以我认为人生意义和财富的关系就是:财富成了人生意义探索之路上的一块垫基石,永远也成为不了人生意义的终点。

TOP

财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具有正义性

我认为让财富具有正义性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财富的积累与财富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实现方法。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财富的积累,符合文化的需求就是正义性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争取、积累财富是被人所认可的,因此当他们去东方掠夺财富与资源时是受到人们的支持、文化的支持,因为他们的文化鼓励他们去积累财富证明自己,那么他们去积累财富就是正义性的;而在东方世界,文化偏向于重农抑商的,那么去不断积累财富就是不受欢迎的,此时财富的正义性就欠佳。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财富,财富要具有正义性,在积累、性质方面都需要符合人权、法制需要。例如,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财富不应该是从他人身上剥削的,而是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积累的,这个过程需要符合道德、符合法制,最终所获得的财富才具有正义性。
    或许每个人对于财富的正义性的定义都有差异,但我认为在古代这一认知要符合一个民族的认知,而在现代这一认知要符合整个世界的认知。从利害多少来看,符合普遍大众的认知才能保证普遍的正义性,财富能够被人所接受。

TOP

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
古往今来,“幸福”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每个人自我价值的终极体现。财富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判人生价值、衡量 社会 和谐发展成果的标尺,二者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但是,在当今个人与 社会 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步增加,反而呈降低趋势,有时会出现相悖的现象;非正常的财富增长甚至会意味着个人自我价值的丧失,这种失衡现象成为 社会 学家研究生活质量的热点课题。如何正确看待财富与幸福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幸福观,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对于推动 社会 核心价值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富是使我们幸福的手段,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事实表明,幸福与财富的关系在人们的收入较少、处于贫困水平时,财富的可以带来幸福。随着财富增长,温饱获得解放,生存的紧迫感下降,人们的幸福感也随着上升。但是,当人们进入小康生活水平,这个关系就递减了。 健康 、家庭、婚姻、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都是影响人类幸福的重要因素,当财富不再是影响人们的幸福的主要的因素时,其它影响因素就会突显出来。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能感到幸福,受欢迎对于提升个体幸福有着积极的效用。现实生活中,那些为了 社会 公益而大方捐赠的成功人士,他们因善而倍受赞誉和尊重,由此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实现了自我价值。
财富和幸福是一种互相影响和交相连接的关系。其实,幸福才会影响到财富,而财富不一定完全能够影响幸福。有的人在有财富的时候,并不一定会觉得很幸福,因为他们空有钱财,却不一定会感受到让自己幸福的因素,这些都会让人感觉到财富给自己带来的往往只能是物质方面的好处。而一个感觉到幸福的人,却会十足的影响到财富的到来,因为他们内心总是充斥着最快乐的感受,而在这个无欲无求的时间里,自己就会体会到财富自来的感悟。

TOP

财富的正义性

当大家在用尽一生追求物质财富的时候,其实,已经忘记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我认为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财富,也就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财富,包括:坚强、勇敢、耐心、决心、信心、爱心、真诚、真实、责任等方面的素质和感觉。物质财富的追求,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目标的追求,也没有上限,会让人们陷入物质的浮躁世界里面。物质财富太多了之后,必然会感觉到精神财富的贫困,没有精神财富的支撑,物质财富也是空中阁楼。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内心的自由和简单,也是精神财富的重要表现。不在乎外界和别人的评判,只在乎自身内心的感受和真实,这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力量人生之中,对财富有一些个人理解,精神财富决定物质财富,先要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创造和掌握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才是财富的核心和根本,也是我们需要追求的财富,应该追求精神,顺便物质,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

TOP

课题

以“崂山传说”为体
    大智、大勇兄妹俩勇敢猎大鳌鱼的故事中不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也有很大心理学的知识。
    整个故事中虽以大智、大勇为主角。但读完整个故事可以发现并不是二人靠自己的神力打败了大鳌鱼,而是在故事中的所有人的帮助下获得了战胜大鳌鱼的工具,是所有人共同击败的大鳌鱼。这就很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团结精神,这股精神后续又进一步参与演化成共同体、大一统等概念。可以说中华民族自古就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崇尚的是集体主义,这也是与如今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的不同。
    那大智、大勇体现出的是对受苦的黎民百姓的无私牺牲与付出,这是一种大度、是一种爱国精神。那人为什么会有爱国精神呢,有研究发现爱国是一种朴素的社会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天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爱国主义就是一种社会认同,包括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方面。 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知道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是爱国主义的认知成分。 同时,爱国也是一种情感,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在一起,喜欢熟悉的事物和环境,这是人的一种情绪本能。 此外,爱国还是一种行动,爱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文化,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的心理体验。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了解和热爱国家的传统文化、帮助和照顾有需要的同胞、同情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等,这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也具有现实意义。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跟自己的国家、民族连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为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点尽一份力。
    因此,通过某些形式来宣传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当今时代、国人的文化底蕴、爱国情怀等品质的建设。

TOP

民间文学多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这就使得创作中饱含平日的生活场景,文中很多地方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规律,和社会斗争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例如铁匠师傅所说的“干甚么营生说什么话〞,只有在白己专长的领域才有发言权:例如纺线的过程要“扒出棉花捏成花瓜,纺成白纱",线是由棉花转变而来 ,首先是将棉花捏成花瓜,之后是纺成细细的白纱,最后才是将白纱拧绳,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规律;

再例如,对付海里的鳌鱼,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不是打,不是杀,而是用钓的,这是最能克服海里生物的方法。海里的生物一旦离了水,便很难再有所作为,所以兄妹俩将鳌鱼拖到沙滩上,这样就不怕它再作怪了。
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的产物,它的思想内涵心然受到底层群众的影响 ,在讲述过程中,大众的道德意识,思想力量都被释放出来,影响听众 ,因此,民间文学可以说是下
层民众接受道德教化和伦理观念的最有效的方式。
《崂山的传说》体现了崂山人的不畏艰险,互帮互助的精神。村民拆开被、 祆,用其中的棉花来纺成纱绳,砸锅送铁打造鱼钩,又将草屋的草抽下来扎草牛;在对抗鳌鱼的时候,众乡亲又伸出援手,共同将大警鱼拉上海滩。这种团结的精神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睦乡里 ,互帮互助和“人心齐,泰山移”。
每一个民间文学都是一座宝库,从中可以了解地方风物,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行为准则,应该认真深入的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使民间文学的价值得到最大挖掘。

TOP

传承崂山民间故事,我们主要从“坚守、借鉴、文创”三个方面进行。
崂山地区建立非遗普查保护工作机制,加大对非遗普查保护工作的投入,已出版《崂山民间故事全集》《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等22个民间故事专辑。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活化崂山记忆,讲好崂山故事,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要求,文化崂山公众号设置《民间故事》专栏,主要刊发崂山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轶事等。为还原传承空间,崂山民俗文化村生动集中展示青岛市及崂山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进民众情感期待产生。
民间文学传播需要传承人,正如陈映婕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一文中指出:“记录、保持与钻研那些正急速从日常生活中退却的传统文化,去努力延续其有限的生命力,从而使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尽量少几分遗憾与叹息。”对民间文化坚守、探索,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一种方式。
陈泽恺在《“带得走的文化”——文创产品的定义分类“3C共鸣原理”》一文中指出:“文创产品是在物质生产力飞速发展,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产生的,指的是文化经由创意转化,具备市场价值的产品。”而实践证明,文创产品的出现,受大众广泛好评,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物质实体与非物质形态服务的需求。文化青岛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但当前文化特色不够突出、文化品牌不够多成为青岛文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崂山民间故事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口头文学,传承方式相对单一。将崂山民间故事与文化结合,不仅能够丰富青岛文创品牌,而且能够拓宽崂山民间故事传承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崂山民间故事是青岛文学宝库里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不同时代人民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他们奋斗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以保护民间故事为基础,借鉴其他地方文化传承方法,融入文化创意,使其符合现代文化传承模式,对于延续青岛历史、传承青岛文明有积极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