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从学术反思到实践科学的历史与逻辑研究》
作者:吕微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1日
平装: 59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16162217
条形码: 9787516162217
外文书名: Folklorisitics as a Great Disciplin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and Logic of Paradigm Shift from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to Practical Science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如果黑格尔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以及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命题依然有效,那么民俗学的学术史与学科理论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现代学科的基础理论,无不回答了学科在起源时(处)所萌发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学科问题造就了学科本身),以此,学科理论与学科问题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该著以反思、表述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下路径,始于学术与政治的“外在性”学术史关系,而终于学术自身的“内在性”原则(即学科理论对学科问题的回答),从而揭示(解构)了学术史对学科问题的遮蔽(民俗学的理论理性对实践理性的僭越),并达成了对民俗学起源(原则)的重新理解和解释。但是,在理论上对民俗学基本原则的重构,一方面证明了民俗学的观念性实践本质;另一方面,经过重新奠基(建构)的民俗学学科也就自我阐明了从交互主体原则、自由(实践形式)目的原则到先验(统摄经验)的方法论原则“ 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范式转换——即在民俗学学术史上实践范式综合理论范式——的可能方向。
作者简介
吕微,1952年生,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理论、学术史,以及神话学理论、中国神话史,著有《中国民间文学史》(合著)、《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等。
目录
绪论“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一解题:从索绪尔的外在性批判开始
二内在的与外在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三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研究
四纯粹的、内在的实践民俗学
第一章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
一“民间”理念的中、西差异:边缘性与下层性
二“人”的现代主题之表达异式:民族与社会
三民间文学:政治民族主义的文化依据
四现代性原则的整合:民间文学的表象功能
第二章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一自由的缺失:现代学科的知识危机
二“事实性质世界”与“生活意义世界”
三《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四“看”的认识论与“听”的实践论
五“从头开始”的学科生命史
六客观的“生活世界”与主观的“生活视界”
七从“是”的民间文学到“在”的民俗学
第三章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真理宣称”“规范宣称”与“真诚宣称”——反思的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一)
一案例: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二哈贝马斯的三种“有效宣称”
三先验的主体间性:现代知识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四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的观念生产与学术实践
第四章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反思的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二)
一“根本见解”与学科的梦想
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运思传统
三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
四“各自的陌生性”与“共同的陌生性”
五“我们”就在“活的当下”
第五章阿卡琉斯的愤怒与孤独——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读后
一“纯粹”的学术与学者的“愤怒”
二“时人无能增损一字”
三怎样辨别民间故事的“类型”?
四通过社会结构认识历史起源
五回到实践的“事情本身”
六响应人格与理想的内心召唤
第六章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一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二作为方法和学科的民间文学
三一个人的民间文学学术史
四民间文学的社会科学化,先生也是推动者
五民间文学:生活世界的实践形式
六石头的故事还是推动石头的故事?
第七章我们的学术观念是如何转变的?——刘锡诚:从一位民间文学—民俗学学者看学科的范式转换
一问题、假设与方法
二民间文学:“纯艺术化处理”的现代性普遍模式
三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共同难题
四民俗学:并不成功的文化理论“祛政治化”实践
五承担起民间文学—民俗学纯粹的“实践性”
附录刘锡诚、吕微往来通信
第八章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
一从folklore到survivals再到folkways——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呈现
二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民俗生活整体研究的方法论
三在时间中发现主体与自由在时间中的缺席——萨姆纳民俗学的理论难题
1.民俗如何可能是人的自由的生活?
2.可直观的生活整体,抑或可思想的生活本身?
第九章民俗复兴与gongm**相联结的可能性——古典理想与后现代思想的对话
一经验学科是否需要先验的奠基?
二自然的客观必性与自由的主观必性
三现代性的“原罪”:理论对实践的僭越
四为民俗复兴辩护就是为自由辩护
五“尊重为人的共同权利”
第十章“表演的责任”与民俗学的“实践研究”——鲍曼《表演的否认》的实践民俗学目的—方法论
一表演的经验性标定与先验标定
二表演的职责(responsibility)与道德责任(duty)——实践民俗学先验理想的目的论
三对表演的否认是对完全表演的标定——实践民俗学的先验还原方法论
四表演的责任和表演的权利
第十一章转过身来的大娘娘——民俗学实践范式的“普遍化检验”与“怀疑批评”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传说生息的动力机制》的研究
一问题:让大娘娘转过身来!
二方法:古典抑或后现代的语境论
三正题:“按说有”就是“真的有”
四反题:“真的有”不是“按说有”
五插话:布迪厄谈康德的“普遍化检验”
六合题:“德著河汾”
附录记忆的构成过程与判断所构成的东西
第十二章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户晓辉《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解读
一自由目的是民间文学的发生条件
二民间文学自我认识的逻辑—历史
三对民间文学纯粹形式的先验还原
四通过返回未来激活民间文学的起源
第十三章民俗学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的民俗学实践“表述”的案例研究
一为什么用“实践民俗学”界定民俗学的学科范式?
二“gongm**”:民俗学实践研究的先验语境
三“双名制”与“经受合法秩序有效规则的检验”
四“非遗”:民俗学的实践判断力形式
五“表述”: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与观念性实践
结语目的论的学科历史与逻辑
参考文献
文摘
今人作为被科学知识规定了存在性质的现代性动物,其实已很难彻底摆脱理论理性的概念思维的历史宿命,而直抵事情本身或生活本身。我们已很难不使用“风”“雨”“读书”等条件性概念来聆听纯粹的声音本身,我们已很难不使用“家”“国”“天下”的关系性概念来观看纯粹的事情本身。正如我们进入农村,把每一个见到的人都视为农民,而且我们在进入田野之前就已经把我们即将进入的地方称为“农村”。我们已不再把地方称之为“地方”本身比如称之为“土地”,称之为“大地”,正如我们已不再把在土地、大地上生活的人,称之为作为自身而此在的“人”而称之为“农民”。在我们和土地、大地及人之间,早已隔了一层“农村”“农民”的理论性概念,在我们和生活、事情本身之间,也早已隔了一层“风”“雨”“家”“国”的认识论范畴。
这就是说,对于声音、土地、生活、事情本身,即对于人自身的存在意义来说,任何理论概念都只能导致片面的理解和解释(对此,反本质主义者、反普遍主义者有充分的反对理由),即使你尽了最大的了解之同情的努力,也无法避免有朝一日你的理论概念被修正甚至被抛弃的命运—因为以理论概念为理性工具的逻辑一实证的经验知识(科学知识)的命运,就是一个被不断证伪的过程,而凡是不能被证伪的命题都不是科学的命题,而任何科学命题都是偶然性的命题或者说是具有时、空限制的条件性命题。因为科学的命题不是建立在直接性即无条件存在即存在本身的基地之上,而是通过主体设定的理论概念的工具性棱镜,所呈现的事情本身的现象表象的间接性,而这个现象表象的间接性是漂浮在生活世界和事情本身的直接性之上的,间接性随时会因时、空条件的改变,被其他的间接性所排挤、所替代即被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