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户晓辉 于 2014-3-4 11:09 发表
欢迎丙中兄参加讨论!窃以为他提出的问题很具体并且很有针对性,便于操作和讨论,没啥不好懂的哈。
俺正在修改拙书稿,甚至认为“民间文学”这个词虽然当初是舶来品,但中国的民间文学问题却不仅是移植的花朵,而是 ...
老百姓未必用,说白了,是学者的饭碗,说学术点,这是学者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概念工具。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用西方人已经弃用的“民间文学”、“民俗学”这样的概念来分析中外共同的文化现象?概念的运用与更新,不是简单的词语变换的文字游戏,而是有其深刻的学理考量,必定是原有的概念或者无以周延正在变化的对象,或者由于外在社会原因(比如学术制度、政治因素)的逼迫,促使学者生产、使用新的学术概念。
一个学科的历史,可以说是概念的发展史,从概念的稳定,以及概念可持续被阐释的可能,可以看到一个学科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根基,一个学科的概念如果老是腾挪跳跃,缺乏统一的、可供学者共同讨论的学术问题,这个学科无疑是不成熟的。吕微老师和晓辉兄一直致力于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建设,我想他们是希望为民俗学伟大的经验传统,即无限的多样文化呈现之中注入普遍性的思考。普遍性的思考不同于多样的经验,它应该是超越经验的,是抽象的。
对于习惯于呈现田野经验的民俗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大的跨越,是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