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民俗学会
刘欣
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关注倾向以及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需要,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并成长起来。它为专业学者、资深教授、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普通的民俗爱好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和学习环境。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民俗学专业学术组织,其影响力虽不难想象,但具体的影响范围及影响对象却鲜有人能逐一道明。
你可能不会知道,中国民俗学会对我国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也有真诚的学术关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部,有些贫穷,有些落后,似乎与帝都的高端学术团队难有交集,但是,因为一个古老神秘,争议犹存的角色----蚩尤,而走到了一起。而我,作为一名湘西人、一名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必然要同中国民俗学会结下缘份。
还记得那年我读研二(2010年),正处于毕业论文写作前的煎熬期,没有头绪,思维凌乱,导师站在我的立场,明白我的心思与想法,告诉我,12月18日在北京将举办“《魂牵蚩尤----全国蚩尤文化研讨会论文资料汇编》首发式暨中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授牌仪式”,他鼓励我参加,支持我做一篇与家乡蚩尤文化相关的毕业论文。于是我去了北京,参加了中国民俗学会与湘西自治州花垣县人民政府、民族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这次活动。当时还过了一把民俗学网临时记者的瘾,在学会的网站上报道了这次活动。
图1 来张横幅的正面,看看这气氛,轻松、欢乐。
图2 这张比较全面,让后排的地方领导们也露半边脸吧。
图3 刘魁立老师:“你就不能对着我说吗?我那么执着地望着你。
图4 巴莫老师:“整个场面我HOLD住,气场,有没有。”
图5 施爱东老师:“如果我猜的没错,他快喷了。”吴晓东老师:“你怎么知道!”
图6 郗老师:“天哪,建中老师,你还能再慢点吗,以你的速度,什么时候才轮到我发言?”陈老师:“嗯,慢是慢了点,但说的在理。”
图7 好的报道是要置身其中,用心写成的。
图8 一人发言,多人记录。
图9 我可以说叶老师这张很帅吗?
图10 气质优雅的陈果艳姐姐。
图11 有幸过了把临时记者的瘾 人没照上,围巾行不行?
看到这里,自然而然,没有悬念,我的论文就写蚩尤了。就是这次的首发式,决定了我毕业论文的题目和写作方向。
2012年6月,我毕业了,在家乡的非遗中心工作,我感到很庆幸,自己的专业能与自己的工作对口,实属难得,想想当初,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学民俗,我说:“家乡有很多风俗习惯等我去发现去保护。”这个在面试时的单纯应答,居然成为了现在的现实。世事是多么的难以预料又有迹可循。
如今,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会找机会参加民俗学会参与组织的活动。
图12.2012年10月23日,工作后参加的年会,还是因为蚩尤。
图13.开会之余,也应该体验一下苗族风情。
图 14.苗家风味的节目单,怎么样,还喜欢吗?
图15.中国民俗学会蚩尤文化研究基地成果展示 前言。
图16.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这份不起眼的文档,这份几乎过期的邮件,是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挑灯准备的,是对中国民俗学会默默的支持与祝福,也算完成了我自己的一个小小心愿。祝民俗学会越办越好,30年,生日快乐。
2013年5月10日
[
本帖最后由 杨秀 于 2013-6-3 22:3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