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失衡
——读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摘要:《金翼》是一部小说体裁的社会学文本,是林耀华先生由结构功能主义转入平衡论的代表作,以人际关系的平衡为讲述的重点。林耀华先生经历了传统国学考证方法的传承实践-功能论为外在、国学考证为内在的方法论适应性研究-《金翼》式的小说写作,这也是接受结构功能主义、平衡论等思想的一个过程。《金翼》从平衡论出发,认为人际关系的均衡,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平衡会遭到破坏,人们通过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来恢复这种平衡,但如果冲击力太大,就会创建一种新的平衡。人类生活总是摇摆于平衡与纷扰之间,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平衡论贯穿于整部作品始终,并运用了结构主义理论,从实例中反应体系中个体对其它个体和整体的作用。《金翼》特别强调个人本质的作用和外界环境对平衡的冲击。《金翼》是社会基本组织的一种类型的一个案例,以小见大并不能完整的反应社会的整体状况,但它对学术发展历程和历史具有重要的记录意义。
关键词:林耀华、平衡论、结构主义功能论
1.林耀华简介
1910年3月出生于福建古田县,在闽东乡村习得中国文化底蕴。1928年北上,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他的学士论文《严复研究》受到许士廉、吴文藻等名师赏识,留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助教并跟随吴文藻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35年,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结构功能派的代表人物拉德克利夫布朗来燕大讲学,在燕大开设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比较社会学”课程,并主持了“中国乡村社会学调查”讨论班,系统介绍了社会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并探讨了在中国社会的引用问题。 林耀华经举荐作了布朗在燕大讲学期间的助教,而硕士论文《义序宗族研究》也受拉德克里夫-布朗指导,具有明显的功能学派的色彩。后林耀华去哈佛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贵州苗民》。并运用当时流行的平衡论,根据以前对黄村的调查资料,完成《金翼》。1941年,“抗战”正酣时先生毅然自哈佛归来,投入大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执教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分别考察了川南大小凉山彝族、康北藏民和川北嘉戎(后被识别为藏族一支)诸社区。
林耀华先生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义序宗族研究》、《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凉山夷家》等。其弟子庄孔韶将林耀华先生毕生的成就归结为四点:一是上世纪30年代产生于福建义序和金翼黄村宗族乡村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学界中国宗族学说的传播,成为当今中国汉族社会组织与结构比较研究的基本参照与出发点;二是上世纪40年代对凉山彝家的艰苦调研成果,是对凉山社会第一次系统的研究,促进了日后“社会文化调整”与发展的意图得以逐步落实;三是上世纪50年代参与指导的民族识别,论证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事实,率先完成了直接实现民族平等的早期应用性实践;四是数十年才得以呈现一位人类学民族学家的教书育人成果——保持同门弟子学术交流与传承,形成了不同专题的代际学术团队,关联性系列专著不断问世。 而《金翼》是林耀华先生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国外引起广大反响,译为中文后,成为社会学的必读书目。
2.《金翼》简介
(1)《金翼》的主要内容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体写的社会学研究著作,主要讲述黄家和张家两个家族在辛亥革命到日本入侵中国之间三十年的兴衰历史。他把两个家族的成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青年时代的东林和芬洲都遭受农业贫穷和居无定所之苦。黄东林与姐夫张芬洲决定在湖口镇开店做生意,主要经营稻米和咸鱼的生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两家的经济条件也趋于优越,展开了盖新房、送孩子读书、为孩子娶亲等一系列活动。于此同时人际交往范围越来越广,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第二阶段,两家都遇到了麻烦和不幸。张家随着儿子茂德与芬洲妻子黄氏的去逝,芬洲无心去镇上做生意,而且也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最终烦恼和忧虑带走了他。而其儿子茂衡本来有机会重振家业,但是由于轻信于人,最终导致家道败落。东林也遇到了类似的内部和外部打击,但他逐步适应命运变故继续发展。第三阶段,芬洲已经退出了生活的画面,而与此相反,黄家则扩大了生意的范围,并开始卷入联系地方政要的成功的商业——人事程序,黄家的社会地位等越来越高,成为远近文明的“金翼之家”。但最终日本侵略的大环境严重冲击了金翼之家的生活,迫使东林重新回到农村。
《金翼》内容涉及中国南方传统农业、商业、地方政治、民间盟会乃至土匪面目;金翼描述了同姓村落与四世同堂大家族的亲属关系、礼节纷争,推出了各辈亲属及人际网络中栩栩如生的五十余个人物形象。其中穿插介绍了很多礼仪性的活动,如小哥出生、黄东林家迁新居、茂德的婚礼、端午习俗、春节、墓祭节祭祖、芬洲妻子的葬礼、东林的寿典等,详细的描写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全景式的展现出来。《金翼》详细的描述了家族的生活,并将其放到了社会大背景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改变。
《金翼》写的是林耀华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是自己家族的事情,是真实可信的。按照作者的话,“《金翼》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同时,这部书又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必须的种种材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它是运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这里的调查方法在书中指出是实地观察和分析)。”
(2)《金翼》的写作背景
①林耀华先生对宗族乡村的研究:
林耀华先生在《义序宗族研究》的导言中指出,其对宗族乡村的兴趣,源于1932年,并在那时初步接触关于氏族问题、初民社会、乡村社会的调查报告。
结合材料分析,先生研究宗族农村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林耀华先生的思想直接导源于吴文藻社区概念和导源于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继嗣体系理论。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最早受社区研究方法影响的学者,他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中指出,“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 的译名,是了解社会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单位,是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密切相关联的一个整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功能和社会结构二者合并起来的社会体系,它和“社会”相对而称的。他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社区是指一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至少要包括下列三个要素:人民、人民所居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 从《义序的宗族研究》和后来的《金翼》、《凉山夷家》等都是社区研究方法的应用,而林耀华先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老师吴文藻先生对社区研究方法的影响。
林耀华先生在《义序的宗族研究》的序言中指出,西方文化的侵入,国家根基的摇动,莫不直接间接与乡村生活发生关系。民族之复兴,以适应环境为先决条件,欲求适应环境,对于我国现存文化,必须先有确切的认识、经济的洞察。 而宗族乡村是社会的基层组织,是认识社会的窗口。
而在此提到的“民族之复兴”具有深远的背景。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的知识界引发了一场“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的争论。“以农立国”论者坚持,中国数千年来均是农业国度,中国文化就根本而言亦是农业文化,中国应该重新回到“以农立国”的道路上来,重建农业经济。至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农立国”论者发展为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此外,还有李景汉、黄炎培、陶行知等,甚至包括毛泽东在内,也多主张从乡村内部来解决中国问题。燕京学派正是因此选择了中国乡村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费孝通之于江村、林耀华之于义序和金翼黄村、杨懋春之于山东台头、徐烺光之于大理西镇等。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以农立国”导致了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乡村的观察和研究,最终促进了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确立。以上是林耀华选择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
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股学西方科学的新流,一些出国留学的人带来了分析自然和解释社会的新知识,也就是斯宾塞式的社会学,而相比较而言,研究国学的却非常的少。林先生对这一现状很不满,痛感中国社会研究离不开国学的知识和民俗的知识,这种思想也反应在后来的《拜祖》上。之后功能主义传入中国,林耀华先生将兴趣落在了同拜祖相关的中国宗族家族制度上面。
②从民族志文本体裁的论述
林耀华先生对于社会学文本写作在文学方面的实践于《金翼》创作之前就有过探讨,这对《金翼》小说体裁的运用打响了前奏。1933年林耀华发表的《克莱论生活研究法与农村社会研究》一文指出:“普通文学的技术,社会学者亦得考究,只因为它是个传达的工具。这技术的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兴趣的社会历程。然而社会学者应用这个工具的时候,不要希望做出光辉灿烂的文词,以致分散作者或读者的注意力于庄严的真理之外;换言之,作者的职务,在乎草成一篇能够活现他的认识之文章而已。” 《金翼》只是采用了文学创作中的小说体裁,将此作为传达思想的工具,这也明确了《金翼》与单纯的文学创作不同,它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社会学文本。
③调查与创作方法的探讨
另外,《金翼》是作者在出国之前于1934年至1937年间,曾两次返回家乡,利用一年半的时间,有针对性的、系统全面的进行过调查。其调查方法受功能学派的影响,采取实地调查和分析。主张在实习前,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先有理论背景,等实际工作的时候,才可互相参照,互相考核,养成理论根据事实,事实符合理论的观念,实习之后,发现材料缺点,或是疑难问题,就得重新从事调查,研究起始为实地工作,至终还是实地工作。 。这与同时期对义序的考查基本相同。
并且通过对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柯莱、派克及两位功能学派大师著作的综合研究,林先生总结出人类学研究的两个角度:一是科学形相主义,二是心理体验主义。前者基于观察、统计和测量,后者基于直觉、同情和内省。这两者在人类学研究中要相互为用。外部测量的材料,必须依赖内省的解释。只有如此,才能认识社会的真相,并理解生命的价值。 这也与作者在前言中指出自己的研究方法是“自观“与“科学方法”的结合是对应的。即通过直接的、从该社会内部进行的观察,又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
之后,林先生在《科学与艺术》一文将自己社会研究方法的形相主义与体验主义理论升华到科学与艺术的高度再作论述,指出科学与艺术是学问的两大支流,“科学是部分的分析,艺术是整体的描叙;科学是专门的,艺术是大众的。科学和艺术虽都以真理为目标,然在研究过程之中,科学属于前期,艺术属于后期。”社会学兼有科学和艺术两者的特征,社会学的目标在于艺术,其研究方法则在乎科学。 而《金翼》正是在前期科学的社会观察与分析之后,对一个社区的基本状况、社会结构、人民生活以及心理状态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用艺术的形式将张黄两个家族的生活与发展展现出来,这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艺术只是作为表达科学的一种方法。
3.《金翼》对人际关系的探讨及对平衡论、结构功能论的运用
庄孔韶教授在《林耀华早期学术作品之思路转换》中指出,通过研究林先生的著作分析出先生的学术思想轨迹:传统国学考证方法的传承实践-功能论为外在、国学考证为内在的方法论适应性研究-《金翼》式的小说写作。林耀华先生学术思想的各个阶段并不是不相关的,而是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过程。
《金翼》中主要体现了林耀华先生将当时流行的平衡论与本土研究的结合,将重点关注于人际关系的平衡上。但仍具有一定的结构功能论的思想。
所以以下我主要从两个理论在《金翼》中的运用来分析:
(1)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每个个体都不处在不同的体系之中,往往一个体系中的关系破裂或者松弛,都会影响到其它的体系。东林处于家庭和生意两个体系中,任何一个体系发生变化都会对另外一个体系产生影响。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黄家的生活也逐渐的兴盛起来,盖新房、送孩子读书等。而当东林因为木材打官司时,也影响了店铺的生意。这其中都蕴含着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在生活状态上有不同的反应,这就是我们说的好运成串、厄运成筐,一个因素受到破坏,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反映。
人际关系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书中介绍到,体系的平衡受四种力量的制约。物质环境的变迁促使适应于它的技术变迁;技术的原因产生的技术上的变迁;人物及其班底的变换促使人际关系变迁;一个体系之外的因素的改变时也会促使这一体系之中成员间关系的变迁。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促使人际关系不断的扩展。如黄东林到福州,经王一阳、郑卢国引见,接触到了钱庄的老板、搬运工等,视野也在不断的开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黄东林的人际关系更上一层。另外黄家的孩子们到外求学,从而在学校和社会上建立了一系列的联系,这使得黄家整个家族的社会关系网更加扩大,从而黄家与政治、经济等发生高层次的联系,带来黄家社会地位的提升。
(2)平衡论的运用
《金翼》全书故事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着人际关系的平衡-失衡-平衡排布的。平衡论是其主要的分析工具。
平衡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非常通行的一种理论学说。据庄孔韶教授在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时查阅的大量材料后说道,“我确信林先生的同辈人都是用平衡论解释社会,是的,那正是那时研究生班讨论的知识结晶,就像现在的人类学者用族群理论发展认知一样。”而林耀华先生也说过,费孝通先生先从国外回来,进一步传播了马氏的功能主义。而我自己回来稍晚,但带来新派的均衡和平衡论。
林耀华先生在书中对平衡论做了理论阐述,“人际关系的领域中也存在着均衡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破坏这种平衡,人们通过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来恢复这种平衡。但有时候作用在这个体系上的干扰力太大,太深刻,以致于干扰力消失之后个人和群体却不能回复原状,而是继续一种非平衡状态直至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确立。这种新的平衡与旧的平衡有可观的不同,但是它可能是旧有因素的重新组合。人类生活总是摇摆于平衡与纷扰之间,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
平衡论在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上,以黄家和张家两个姻亲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对两个家族的发展是以一种平行的视角来进行叙述,从结构上就达到了一种平衡。
其次从内容上看,两个家族的发展历程中也充分说明了事情总是在变动中回归平衡。如东林大哥的去逝,分家的状态终结,又重新回到了全家人集合生活的状态。家里原本平和的生活状态被打破,生活限于困苦之中,而通过东林生意上的逐步成功,生活又逐渐的恢复生机。再如芬洲与东林为了扩大买卖,做咸鱼和稻米的生意,东林到福州联系生意。在福州的生活使得东林越来越习惯于福州鱼商的生活,每天忙碌于做生意和都市生活,他几乎隔断了同家庭、家乡的联系。旧的生活平衡被打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平衡。所以说当一个人适应了他所处的环境,在其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他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网。
作者在运用平衡论的同时,也强调人们在平衡-失衡-平衡的过程中,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逐步适应的过程。就如同序言中所讲述的婴儿从出生到长大,持续在影响与被影响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适应过程,人的行为像所有动物的行为以雅阁,处于这些过程的控制之下。”张家和黄家的发展也是对外界环境适应的过程,只是由于适应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两家发展的不同命运。
(3)结构功能论的运用
《金翼》虽然是作者有结构功能主义转向平衡论的一部作品,但其中仍带有强烈的功能主义色彩。
文化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且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拉德克里夫-布朗指出:“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整体活动所作的贡献”,结构“是在某个较大的统一体中,各个部分的配置或相互之间的组合。” 社会系统是各个功能部分构成的组合体。
书中说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用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的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弛” ,“人类行为的平衡,也是由类似这种人际关系的网络所组成。每一点都代表着单一的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变动都在这个体系中发生影响,反之他也受其它个体变动的影响”。这充分肯定了人际关系的平衡,它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每一个因素都与其它因素是紧密相连的,它在其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必然会对我们平稳的生活造成影响。
比如文章中所提到的东林爷爷的去逝对东林的影响。东林与爷爷之间的感情颇深,这不仅仅是爷孙俩,而且是亲密的伙伴,爷爷交给东林很多处世之道。所以爷爷去逝后,东林悲伤了一年多。爷爷虽然只是东林生活中的一个密切的成员,但对东林的生活却有着重大作用。再如五哥的去逝,他对江上贩运以及轮船公司的作用消失了,他维系各个派系之间的作用消失了,使得老梁一派与三个一派终于爆发了冲突。五哥作为体系中的一部分,他的变动影响了其它部分,如三个遭受到的冲击,并最终被送上法庭,这也影响了整个体系的正常运作。
而且生活也有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仪式活动等多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也有其特定的作用。正如书中介绍的多种仪式等,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也特定的作用。
如张芬洲妻子黄氏的葬礼中公开吊唁的活动,亲戚朋友来丧家吊唁死者,死者家属鞠躬表示感谢,并且仪式完后,在晚上有一个大的聚会招待亲戚朋友。“这种聚会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纽带。举行这种仪式完成了活人对死人以及所有人对死者家属的责任。这样一代代传下去,才不断更新着社会成员间的组合”。所以说,仪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联接的重要纽带。
4.总结
《金翼》是一部难得的社会学文本、民族志,读完本书,我的一些思考归纳如下:
(1)文章围绕“人际关系的平衡”来讲,但最终平衡是反应到人生活的常态,当体系中的一个因素发现变化,其它部分也会相应的作出反应,并逐渐适应,使生活回到原来的状态。但它并不强调彻底消除生活中仍存在的矛盾,所以说它只是指一种外在的生存状态的平衡。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平衡-失衡-恢复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就行得通了。但这受是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影响的大小有关。就如一个生活在闭塞的地方的家族,家族中一个人去逝,必然会破坏这个平衡的状态,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大环境的大的外在刺激,逝去的这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会逐渐被另一个人取代,或者分散到其它的人身上,这样生活状态会慢慢的恢复到以前的平衡,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但是把一个家族放到社会大环境下,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政治的动荡,越来越多的社会因素融入生活之中,家族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种刺激下所达到的平衡,必然是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反过来讲,生活恢复平衡也使被破坏的人际关系恢复平衡,这是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
但真正的平衡不仅包括外在的平衡也包括内在的。但是内在的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内在的平衡是人心理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平衡论也并没有涉及到内在的平衡。
(2)本书中还十分重视个人的本质的作用。序言里弗思教授就指出“以偶然事件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机遇,如突然死亡,与旧时学友重逢,幸运的发现一份文件从而赢得一场官司等,虽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命运存在于各个人的心中”。所以说,幸运只是偶然的因素,个人内心是必然的,一个人内心所具有的品质、爱好和习惯决定了这个人的路能有多远。如芬洲死后,茂衡接管生意,当由于其自身并没有兴趣做生意,而且用容易轻信于人,最终导致了失败。
(3)作者采用小说式的方式讲黄村两个姻亲家族的发展全景式的展示,但只能说是社会的基本组织的一种类型的一个案例,社会是具有多种类型复杂的组织,所以从家族或者是宗族来说,以小见大,并不能完全反应社会的整体面貌。
本书充分体现了理论思想发展的的一个阶段,而且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那个年代乡村家族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也是对历史的记录。从庄孔韶的《银翅》中,我们可以知道黄村后来发展为银耳之乡,以前的宗族乡村也已成为不同姓氏杂居的状况,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它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是一个基础,也是发展的必经阶段。
参考文献:
[1]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M].三联书店.2000版.(及导言和附录)
[2]张海洋,王晔.林耀华先生早期学术思想.摘自《从书斋到田野:林耀华先生早期学术作品精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杜靖.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的开创与传承[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能.
[5]郑杭生.林耀华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作贡献再认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6]庄孔韶.“把种子埋在土里”-林耀华百年诞辰纪念讲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7]庄孔韶.从《金翅》谈林耀华教授[J].读书.1984,(1).
[8]杜靖.开创认知汉族社会的学术路径[N].中国民族报.2010-4-16.
[9]杜靖.谁是“宗族社区”概念的最早提出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
[10]刘黎霞.中国农村人类学标本:“金翼之家”60年变迁[N].南方都市报
[11]陈永龄.我认识的林耀华先生.中国民俗网.
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News/news_detail.asp?id=2635.
(张培:云南大学09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
本帖最后由 大高 于 2010-7-8 21:0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