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六卷本《中国民俗史》

六卷本《中国民俗史》

【作 者】钟敬文主编 萧放副主编
【出版项】 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 2008



先秦卷目录
总序 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
导言
第一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 农作
第二节 畜牧
第三节 养蚕、植麻与栽培果树
第四节 建筑
第五节 手工制作
第六节 编织与纺织
第七节 经商
第八节 度量衡制度
第九节 货币的铸造及其流通
第十节 城市生活的出现及其繁荣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 饮食
一、原始时期的饮食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饮食
第二节 服饰
一、原始时期的服饰
二、夏商周时期的服饰
三、夏商周时期服饰习俗的特点及区域特色的出现
第三节 居住
一、旧石器时代人们的居住情况
二、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居住情况
三、夏商周时期的居住习俗
第四节 交通
一、原始时代的交通状况
二、夏商时期的交通情况
三、周代的车辆
四、周代的道路、传遽和符节
五、周代的道路维修和乘车礼俗
六、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舟楫与水路交通
七、舟桥
第三章 氏族、宗族与人生礼俗
第一节 氏族与家族
第二节 宗法与宗族
一、宗法与宗族
二、姓、氏、名、字
第三节 原始时期的人生礼俗
一、拔牙之俗
二、颅骨变形
三、儋耳
四、婚俗
五、葬俗
六、礼器
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的人生礼俗
一、冠礼
二、学校教育
三、夏商时期的婚俗
四、周代的婚俗

五、夏商时期的葬俗
六、周代的葬俗
第四章 民俗信仰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信仰与生殖崇拜
一、自然崇拜与人跟神、兽的交融
二、生殖崇拜
第二节 商代的宗教信仰与甲骨占卜
第三节 周代筮法的发展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鬼神信仰与巫术表现
一、鬼神信仰
二、物怪精灵信仰
三、天道信仰
四、“至人”与“神人”
五、驱鬼与避鬼巫术
第五章 民间工艺
第一节 工具和机械的制作
第二节 陶瓷
第三节 纺织、印染和刺绣
一、纺织
二、印染
三、刺绣
第四节 金属工艺
第五节 中药炮制
第六章 民间歌舞艺术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歌舞音乐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乐舞民俗
一、春秋时期所传的上古乐舞
二、《桑林之舞》与《大武》
三、“小舞”与“万舞”
四、一般典礼上的乐舞
五、诗、歌、乐、舞与民谣
六、“乐舞”与社会民俗
七、“乐”与礼俗
八、贵族的“淫乐”与社会上的“非乐”思想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乐舞民俗
一、战国时期的乐舞理念
二、战国乐舞与社会民俗
三、“新乐”的发展
四、战国时期的乐器
五、乐舞表演
六、戏剧的萌芽
七、乐舞的商品化
八、乐舞民俗中的琴瑟之乐
九、乐舞民俗的地域特色
第四节 雕刻与刻画
第五节 诅、望氛与童谣
后记


汉魏卷目录
总序 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
导言
第一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业生产的方式
二、农业生产时序
三、主要粮食作物和种植区域
四、祈谷禳灾民俗
第二节 工商业民俗
一、手工业民俗
二、商业民俗
第三节 林牧渔业民俗
一、林 业
二、畜牧业
三、渔 业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时代特征
二、服饰的区域特色
三、少数民族服饰
第二节 饮食民俗
一、饮食结构
二、饮食器具
三、烹饪方式
四、饮食风尚
第三节 居住建筑民俗
一、居住建筑的时代特点
二、居住建筑的概况
三、居住建筑信仰与禁忌
第四节 行旅民俗
一、体系完备的交通设施
二、以舟车为主的水陆交通工具
三、独具特色的行旅习俗
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民俗特征概述
一、汉魏民众岁时观念的传承与变化
二、汉魏岁时节日体系的形成
三、汉魏岁时民俗特征
第二节 岁时节日民俗表现
一、正 日
二、立 春
三、社 日
四、上 巳
五、寒食
六、夏 至
七、伏 日
八、疆媵秋节
九、七 夕
十、秋 社
十一、重 阳

十二、秦岁首
十三、冬 至
十四、腊 日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 宗族和家庭
一、宗 族
二、家庭
三、姓 氏
第二节 学校与教育
一、学校教育
二、家庭教育
三、社会教育
第五章 人生礼仪民俗
第一节 诞生
一、怀 胎
二、诞 生
第二节 成人礼
一、冠 礼
二、笄 礼
第三节 婚姻仪礼
一、婚姻观念
二、婚姻礼制与习俗
三、早婚、离婚和再婚
第四节 丧葬
一、丧葬风气
二、丧葬仪式
第六章 信仰民俗
第一节 自然神信仰
一、天和地的信仰
二、其他自然物信仰
第二节 人神和鬼怪信仰
一、人神信仰
二、鬼怪信仰
第三节 巫师与巫术
一、巫 师
二、巫 术
第四节 道教与佛教
一、道 教
二、佛 教
第七章 民间文学
第一节 神话
一、创世神话
二、氏族祖先诞生神话
三、民族英雄人物的成长和业绩神话
四、战争神话
五、其他神话
第二节 传说
一、历史人物传说
二、史事传说
三、事物解释传说

第三节 民歌谣谚
一、民 歌
二、谣谚
第八章 先秦汉魏六朝民间戏剧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发生
第二节 先秦俗乐的兴盛与雅乐式微
第三节 汉代的角抵戏与百戏盛会
第四节 魏晋六朝的歌舞戏与参军戏萌芽
第九章 民间工艺
第一节 工具和机械的制作
第二节 陶瓷
第三节 纺织、印染和刺绣
一、纺 织
二、印 染
三、刺 绣
第四节 金属工艺
第五节 中药炮制
第六节 造纸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
二、汉魏时期纸张的使用
第七节 印刷术
参考文献
后记


隋唐卷目录

总序 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
导言
第一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事活动民俗
二、农时民俗
三、畜牧业生产民俗
四、祈谷禳灾民俗
第二节 手工业与商业民俗
一、手工业生产民俗
二、商业民俗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的时代特点
二、男性服饰
三、女性服饰
四、隋唐服饰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饮食民俗
一、主食
二、副食
三、饮酒习俗
四、饮茶习俗
第三节 民居民俗
一、城市民居
二、乡村民居
三、园林别墅
四、民居风水
五、家具陈设
第四节 行旅民俗
一、道路设施
二、交通工具
三、驿站
四、旅店
五、郊游、折柳相送
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四章 人生礼仪民俗
第五章 姓名与社交民俗
第六章 信仰民俗
第七章 民间文学
第八章 民间艺术
第九章 民间工艺
第十章 民间游戏娱乐
参考文献
后记


宋辽金元卷目录
总序 中国民俗史和民俗学史
导言
第一章 宋代物质生产民俗
第二章 宋代物质生活民俗
第三章 宋代社会组织民俗
第四章 宋代人生仪礼
第五章 宋代岁时节日民俗
第六章 宋代信仰民俗
第七章 辽金的物质生产民俗
第八章 辽金的物质生活民俗
第九章 辽金的岁时节日民俗
第十章 辽金的人生仪礼民俗
第十一章 辽金的社会组织民俗
第十二章 辽金的信仰民俗
第十三章 元代饮食民俗
第十四章 元代服饰
第十五章 元代居住习俗
第十六章 元代交通与驿站
第十七章 元代婚姻家庭
第十八章 元代丧葬民俗
第十九章 元代岁时节日民俗
第二十章 元代信仰风俗
第二十一章 宋辽金元戏剧
第二十二章 宋辽金元民间工艺
后记


明清卷目录
总序 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
导言
第一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一、农时节令民俗
二、农事预测与占验民俗
三、祈求丰收与禳灾民俗
四、农桑生产过程民俗
五、渔业畜牧业民俗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民俗
一、手工业生产技术民俗
二、手工技艺传承民俗
第三节 商业贸易民俗
一、集市与庙会
二、行商与坐商
三、商业交易行为民俗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一、日常饮食民俗
二、节令饮食民俗
三、祭祀食俗
四、待客食俗
五、保健食俗
第二节 服饰民俗
一、性别服饰民俗
二、礼仪服饰民俗
第三节 居住民俗
一、居所环境选择的民俗
二、房屋建筑形态与居住民俗
三、民居建造过程的民俗
第四节 行旅民俗
一、行旅设施民俗
二、行旅工具民俗
三、行旅习俗惯制
第三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 家族组织民俗
一、明清家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二、明清家族组织结构民俗
三、家族成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第二节 行业组织民俗
一、行业组织成员的接纳与离开
二、行首负责制
三、行业规约的订立与执行
四、行业祖师祭祀
五、会馆、公所
第三节 民间宗教组织
一、明清民间宗教流变概要
二、明清主要民间宗教教派
第四节 民间会社组织
一、互助共济的会社

二、民间秘密结社
三、民间庙会组织
第四章 人生仪礼
第一节 诞生与保育民俗
一、祈子与孕育习俗
二、诞生庆贺
三、周岁礼与过童关
第二节 冠礼
一、冠礼复兴的文化背景
二、明代冠礼的复兴与清代冠礼的衰变
三、冠礼的成人之道
第三节 明清婚姻民俗
一、婚姻形态
二、婚俗仪式
第四节 明清丧葬习俗
一、民间丧葬礼仪习俗
二、明清民间丧葬礼俗特征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民俗特征
一、形成了新的世俗节日模式
二、家族性岁时节俗活动扩大
三、岁时节俗充满世俗的情趣
四、宗教、民族节日习惯在节日民俗中的多元汇合
第二节 岁时节日民俗形态
一、新年
二、春季节日
三、夏季节日
四、秋季节日
五、冬季节日
第六章 信仰民俗
第一节 鬼灵信仰
一、人鬼信仰
二、物怪精灵信仰
第二节 神灵信仰
一、明清时期民间社会奉祀的四位大神
二、其他神灵信仰
第三节 祖先信仰
一、家祭
二、墓祭
三、祠祭
第四节 巫觋信仰与巫术禁忌
一、巫觋信仰
二、巫术种类
三、禁忌
第七章 民间工艺
第一节 机械工艺
第二节 陶瓷工艺
第三节 纺织、印染和刺绣
一、纺织
二、印染

三、刺绣
第四节 金属工艺
第五节 中药炮制
第六节 造纸术
一、宣德纸和宣纸
二、明清时期的竹纸生产
三、其他用纸
第七节 印刷术
一、木版年画
二、饾版印刷
三、拱花印刷
四、蜡版印刷
五、磁版印刷
六、泥版印刷
第八章 民间戏剧
第一节 明初民间戏剧的发展及其身份地位
第二节 “四大声腔”的出现与民间戏曲的流播
第三节 从戏曲选本的刊印看民间戏曲演出的兴盛
第四节 花部崛起与民间戏曲的繁荣
第九章 民间游戏与民间歌曲杂艺
第一节 民间游戏
一、儿童娱乐游戏
二、成人博弈竞技
三、昆虫禽鸟动物游戏
第二节 民间歌曲杂艺
一、民间歌曲与小戏
二、民间说唱与杂艺表演
参考文献
后记


民国卷目录
总序 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
导言
第一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 农业民俗
一、麦作民俗
二、稻作民俗
三、杂作民俗
四、水利管理民俗
五、机械农机具尚未普及
六、传统农作俗信
第二节 副业民俗
一、俗重副业
二、畜牧民俗
三、养蚕民俗
四、粮食加工
五、家庭编织业
六、山林习俗
第三节 渔业民俗
一、海洋渔俗
二、淡水渔俗
第四节 手工业民俗
一、传统手工业民俗
二、现代工业民俗
第五节 商业民俗
一、贸易方式
二、商业集市
三、商业广告和招牌
四、行商小贩的货声
五、商业隐语
六、典当业勉强维持
第六节 特种行业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
一、男子剪辫
二、男服易式
三、妇女放足
四、女服趋时
五、服饰尚新
第二节 饮食民俗
一、日常饮食
二、都市菜肴
三、西餐番菜流行
四、西式饮料
五、纸烟流行
第三节 居住民俗
一、民居南北有别
二、农村居室
三、西式建筑
四、城市贫民的棚户居室
五、乔迁之喜

六、各地建房俗信
第四节 交通民俗
一、驮运仍在继续
二、肩舆民俗式微
三、黄包车流行于都市
四、现代化交通工具
第三章 民间工艺
第四章 人生礼仪民俗
第五章 民国西式礼俗
第六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七章 社会民俗
第八章 民间戏曲艺术
第九章 民间娱乐民俗
第十章 信仰民俗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生活民俗
参考文献
后记


[ 本帖最后由 大高 于 2010-5-10 09:1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  


                                                             ———《中国民俗史》评介

             ●黄景春  郑 艳

   民俗是民间记忆的载体,它扎根于社会生活,以心口相传的形式绵延至今,反映了普通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生活情境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精神与情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 由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担任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任副主编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出版)便是一部以史为线,对我国历代民俗生活详加描绘与阐释的大部头著作,因其结构恢宏,内容翔实,完全可称之为一部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
                                       

一部开拓性的民俗通史


  钟敬文先生曾说:“一个民族应该有一部像样的民俗史。”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民俗史一直是民俗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点。 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民俗史的研究尚囿于资料的描述或是专项民俗的讨论,诸如婚俗史、 丧俗史、 服饰史、 岁时节令习俗史等等,鲜见一部对中国民俗发展脉络进行总体把握的史著。 张亮采编著的《中国风俗史》(1910年)出现最早,可谓前驱,但篇幅过于简约;齐涛编撰的《中国民俗史论》(1992年出版)对很多民俗事项也只是点到为止,不能详述;陈高华、 徐吉军主编的《中国风俗通史》(2001年出版)有12册之多,篇幅甚巨,内容丰厚,但理论高度稍显不够,常给人见木不见林的感觉。而这部《中国民俗史》, 正好弥补了以上著作之不足, 可以说是一部较好地把理论概述与翔实资料结合起来的民俗通史, 也正是钟老所期待的“一部像样的民俗史”。
《中国民俗史》共分六卷, 分别按先秦、汉魏、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时期描述我国以汉民族为主的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语言、信仰、工艺、娱乐等各方面的民俗。就以晁福林的《先秦卷》为例, 对我国上古时期的农作、畜牧、养蚕、植麻、果树栽培、建筑、手工制作、编织与纺织、经商、度量衡制度、货币制度、城市生活、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物质生产、生活民俗, 以及氏族与家族、人生礼俗、信仰民俗、民间工艺、歌舞艺术等人生和社会民俗进行了详细概述, 有些地方还做了细致描述, 分类得当, 理据充分, 显示了作者很高的理论水平。中国历史绵延千年, 但在所见的历代史学著录中, 多讲帝王将相, 较少对老百姓生活的记录, 民俗文献分散保留在诸子文赋、文人笔记、小说戏曲、绘画雕塑等当中, 因此全面占有民俗史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事情。尤其是先秦民俗, 距今时代久远, 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难度也最大。但晁福林先生长期攻治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 占有的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物资料都很充足, 而且将两者相互印证, 得心应手, 并能充分吸收其他人的研究成果, 因此该卷描述的民俗事项全面完备, 结论公允,
显示了很高的研究水平。以前民俗通史较粗糙, 缺乏统一的编撰思路, 体系性、理论性较欠缺。《中国民俗史》显然是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憾, 因此我们有理由称之为一部开拓性著作。
                                                   

两代民俗学家的心血结晶


  《中国民俗史》是钟老生前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0 年) , 后由萧放教授接手, 在十几位作者几易寒暑、通力合作下完成的, 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作为民俗学界的先驱和泰斗, 钟老始终保有对民俗学学科的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 他把《中国民俗史》的撰写比作“文化长城”, 号召大家齐心协力, 完成这一学术大业。“当时为了搭建研究班子, 拟订协作体例, 钟先生煞费苦心。钟先生觉得中国是一个文献大国, 历史上有关民俗记述的文献不少, 但没有一部完整的大部头的民俗史, 是一件憾事。他主持这一课题就是要填补这一缺憾。” (萧放《中国民俗史·跋》) 为了将课题项目做好, 钟老亲自组织清华、北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落实方案, 撰写体例等规定和要求。不幸的是, 2002年初, 钟老宏愿未竟, 因病辞世。钟老去世后,《中国民俗史》写作进程一度停滞, 后来由萧放教授接手项目的具体工作。在刘魁立、王宁、童庆炳、董晓萍等学者的支持下, 萧放克服重重困难, 组织各地知名民俗学者, 包括晁福林、韩养民、万建中、李少兵、郭必恒、郭兴文等, 按照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确定的方法和框架继续研究、编撰, 前后历时八年, 最终完成了这部宏伟巨著。
                                                  

三类民俗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该书的总序“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中, 钟老提到,“治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首先要熟悉民俗学本身的知识。”钟老所提到的民俗学本身的知识大致包括以下三类: 一
是民俗现象,即对于民俗本身熟知,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更好地从事学术研究;二是理论知识,即掌握学科的整体理论信息,了解研究的侧重点和忽略点;三是历史知识,即掌握用文字记录的民俗文献,由于正史所载的民俗资料相对较少,这便要充分利用地方志、笔记、 杂谈、 野史等资料。 《中国民俗史》 的作者们较好地将这三类民俗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生动、 深刻的关于民俗史的描绘与讨论。 以《明清卷》 关于明清时代的 “冠礼” 为例,作者先是通过分析宗法势力在宋朝后的扩张,揭示了冠礼在明清时期复兴的文化背景,然后以史为线,通过地方志以及礼书中的记载,详细描绘了明代复兴中的冠礼形式及清代衰变中的冠礼情形,最后阐释了冠礼所体现的成人之道,从更深层次上发掘冠礼的文化意义,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资料丰富,理论分析精到,概述全面。除此之外,与民俗知识息息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诸如宗教学、 人类学、 社会学、 文学等也在书中一一呈现,体现了作者们的深厚功底以及民俗学有容乃大的学科特点 。时下,作为民俗研究主流方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的同时,需要大量的资料文献研究作为基础。《中国民俗史》 的出版既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民俗研究资料,也为研究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地位提供了参考和指南。“民俗史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现在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先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把什么东西遗传到我们身上。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你脑子里的很多信息都来自民族文化历史的遗传。” ① 所以,该书的出版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国民俗史》 作为一部作者众多、 篇幅宏巨的史诗性著作,也难免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推敲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各卷在风格和水平上存在一些差距,也有学者提出不应该按时代而应该按民俗事项进行分卷,等等。 虽然还存在某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此否认该书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民俗史》 的出版无疑是中国民俗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通过此书,我们清晰地认识了数千年来普通百姓的生活模式及其转变历程,也更好地了解了他们生活中所蕴藏的情感与思想。 可以说,《中国民俗史》 不愧为一部承载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

①萧放. 《中国民俗史》留下民间记忆 [N]. 人民日报, 2008 - 06 - 27. 16.

[作者简介] 黄景春 (1965~ ) ,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444
          郑 艳 (1982~ ) , 上海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生。上海 200444

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总第59期)

[ 本帖最后由 大高 于 2010-5-10 09:25 编辑 ]

TOP

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_从社会学的视角看_中国民俗史_六卷本(郑杭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