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直击年会】中国民俗学会2012年会研讨实况(第三分会场)

【直击年会】中国民俗学会2012年会研讨实况(第三分会场)



时间:8月4日下午13:30——15:15
     8月5日上午08:00——09:30

地点:办公楼504室(蒙古史学院会议室)

在场志愿者:彭佳琪、马根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三会场有蒙文专场哦,陈岗龙有事无法评议了,大家猜猜看哪位老师来评议呢?猜上奖励宝葫芦哦,答案今天下午揭晓

TOP

研讨已经开始,传说中的评议人"失踪"了,占了楼,晚上上报道,继续猜评议人哦,听不懂蒙文的暮蝉飘过,貌似又到按铃时间了

TOP

答案揭晓

小青青的几个答案都不对哦
首先的两个答案,乌爷爷和扎格尔老师不对,因为乌爷爷当时在另外一组。
其次说的可能是朝大人,不会是敖其老师也不对,朝大人是传说中的评议人,但是他木有出现,最后是敖其老师兼任了主持人和评议人的。
敖其老师辛苦啦!

TOP

4日下午蒙文专场报道

蒙文专场报道上来咯!

第三会场,蒙文研讨
敖其老师主持,传说中朝大人会现身并评议的,但是我们还是木有见到朝大人的身影。最后评议由主持人兼了,敖其老师辛苦啦!
我们的会场是蒙古史学院的会议室中间是一幅成吉思汗的画像,上面有用蒙文写的名字,听赤峰学院的老师说,这个名字一个是用咱们的蒙语写的,另一个是用蒙古国的蒙语写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咱们的蒙文是竖着写的,而蒙古国的蒙文是横着写,并且是像英语一样用字母来表示的。

第一位发言的是希•哈斯巴特尔老师的发言,他的题目是“胡尔奇布仁巴雅尔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达那巴拉》的创新性”。

第二位发言的是哈斯其木格老师的发言,她的题目是“蒙古民歌与民俗学的关系”。上午朝大人的发言中就说到了蒙古长调,但是暮蝉那时候和金荣童鞋正在门外干活儿,木有听到,只是隐约听到了朝大人说的几个词。

第三位发言的是铁安老师,论文题目是“科尔沁乡土传说中体现出的生态观”。
科尔沁,熟悉的名字哦,科尔沁草原是谁的故乡呢?是大玉儿和小玉儿吗?哈哈,听不懂老师们的话,看着题目就开始联想了,清宫戏看多了。

第四位发言的是毕力棍达来老师,论文题目是“关于史诗《江格尔》‘总论’中的‘三’数”。这大概是关于文本中重复的问题的研究吧。

第五位发言的是阿•赛音吉日嘎拉老师,他的论文题目是“鄂尔多斯祝颂词的几点特征”。
前面两位老师发言很精简哦,不到十分钟,为其他老师省下了6分钟的时间呢,而且不给我们按铃的机会哦,嘿嘿。祝颂词,祝酒歌,明天我们就去草原考察了,期待篝火晚会和祝酒歌,就怕相机手机不够电,记录不下来。要是能带个发电机去就好了,哈哈

第六位是何•赛音朝克图老师,他的论文题目是“关于蒙古族饮食禁忌的多维度考察”。刚到的时候,咱们的资深吃货南池子童鞋就已经开始关心这一点了,他怕我们去了草原之后,我们百无禁忌,会触碰到牧民们的“禁区”,多希望能听懂蒙文啊,可以听到蒙古族人在饮食上面具有怎么样的禁忌以及这些禁忌背后的意义。

第七位发言的是萨义老师,他的论文题目是“关于蒙古民俗搜集与研究中的几点思考”。听不懂啊听不懂,这应该是一位田野经验丰富的老师的经验之谈呢。老先生滔滔之词一句都听不懂,虽然很不忍心,但是还是按了两次铃提醒。

第八位发言的是八宝老师,他的论文题目是“萨满诗歌的演唱习俗”。萨满,研究生复试的时候看的《西方民俗学史》,孟慧英老师在文章举了很多关于萨满的例子,其中提到了萨满的服饰,但是没有关于萨满诗歌的例子。演唱习俗,不知是否是借用了表演理论的观点呢,如果是,真想看到八宝老师与杨利慧老师之间的交流呢,最后还是得可惜一下,我们看不懂听不懂蒙文,急需翻译啊~

第九位发言的是额尔登•巴根老师,他的论文题目是《科尔沁蒙古族土地神急死的变异与特点》。又是关于科尔沁的论文哦,科尔沁,O(∩_∩)O哈哈~

巴根老师发言结束,敖其老师开始评议。从敖其老师评议时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看,好像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进行评议的,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不但发言的老师们被铃声“斩断”,敖其老师的评议也是匆匆结束。

最后,需要做一点申明,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我们无法将几位老师发言的精彩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狄道流珠和暮蝉觉得我们的报道中最大的遗憾。希望这种因为语言而产生的遗憾以后不会再出现!

TOP

4日下午节日研究专场报道

这是4日下午的下半场研讨,本场研讨的主持人是刘百灵老师,评议人是安德明老师
暮蝉在此先把记录下来的老师们的发言整理一下放上来,最后附上记录的安德明老师的评议(苦练录音整理许久,终于在此刻派上用场,暮蝉自信木有把安德明老师表达的意思记录错)
为了方便大伙儿对下半场发言情况整体的了解,我们在此将下半场发言和评议的信息放在一个帖子中,以便阅读,照片会另外另外加开回帖来上传的

下半场开场发言是萨仁高娃老师,萨仁高娃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墨西哥Yaqui印第安人夏至仪式的当代传承》。萨仁老师参加了yaqui印第安人的一个夏至仪式,因此写了这篇文章。在文章中,萨仁老师提到了yaqui印第安人对一本描述他们的书的不满,因为这部书的描述首先歪曲了事实,其次作者将此书作为牟利的手段。另外,萨仁老师在调查中所发现的yaqui印第安人的世界观,夏至仪式的内容(在那次的仪式中,长老期待的内容是关于地球的污染问题,萨仁老师认为这是yaqui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一个启示)。萨仁老师在“对研究者的建议”一节中,强调了研究者的一个学术伦理的问题,在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学者应该选择的合适的方法。

第二位发言的老师是何彬老师,何彬老师的论文题目是《冲绳村落的盂兰盆节和祖先们》。何彬老师在发言之前回应了萨仁高娃老师提到的在文章中使用调查者信息是否需要进行化名的必要性。进入文章叙述之后,何彬老师首先对她在文中的一些词汇给予了说明,冲绳人对自己,祖先,牌位等的概念。(冲绳人是捡骨葬的呀)何彬老师说冲绳人的这些习俗与我们福建的习俗有些相似的地方。其次,何彬老师列举了盂兰盆节的过程:7月13日去祭拜祖先的路上,行人之间是不可以开口说话的,只有在回家之后洗了手才可以说话。7月14日要到亲戚之间的祖先那里去祭拜。7月15号是“正日子”,离家的人都要回家来祭拜祖先。在祭祖结束之后,邻里之间还会密切交往一下,以弥补在这几日中因为忙于祭祖而忽略了邻里。
最后何彬老师谦虚地总结说这是她对日本的印象与中国比较,但是当地文化的特征还需继续研讨。

第三位发言的是安琪老师,她的论文题目是《文本、情境与象征——“神话—仪式”视野下的傣族泼水节传说》。这是安琪老师关于西南民族节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安琪老师告诉我们她研究泼水节的起源是源于对“泼水节=新年节?”的疑问。《巴塔麻噶捧尚罗》是傣族的关于泼水节的传说,它与东南亚国家流传的相关故事之间的共同的情景。安琪老师的疑惑在于“南传佛教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些核心意象和核心情节”。她是从文本表层、深层结构与文本生长的情景这个角度展开。
至于文本与情景的关系,安琪老师从换季神话与换季仪式的角度展开。她看到泼水节传说中的双重时间体系,双重仪式体系,在她看来,这体现了“神话在功能上作为季节转换的仪式”。
泼水节与水的关联体现了功能上的粘合。
安琪老师也指出,今天泼水节的意义功能发生了转变,地区性扩大到民族团结世界性的表述;泼水节的性别符号,女性,傣族和民族节日已经成为“她”者。
最后安琪老师指出了她的这个研究的价值所在——提供洞察节日本意的线索。

第四位发言的是刁统菊老师,刁老师的论文题目是《山东中元节述略》。这是刁老师对山东地区的中元节的调查报告。七月十五,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会,在民间体现的主题是差不多的。祭祖是一般民众的主要活动。刁老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山东省的研究比较重视对春节等的记录,忽略了对中元节的记录。
山东的中元节具有多元化组合性的特点。山东的中元节大部分记载祭祖内容,以盂兰盆会为多,明清在文献中有扫墓的,有盂兰盆会的,有祭河灯的。祭祀内容,西瓜不可少,山东有些地方将中元节成为“瓜节”。
七月十五,祭祖是标志性活动。习俗保留情况,祭祀地区的情况,祭祖范围。讲究家中祭祖的供品。程序上不同,处理上相同,对女性的禁忌。凝聚家庭和家族的功能,弘扬传统的向导观念。放河灯的附属活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改变造成该习俗的消失,河的消失。
中元节在山东的节日体系中的地位和特征(地域差异,鲁中重视家人的参与,代替中秋节的功能;莱芜,不仅是鬼节还是神节),以及中元节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第五位发言的是张金荣,她的文章题目是《试论清明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消解、变异和传承》。金荣也是咱们志愿者团队的成员哦。下面是抄下来的ppt内容。(金荣好紧张哦,发言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这是金荣在今年四月清明期间对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人民公墓的调查,在调查报告基础之上的思考。思路:消减(原因)、变异(表现形式)与传承
原因:生存环境的变化(公共生活空间的缩小、低于和空间的限制、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假日体系的影响);政策的干预(丧葬改革与扫墓习俗的矛盾、公共空间活动禁忌、科学导向与民俗传统的冲突);参与主体的不稳定性(北京的人员流动频率很高、清明节在不同的低于和不同的人群);生活多样化导致单一民俗活动的弱化
变异的表现形式:公众活动增加;新的表达方式的探索;
变中的不便——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感恩

第六位发言的是马根权,他的论文题目是《节日中的民间信仰——临洮县衙下集拉扎节形成原因分析》。马根权也是咱们志愿者团队的成员哦,今天下午的报道就是由我和他两个人负责的。因为他下午要发言,所以是由我来记录,他来拍照。(爆料一个,传说中要评议蒙文专场的朝大人姗姗来迟,错过了蒙文专场的评议,看到朝大人在翻议程,黄景春老师在旁边给他说明,估计是朝大人有事错过时间了。暮蝉还想着报道朝大人的评议来获得帖子点击量来的)
马根权的发言暮蝉的记录并不多,因为要给他拍照。具体内容就让马自己来补充吧!
拉扎节跳山神的原因,山神信仰
人们与山神之间的权力与义务,
以山神信仰为基础,其实质是为酬谢山神而进行的一次“娱神”活动
实质上创造了一种融合的局面,它强调了村民与山神的相互义务。

最后发言的是谭祖武老师,谭老师的论文题目是《传统节日的当代新变与重建研究》,文章具体涉及到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从宏观的角度对传统节日的考察。
传统节日的起源
传统节日在社会变化的情况下会产生何种变化
节日都是建立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但这些神话传说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这些神话传说
节日中人神共享美味
传统节日的当代新变
行政节日、现代传媒以及西方节日

以上是下半场的发言,下面是安德明老师的评议:
七篇论文都是关于节日,每一篇角度方法又有特点,大体可分三类
一、对当代节日的调查研究:针对某一节日的具体发展过程,进行过程的详细调查描写,主要是萨仁高娃、何彬和马根权。
何彬对节日的非常细致的调查描写,体现了日本传统出来的学者的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之上特别细致的描写,对地方文化,具有特定地方适应性的传统的全面的特征,这样的记录对于了解地方文化史,在此基础上了解国家整体的情况的价值。
萨仁高娃,也是有这样的特点,虽然调查时间不知道有多久,但是在介绍中可以看到参与了一次仪式,亲身体验其中活动,可能不是很长期跟踪调查参与调查,对节日做了详细介绍,看到在日本的风格。
马根权,有待进一步深入,但是对拉扎节跳山神具体情况有一定深入调查,当地人对仪式有特殊体会,完成论文的好的基础,有待历史记载,民俗志,记录的查阅,这些资料对进一步梳理形成过程,形成原因有帮助,为什么要跳,在什么样的时机之下跳的帮助。
二、关于节日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分析:刁统菊和张金荣,都是关于一个节日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传承状况的综合性调查。
刁统菊,对山东的调查,跟踪做长期调查,有历史过程的交代,对今天发展传承状况有详细描写,节日在山东节日体系中的地位及差异有很好交代,差异原因有完整说明更好。
张金荣,北京的发展传承变化情况的全面调查,原因有自己见地的分析,有些原因有启发性,进一步思考,变与不变,进一步分析,人民的情感在怎样的情况之下继续维系,坚守,各种形式来表达对先人的情感,网络祭祀,现代传承的补充性调查
谭祖武,好的见解,对节日或者说跟节日相关的文化现象都是适应特定历史条件发生调试和改变,在非遗视角之下,理解各种现象变化情况的思考价值,这种视角之下提问题。节日的变化与不变化,进一步考虑变化是由谁主导的,节日发生变化的主体是谁,是主动条件下的变化还是被动条件下的思考
三、神话仪式视角来研究节日,相关传说(这就是在分析安琪老师的研究了,暮蝉注)
象征分析的视角,久违了的视角,从神话仪式学派来说,在民俗学领域这些年已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已经不是领域中比较常见的作法,本身可能会有从今天视角来看的问题,作为一种方法的价值是不可低估且有重要性的,看到这个视角很亲切,过程中不仅用象征分析的手法,同时还参照词源学手段和民俗志调查对结论进行进一步论证,这些都是很有意义,而且对于较早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做了一定拓展和发展
在分述之后,安德明老师又对七篇论文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总体而言,这七篇论文带给他两点进一步思考和启发的地方:
一、何彬和萨仁高娃论文中进一步提醒了我们日本学者的研究风格,细致的调查,描写,这些描写一度在中国民俗学界有影响。后来中国随着与其他国家,欧美的交流,走向分析,讲理论,讲视角,不注重调查。之后再看日本研究,提出只有资料没有观点的批评。而反过来进一步思考,我们很多论文只有观点,没有材料,很大问题,我们民俗学究竟可以做什么,可以为人文学科做什么样的贡献?安德明老师说,他在与周星老师在聊天中也曾说到这一点,周星老师曾说柳田民俗学有大量民俗志调查,在日本国人中有重要影响,对人文学科做出贡献。从人民性角度为整个学科做贡献,今天形式之下,为地方历史书写,文化多样性做出民俗学特有贡献的努力
二、萨仁高娃,学术伦理问题,面向民俗学者相关人类学者,这也是民俗志研究者的致命问题。在研究中如何妥当处理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问题,是用来发财,还是经过社区检验再来发表?学术伦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他者,异文化,也关系到本土文化的“他者”(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区别),学术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回复 12# 的帖子

想叫你小青来着,叫着感觉自己是白素贞,所以就小青青了

TOP

一点说明

我们是在发言人发言的时候在电脑上打字记录发言人的内容的,因为打字速度有限,不能完全记住他们说表述的内容的全部,可能在我们的记录中只有表述内容的一小部分。不能完全报道,还望大家见谅,并且希望我们的记录不至于断章取义!

TOP

回复 17# 的帖子

敖其老师原来不止一次主持兼评议了呀,怪不得这么淡定,哈哈

TOP

5日下午第三分会场蒙古包会议报道

5日下午蒙古包会议报道
因为录音笔出现了故障,原计划通过整理录音来报道这场蒙古包会议的,现在只能靠着回忆来报道了。这场会议是5日上下两个半场会议结合进行的,全场主持由刁统菊老师负责,评议是何彬老师和林晓平老师。
发言顺序和论坛题目如下:
赖婷 《传统的发明——以福建永安的“竹神”为例》
林晓平 《客家的山神与水神信仰——以三山国王及储君信仰为例》
史耀增 《合阳县和阳村刘公信仰调查》
(以上三篇论文由何彬老师评议)
陈华文 《丧葬纸扎与另一个世界信仰——以浙江丧葬纸扎为例》
刘百灵 《洛阳传统婚俗与现代婚礼的文化思考》
彭佳琪 《亲属称谓与香火继承——论吴江和嘉兴地区“两头挂花幡”的婚姻形式》
王海娜 《大理白族取名字习俗探析——以双廊镇大建旁村为例》
王明远 《枣庄地区“仁兄弟”现象的调查和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涝坡村为例》
(以上五篇论文由林晓平老师评议)

第一位发言的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赖婷,她的文章回顾了家乡福建省永安市的“竹神”这个信仰人物的“发明”过程。赖婷先对传统化和传统化实践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同时综述了关于传统化的研究。理论之后是对竹神信仰的传统化的过程描述。在这一部分中,赖婷首先对“闽笋干经济与笋干文化”进行了概括,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制笋工艺、信仰与仪式、歌谣谚语。其次是对“竹神”的发明的叙述,主要是相关神话传说的“创造”,竹神庙的“建立”,竹神节与上巳节的关系三方面内容,这部分是对竹神的“发明”过程的追溯。最后是关于“传统化后的竹神信仰”,这是关于竹神信仰的存在的看法,“竹神传统化的过程还会继续”,但是它的存在对于民众来说是尴尬的,原因之一是“它缺少真实信仰和传播信仰的群众”。文章的最后是总结部分,通过前面的梳理,最后得出结论,“竹神既是新的创造物也是地方文化的重新构建”。

第二位发言的是林晓平老师,林老师的文章是在文献和田野的基础上,对客家地区的山神(三山国王)和水神(储君神)信仰的叙述,叙述之后是对山水神“角色与功能嬗变等问题”进行思考与论述。在林晓平老师的陈述中,他提到了三山国王的角色变化体现在“神人化、历史化、社会化和地域化”四个方面,储君神的功能逐渐扩大,具有祈雨功能。最后,林晓平老师叙述了从这两个信仰的案例中获得的启示:从历史性的角度来看,民间信仰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神明在民众的信仰中,他们的功能有逐渐放大的趋势;山水对客家地区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第三位发言的是史耀增老师,这篇文章是对合阳县阳和村的刘公信仰的形成、发展和现状的田野调查报告。史老师对刘公信仰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叙述中,史老师整理了详细的文献和传说资料。叙述之后是他对刘公信仰的特点的论述,这种特点体现在“地域性、广泛性、延续性”三个方面。

自此,上半场发言结束,紧接着就是下半场的发言。因为在会议开始后不一会儿,就有通知说四点之后要去看马奶酒的制作,所以从史老师开始,之后的发言都比较简短,发言人只是大致叙述了文章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四位发言的是陈华文老师,陈老师的文章图文并茂,发言也十分精彩。陈老师并没有按照他的文章内容来叙述,老师就“纸扎”及纸扎体现丧俗信仰和建构另一个世界这几点侃侃而谈。陈老师在叙述中所强调的重点即是他在摘要中所写的,纸扎两方面的功能体现:一是支撑丧俗信仰,“成为人们完成将亲人送往另一个世界最重要的象征物和实用性替代物”;其二是建构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世界具有相似性但又存在着差异的世界,从中让我们读出灵魂不死和另一个世界同样存在不平等”。

第五位发言的是刘百灵老师,刘老师的文章是关于洛阳的婚礼的。虽然刘老师的发言很简短,但是他在这简短的发言中着重陈述了重点内容。这篇文章是对洛阳的传统婚俗与现代婚礼进行的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差异也可以看做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因为现代婚礼是按照西方的形式来的。这种差异体现在婚礼的时间、地点和色彩三个方面,而现在的婚礼中存在着“角色错位,语言庸俗;错误引导、自相矛盾;程式复杂,不合人情;追求排场,铺张浪费”四方面的问题。最后,刘老师倡导了健康的婚礼文化,主要是“高压庄重的婚礼文化、绿色环保的婚礼形式、节俭务实的婚礼消费”。

第六位发言的是上海大学研究生彭佳琪,她所探讨的是浙江嘉兴地区“两头做人家”的婚姻形式产生的原因。她对现在这种两头做人家的探讨结合了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所提到的“两头挂花幡”的婚姻形式。因为两个地方在地理上是相邻的,风俗相似,所以彭佳琪对两地的这个婚姻形式做了一些对比,除了对比,结合“两头做人家”这种婚姻形式流行的时代背景,以及调查所得的访谈资料,彭佳琪将“两头做人家”婚姻在嘉兴地区的兴起和流行归纳为“父系的宗族规范和亲属规范在继承观念上的影响,人们仍然希望能将女儿留在家中以完全继承该家庭的财产和亲属关系”,而这种观念的持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法律上的继承与民众观念上的继承”的不完全吻合,这种不吻合也为“两头做人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第七位发言的是王海娜老师,王老师的论文是对白族取名字习俗的探析。这是王海娜老师参与的“中国白族百村影像民族志”课题调查的关于双廊镇大建旁村白族取名字习俗的调查报告。在发言中,王老师先对白族取名字习俗的形式和仪式进行了描述,描述之后是对这个习俗的功能分析,王老师指出,大理白族的这种取名字习俗反应了“白族善于吸收汉族文化养分为我所用的开放性文化特征”。其功能在于体现白族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亲邻善友的文化精髓”,体现“宗亲、姻亲、邻里等各种亲情与友情关系”,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睦亲族、厚人伦”的功能,另外还有“维护乡村宗族社会秩序”的功能。

最后是王明远老师的发言,王老师的文章是对拟亲属关系的研究。王明远老师对山东枣庄的“仁兄弟”这种你亲属关系的特点和目前的变化状态进行了说明。在发言中,王老师首先对她的文献梳理进行了叙述,之后就是对枣庄涝坡村这个村落和涝坡村的“仁兄弟”结拜过程的叙述,在文章中,王老师用了很多案例来说明,但是发言时间有限,王老师并没有对这些案例进行详细的叙述。通过将“仁兄弟”的结拜过程和仪式与广西壮族“结老同”的对比,王老师指出仁兄弟结拜具有“人数众多、简单分工、仪式性、拟亲属性、讲求‘仁义’、地缘性”六个特点。而最近几十年“仁兄弟”正在发生着变化,变化体现在仪式的简化、联络方式变化、结拜地域范围扩大,血缘或姻缘结拜禁制的打破,群体规模的壮大、性质发生变化这六个方面。最后是结论,王明远老师将仁兄弟分成情感性和工具性两种类型,她指出,前者是对亲属的补充和延续,继续发挥着拟亲属的功能和凝聚的作用;而后者“则在蜕变成为民间精英在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时多建构的一种合法而温情的形式”,这种群体组织的形成考虑的诗“具体的实际的利益要求和功能实现形式”,但是“这个变化在让‘仁兄弟’扩大的同时,也在让它消亡”。

以上是本场蒙古包会议发言的全部内容,是暮蝉和狄道流珠根据自己的记忆以及发言者的论文进行概括整理而来的。接下来是何彬老师和林晓平老师的评议,因为记忆力有限,无法完整地将两位老师的评议回忆下来,这是我们本次报道的不足之处,先跟各位说声抱歉,我们保证,再不会有如此的事情发生!
两位老师的评议都是针对每一篇文章进行的。
何彬老师对赖婷的评议中,重点提到了“传统的发明”的问题,她评议的大意是很多习俗都可以看做是被“发明”的,但是赖婷提到的这种因行政需要而对“竹神”信仰的发明,这是传统的一种“新的形成过程和状态”。在对林晓平老师的文章的评议中,暮蝉隐约记得何彬老师提到了我们对客家人的看法的问题。而对史耀增老师的论文的评议中,何彬老师强调了史老师对刘公信仰的细致的调查。
接下来是林晓平老师的评议,因为四点已到,外面传来要求结束会议去参观马奶酒制作的呼声,林老师的评议是匆匆结束的。这几篇文章所研究的内容都关于人生仪礼,林晓平老师在会议之前曾说可以对陈华文老师的评议说十分钟以上,但是最后因为时间限制,只能够让林老师表达对陈华文在丧葬习俗方面深入研究的赞赏。(对刘百灵老师的评议,暮蝉因为心里想着要记林老师对自己的评议,所以没有记住,这一点只能等狄道流珠童鞋的补充了。)对于彭佳琪的文章,林晓平老师给出扩大调查并在原因上对信仰、文化等方面进行补充的指点。而对王海娜和王明远两位老师的文章,林晓平老师评议得也很简短。(暮蝉隐隐记得林老师对两位王老师的调查给予了赞扬。但是具体内容如何,暮蝉真的没记住,实在是愧对各位坛友的期待)

这一场会议因为时间的限制,发言和评议都是匆匆结束,暮蝉和狄道流珠也没有做到充足的报道,我们会想办法补上的,希望我们已经发上来的报道不会让坛友们太失望。

TOP

4日下午蒙文专场照片展

按照顺序上传
先是几位发言老师的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4日下午蒙文专场照片展

这个帖中有:
蒙文专场的全景照片
主持人兼评议人敖其老师的照片
会场墙上成吉思汗的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4日下午下半场研讨照片

首先是几位发言人的照片,还是按照顺序上传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4日下午下半场研讨照片之二

本帖中照片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评议人安德明老师的系列表情照片
会场全景照片
发言人和听讲者的不同表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5日蒙古包会场照片

此帖包括这几个方面的照片:
蒙古包会场全景
发言者照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