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脱水贴】【网络直播】2011年年会 第一组直播报道(2011.10.30上午)

补充一下巴莫老师的评议~

我来补充一下巴莫老师的点评:
这一场的论文,除了研究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还有研究主体的多样性(来自不同民族的老师们:壮族、苗族、瑶族、汉族、哈尼族)。各位老师在发表的时候把主要的观点做了提炼,也回避了一些论文中的问题。但是,巴莫老师首先看的还是老师们提交的论文,所以评议在某些地方会从论文这个方面来。
黄桂秋:黄老师是资深壮族学者,他的论文主要关于壮族巫信仰研究系列中的一部分,虽然不能看到全体,但从个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群体”,这是对巫文化的传承群体的研究。个案来自两个村屯,我们看到了非常典型的案例,大部分的巫都是女性的,但是在照片照片中有一个男巫,他需要男扮女装,希望这一点上能有更加详细的解释。黄老师论文中的信息线索非常密集,从做民俗学的角度提建议,基于传承群体的调查,希望黄老师能把家族传承史做得更细,追踪下去;对两个屯的巫的统计表的统计数字,可以给一个进一步的线索;集中笔墨做“哭娅王”的案例,比较好;文献和前人调查的线索与自己调查的线索交叉走,把原来的田野当做学术史梳理,现在的田野当做报告;推荐一本书,“民俗学研究书系”《宇宙观与生活世界》
吴一文、蒙景村:文章力图重新梳理自己的传统,有一个对文类的界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术语做表达。论文做了一定的辨析,最后做的定义值得商榷。苗族古歌的传承有两个地方性的术语系统,追溯这两个术语可以找到一些传承的规律。因为是阶段性报告,概念解释的不多,其他参会学者对此并不清楚。论文对苗族古歌以前的研究丢失的部分做了分析和列举,里面的关键词传达了民间的知识体系,要还原到民族母语的语义体系中去。古歌和史诗的演唱是需要分语境的,要文本上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检讨原来脱离语境的研究。研究中应该注意书写传统对口传的作用,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案例的累积上还要做一些挖掘再下结论。阶段性报告缺乏结论,提交的论文还是需要结论的。
宣炳善:与前一位老师之间可以在概念上有一个对话,从概念上立新能有一个新的角度。宣老师的追溯中提到了从牛的图腾想念转到了祖先崇拜,有待商榷。我们可以如此考虑“图腾这个概念是否还要继续用下去”。发言的顺序比论文的顺序更好,更容易理解,且研究方法和内在理论,古理新证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取证的方面不够,只取了第一天的内容来做论证,忽视了仪式的整体性。历时性分析和共时性研究的关键取舍上,怎样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结论在论文中没有集中起来讲,文献考证的功夫值得学习。
叶建芳: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个案,问题意识来自田野,报告回答田野中产生的问题。用问题意识来带动田野求证,最后回答自己遇到的问题。送灵归祖的传统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同样的文化传统中,这一现象可以做一个参照性的阅读,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深化自己的研究。
黄雯:论文有意义,做的是“新节日”,黄雯谈到的节日代表了中国“新兴节日”的走向,立足点好,有自己的传统根基,在当下是一种新的现象,但是从仪式发展成节日这个普遍走向上,是节日产生的一种过程。新节日的产生有它合理的根据,法定化过程没有,地方立法使之成为节日的过程很重要,报告中比较弱,需要关注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