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直播]第一分会场:经济民俗学与应用民俗学(一)

哎呀,妈呀,一直惦记着直播,导致刚刚的报告都是脑袋空白的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先来传一点点图图吧~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经济民俗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经济民俗学与应用民俗学
第一分会场下半场
主持:李柯   评议人: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发言人:刘慧
题目——认同性经济模式下:上海老饭店本帮菜食客体验研究

发言主旨:通过对老饭店食客群体进行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将老饭店的食客群体进行了类型化研究,并将他们主要定位为“老上海”群体、“上海女性群体”、“家族”式群体、“新上海”群体以及其他综合性群体。通过展示不同类型食客对本帮菜饮食消费体验的多元、综合性需求特征,阐述了本帮菜是在一种饮食体验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域文化认同,并最终促成了本帮菜的发展与传承。

思考:如何拓展传统饮食文化研究范式,如何实现传统饮食文化研究向应用型研究的转换。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田兆元老师评议:探讨饮食民俗学,除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还应该思考如何将研究服务于市场,作为一种商业智库。比如,除了烹饪技艺、传承人等核心对象,还要关注菜谱的全面研究、菜品的消费、食客的心理、市场的反馈,同时,还有企业管理模式等。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发言人:杜实

题目:一个国有汽车厂的田野调查与工业民族志思考

发言主旨:我国C市的汽车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代表性的国有工业企业,以民族志视角展开田野作业,包括对其党委的宣传部门、厂区的生产车间、职能部门和厂属工人生活区进行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文献搜集,了解这一传统大型国企的生产环节、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对外宣传,勾勒生活区工人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空间和社会组织,并在工业民族志描述的基础上获取到我国以往对工业企业和工业社会较为欠缺的第一手观察和访谈资料,道出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企业与城市工业社区变迁的“转型故事”,最终以汽车厂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工业民族志本身做出反观性思考。

思考:关于国有企业与城市工业社区变迁,除了民族志式的书写,还能作何种跨学科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田兆元老师评议:
从应用民俗学的角度,我们除了理清老牌企业的发展史,还可以思考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政府智库。
比如,我们的研究中能不能提出”发展地域文化经济“、”振兴老牌企业“的方法,模式等。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发言人:李晓城

题目:略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品牌的建构——基于对贞丰县布依族“六月六”的调查

发言主旨:基于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布依族“六月六”的调查,关注传统少数民族节日在当下面对新的传承语境做出的适应与改变,并对少数民族节日品牌化的构建方式进行探讨,认为“保护性开发”的模式能够成为传统少数民族节日良性发展的可适用性路径。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10-28 09:52 编辑 ]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田兆元老师评议:这样一个民间自发,政府主导、强烈干预的节日,有着共同的问题,比如“过度开发,经济为上”等,我们要“防范经济过度干预文化”,也是经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讨论的民俗,都有它的特性,我们要认同它的特性。贞丰县布依族“六月六”,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技艺,我们要承认它的这种贡献。关于祭祀节日,我们是否可以从民俗的角度开发出一套区别于旅游的祭祀模式?
有一种节日,是自我的节日,要继承我们的传统;还有一种节日,是一种公共娱乐性的节日,我们也不能拒绝与否定;市场选择与文化选择都有其合理性。我们的文化也需要借助市场的规律,发展文化,传承文化。所以,我们需要平和、理性的看待这样一种文化现象,不必过度的批评。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发言人:钱永平

题目: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以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为例

主旨: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传至当代已有29代人,历代传人坚守王氏妇科中医核心要素,编撰医书传于后世,建立起家族内部管理体系和成熟的传人培养机制,在民众中形成了良好口碑。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当下非遗保护应重视代际人才的培养过程,建立非遗传承者的内部管理体系,增强传承人传承非遗的各项能力,调动传承主体最大的保护能动性。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