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会议直播】“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会议直播(8月26日)

【会议直播】“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会议直播(8月26日)

2013年8月26日
主要议程:
开幕式
致辞人:丁金宏、郑土有、田兆元教授

主持人和会议召集人程鹏对今天与会的诸位老师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同时对会议的主旨和会议目的做了点明:
民俗学是现代之学,都市化和现代化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下,新都市民俗的兴起,应该引起民俗学的注视。
都市民俗学: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突破,但仍然是起步阶段。
民俗学应提倡参与的意识,积极为现代化建设献言献策。
民俗学何为?都市民俗学的理论与发展以及实践的可能性又在何处?
同时,本会议还希望加强各专业、各院校之间的联系。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丁金宏教授致辞:
对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的回顾。
研究所主要是针对都市的社会学研究展开工作,同时由田兆元教授提倡民俗学的都市研究,这在民俗学、也在社会学问题上都是新问题。
希望整合研究力量,能够共同努力,开创一个“上海学派”。

最后,希望“雏凤清于老凤声”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郑土有老师致辞:
首先祝贺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的召开,最近的天气也预示着本论坛能够“风生水起”。
华师大民俗学学科的研究力量在上海是最强大的、历史也最悠久的。尤其是罗永麟教授的开创、陈勤建教授的努力经营、田兆元教授的再建构,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学术团队。中国民俗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前辈硕果累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也有不足,理论体系的不够完善,属于民俗学自身的研究方法论还不够丰富,我们还未完全走出“描红”(钟老语)的阶段。

这需要我们继承传统,发扬前辈之精神,不断开拓。学科发展,也是需要一代代学者的努力。脚踏实地,辛勤耕耘。民俗学是现代之学,也是接地气的学科。前辈艰辛创业,我们也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要遵循学术规范和学术发展规律。学界目前有一种不够好的气象,喜欢标新立异。我们不能把标新立异作为创新的模式。在整个学科的架构之中,我们还是小学科,比较边缘,但是我们学习民俗学确不容易,我们需要有广博知识面,人类学、社会学、音乐、历史等等,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同时,还需要田野调查的艰辛努力,不能被写书的人“欺骗”。而且,不经调查的民俗学家,必然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和对民间的情感。民俗学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腾。

从发展现状来看,现在是民俗学发展的最有利时期,要抓住机遇,完成学术体系,创立“中国的民俗学派”。当然,首先要“强身健体”,壮大民俗学自身的力量,才能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老一辈学者至今到处奔波,为学科建设忙碌,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等先生是为我辈之榜样。我们学子要大胆地往前走
同时,郑老师也欢迎诸位远道而来的学子、同行。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

田兆元老师致辞:

感谢同学踊跃参加,积极赐稿。感谢诸位专家的列席支持,感谢主办单位华师大研究生院支持做学问的学生群体。华师大硕博同学的独立自主创立论坛,同时以“海上风”作为品牌,迈开了坚定的步伐。希望能够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将这种形式延续下去。

华东师范大学的“寻根”过程(大夏大学)的回溯:上海-江西-贵阳。
西南苗族的文化研究,成为学术之学,留下文学之根。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神话学、儿童文学和新文学的开拓。
大夏大学的民俗研究主旨:挽救民族命运,拯救民族命脉,建构国家对大西南的认知。

华师大的民俗学始终以学术创新为己任,得到了学界的鼓励:
罗永麟先生作为民间文学的开拓者,提出了“四大民间故事”(四大民间传说)的概念。
我们非常怀念这些为我们学科作出贡献的老前辈。
陈勤建教授:文艺民俗学
仲富兰教授: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
王晓葵教授:民俗记忆、灾难民俗
徐赣丽教授:民俗旅游

欢迎各地的老师和同学加盟民俗学研究所,做我们的学生、老师和博士后,使我们的民俗学学术团队得到更大的发展。
从描红阶段走向扎实发展的阶段,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发展自我。
过去的民俗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律动和节拍契合得不太够紧密。我们应该有一种“政治民俗学”的建构,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此外,民俗学成为很大的产业,经济民俗学非常脆弱。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和文艺民俗学的建构,与社会发展形成强大的对话。

人口老龄化、农村的萎缩和减少,城市社会如何和谐自处,城市民众如何自我认同,如何安顿人心,建构符合中国的世道人心、良好风尚,都是我们都市民俗学任重道远的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所
邮箱:msx_liuhui@163.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