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已经讨论过N多次的一个话题了。长江大学非遗社团的定位问题。
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这个巨人,是海上风和民俗学会网上的诸位良师益友。一直觉得我们的起点是很高的,因为我们是沐浴着“荆风楚雨”成长的,我们一开始就能得到来自民俗学界老师的悉心指导,“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俱全!所以,我们对自己说要做出个样子来。我们要从零做起,以一个低姿态出现,以一个行动者的姿态出现。于是,我们开始了一次一次的非遗行动者计划。
其实,我们是一群超级不自信的童鞋。刚注册为论坛会员那会,几乎不敢随便发帖。对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民俗学土地,最初我们只敢表露出好奇,不敢有任何的发言权。是对老师们的敬重,却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否定。曾经,我们会因为老师们的一个回帖兴奋很久,也会因为没有回应的帖子而失落半天。然而,几经交流,我们终于有了属于我们的论坛用语。
非遗学社成立一年两个月,其中经过了三次换届。其中,有些人依然在坚守,当然也有人退出了,不过我们的队伍终究是越来越庞大了。我想,维系非遗社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这也许比较抽象,但似乎比类似于“使命”、“责任”这些词更实在。我们依然固执地认为,我们没有资格说更多,有实践才有发言权。
所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是特别的。其特别之处是先有实践,然后才有所谓的我们自己的理论。
“集公益性、学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生社团组织。旨在推进大学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育家乡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担当起传承和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想来这样一段定位的描述最开始也只是为了应付社团成立申请程序而定的。真正接触了民间艺人,看到同学们为民间工艺惊叹的神情,我们常常也是没了理性,只存感动了。
其实,我们只想做一个睁大眼睛看世界的孩子!然后做好自己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情。
从某些方面说,有绝大部分人是因为端午节之争而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关于文化之争,诸于三国文化之乡、李白故里···嘘声应该响于呼声的。断然没有想到,非遗社团会遇到“第一、首个”这样的名号之争。童鞋们只是单纯得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呀。
倘若以后,长江大学非遗社团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希望不是因为某种无意义的炒作。
好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民俗学队伍确实是越来越强大了!以后,应该会有更多非遗社团出现的,此乃民俗学界幸事啊!
倘若能和成都的兄弟社团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学习,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啊!
童鞋们,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