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部图像的中国节日文化史 刘锡诚

一部图像的中国节日文化史 刘锡诚

一部图像的中国节日文化史
——评《图说中国传统节日》



刘锡诚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2005年中宣部等领导机关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以及一大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名列其中。这一举措,是顺应时代、顺乎民意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宋兆麟、李露露两位研究员的新作《图说中国传统节日》,以图像叙事的方式,形象地述说和展示了中国人心目中以及国家文化主管部门颁布的中国传统节日,对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本土以及全球华人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是一部图文(说)相配、选材精当、阐释准确、印制精良的知识性、普及性读物,实则是一部图像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形象地反映出我国传统节日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图说中国传统节日》(下文简称《节日》)一书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特点。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维系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在全球一体化浪潮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呼声同时震响在世界各地的今天,选择传统节日作为阐释和演绎中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是一个及时的、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选题。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是停滞不变的,有其独特的发生发展过程,而生动地展示出这一嬗变过程乃是《节日》一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民族传统节日是原始农耕文明(一些地域或民族则是渔猎、游牧文明)的产物,常常带有驱鬼禳灾逐疫、酬神纳吉的心理功利性质。例如春节,民间叫“过年”,指的是自腊月廿三祭灶、除夕到新岁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长达将近一个月的漫长的年节,关键在一个“过”字。《节日》一书分别在《春节》和《元宵节》两个章节中,从忙年、迎年、拜年、驱疫、娱乐(春节);来历、太一神、灯火、元宵、大傩、送灯、娱乐(元宵节)等诸多民俗内容入手,展示春节的来历,早期的禳灾逐疫的巫术功能,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家庭团聚、欢庆、纳吉、娱乐的功能,逐渐成为春节的主要内容。又如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祭海神、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娱乐活动等内容,以前也带有鲜明的辟邪禳灾的色彩,而到了现代社会,则逐渐嬗变为老人登高、赏菊等内容,向着老人节尊老爱老敬老的方向发展了。就这样,一部节日文化史的脉胳,通过图像和图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为读者揭示出了一个个熟悉的人伦与风情的独特民俗节日世界。在那里,凸显出来的是故乡、家族、亲人、祖先、亲情交织在一起的画面,感受到的重人伦、重家族、重亲情、重孝道的社会氛围,而这,恰恰是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



丰富多采的图画是《节日》一书的亮点。以图像为主,用图像的叙事述说传统节日,使读者开卷了然,大大增加了节日的形象性与观赏性。而此书的图画不是一般的插图,也绝非随意拈来,每一幅图画都是一道中国社会的风景,是一处别处看不到的民族的风俗、民俗景象;把众多的图画连缀起来却自成体系,有如一幅长卷,细细读来,犹如欣赏一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图像史。《节日》一书中的图画,来源不同,风格迥异,出自不同画家的手笔,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有考古的、文物的、典籍的、民俗的、田野采录的,有一些图像是首次面世,不易见到,实属难得。在当前读图时代的众多出版物中,作为一部全面介绍和阐释、用中外文字对照印制的中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专著,《节日》不失是一部优秀的、特点独具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2007年8月20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