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静然: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惦记着之一娄子匡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静然: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惦记着之一娄子匡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2年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娄子匡
2012-02-12
  静然
  
  在中国现当代民俗学界,有两位泰斗式的人物分别被大陆和台湾学界尊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一位是大陆的钟敬文,还有一位是台湾的娄子匡。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娄子匡还是我们绍兴县人,是上个世纪初从安昌古镇走出去的一位民俗学大师。1988年2月12日台湾《中国时报》的《民俗周刊》上有陈益源的对娄子匡的专访,称他为“中国民俗研究论著的守护神”。
  娄子匡(1914-2005),又名适翁,绍兴县安昌镇人,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俗文学家。他童年时即醉心于民俗和民间文艺,在绍兴中学读书时就搜集当地歌谣、故事,编成《绍兴歌谣》、《绍兴故事》二册,收入中山大学民俗丛书,于1927年7月在广州出版。后他又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文学研究会《文学周刊》等撰述民间文学作品。1932年夏,他与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等人在杭州创办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周刊》、《民间月刊》、《孟姜女月刊》、《民俗学集镌》等多种民俗学、民间文学学术刊物。其后,又努力奔走于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创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分会10处。抗日战争爆发后,娄子匡避乱于重庆,在中国民俗学会重庆分会所在地编辑发行《风物志》周刊与集刊,在此期间,他还坚持不懈地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著作。1949年赴台湾,不久即应邀出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二十四届国际东方学学术会议,分别宣读了《中国民俗学研究动向》、《中国岁时序》与《中国人精神生活享受》等论文,并任该会咨询委员。以后,他又在台湾创立了东方文化供应社,为东西方学者提供中国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并且负责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日常工作,长期担任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2005年在台湾病逝,享年92岁。
  娄子匡的一生,为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宏扬民族文化精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推进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事业发展,劳作甚勤,著述颇丰,影响极大。几十年来,娄子匡作为中国民俗、民间文艺工作的组织者与研究者,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积极倡导民俗学运动并亲历亲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一生主编和参编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刊物有数十种之多,大陆早期民俗语学运动的发生、发展和台湾民俗学事业的发韧、繁荣,更是浇注了他的许多心血。
  娄子匡亲自搜集、编纂民俗民间文学资料之功在民俗学界几乎鲜有匹敌者。在大陆期间,他先后出版过《绍兴歌谣》、《绍兴故事》、《越歌百曲》、《神话与传说》等他亲自参加搜集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集。赴台后,他还着力于对以往各种民俗民间文学资料的收集、编纂、影印工作,从创立东方文化供应社开始,出版并影印民俗丛书、期刊数逾千种。
  娄子匡对于中国民俗、民间文艺的理论研究同样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民俗、民间文艺研究成果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他所致力的台湾民俗与中原民俗血缘关系的研究,更是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民族是中华民族的血肉成员。早在1931年,他就出版了专著《呆子的笑话》,以后又陆续在各个民俗、民间文艺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于1949年结集《龙津集》出版。在赴台之后,娄子匡尤其致力于研究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的血缘关系,出版了《台湾民俗源流》一书,系统分析了民俗的形成、演变特点及台湾民俗各种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及它们与大陆民俗的深厚的血缘关系,从民俗学的角度说明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肉情缘。












http://epaper.zgkqw.com/html/2012-02/12/content_1005.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