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转】侯仰军:民间文艺研究:问题与对策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转】侯仰军:民间文艺研究:问题与对策

民间文艺研究:问题与对策


侯仰军

近年来,我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喜人景象。优秀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正在复兴,并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欢迎;一批濒危的民间文化事象被发现、被保护,重新焕发光彩;一批采用传统技艺的新创艺术作品成为市场亮点,广受好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民间文艺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一些民间文艺事象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日渐疏远,民间传统戏曲剧种逐年减少,传统村落日见凋敝,许多民间文艺门类传承后继无人;许多民间文艺事象转化创新乏力,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遭遇“边缘化”危机;有的地方过度追求民间文艺高端化,热衷到大中城市展览展演,沉不下去,离基层越来越远;“伪民俗”“假故事”泛滥,损害了民间文艺的价值;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不论是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还是民俗,频频被国内外学者“论证”为来源于境外,优秀的民间文化不断被“出卖”“抢注”;民间文艺工作者不敢批评、不愿发声……
具体到民间文艺研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民间文艺研究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民间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体系的支撑。当前“伪民俗”“假故事”泛滥,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不断被“出卖”,与部分学者缺乏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和理论水平大有关系。由于没有理论水平,必然眼光狭隘、思维混乱、立场不稳、“言必称希腊”。眼光狭隘,使其不知道民间文艺真在何处、美在哪里,视造假为“创新”,媚俗为“发展”;思维混乱,使其不辨美丑,不知善恶,不知道什么是“伪民俗”“假故事”;立场不稳,只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言必称希腊”,不清楚中国文化根在何处,不了解中国的优秀民间文化,看到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就本能地认为来自西方,更有甚者,明明是中国古代典籍上记载的中国民间故事,他们也会说:至迟到某代,西方的某某故事已经传到中国。
常常听人说,民间文艺本来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为什么古人可以创造,今人创造就成了“伪民俗”“假故事”?这正是缺乏理论水平的表现。民间文艺是老百姓在现实生产、生活中自发创造的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它如行云流水、自然而成,“伪民俗”“假故事”却是某些人生拉硬扯、“创造”出来的。“伪民俗”“假故事”与真民俗、真故事的区别首先是创作主体不同。“伪民俗”“假故事”的创作主体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打着“人民群众”旗号的“学者”。其次,在创作动机上,编造“伪民俗”“假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旅游开发、追名逐利,与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自娱”“娱人”“娱神”和“育人”的精神追求不可同日而语。试举一例,新疆伊吾县有一个村庄,叫下马崖(ai),这里绿树成荫,流水潺潺,有“戈壁绿洲”之称,是古代由天山以北通向内地或经蒙古草原到达北京的主要通道之一。崖旧读ai,这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有学者为了开发旅游,突发奇想,就编造“民间传说故事”,说唐僧西天取经,经过这里,走的人困马乏,看到有泉水,就要喝水,便说:“下马!”孙悟空答应一声“哎!”从此人们就叫这儿为“下马崖”。这样的故事,是“学者”生搬硬造的,却打着“民间故事”的旗号,哪里还有真、善、美?其实,下马崖是从蒙古语摩艾图、摩垓、莫艾、德都莫垓演化而来,在蒙古语中“摩垓”或“莫艾”是蛇的意思,“图”是“有……的地方”,故“摩艾(垓)图”意为有蛇的地方。“德都”是下部的意思,“德都莫艾”便被叫做下莫艾、下马崖。这本是一个有故事、有意境的地名,却被生搬硬造的“学者”给毁了。
二、民间文艺研究与现实严重脱节
近年来,民间文艺理论研究性成果多,评价性成果少,
对民间文艺传承有指导意义的评论成果更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评论方面,推介作品的文章较多,从审美的、学理的角度分析批评的较少。通过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及相关电子报刊的检索发现,民间文艺评论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针对民间文艺某一品类开展的综合性研究和针对民间文艺个体作品开展的评论性研究,其中前者比重较大。以民间文艺品类关键词搜索为例,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键入关键词“民间音乐”,检索条目达9万余条;“民间文学”检索条目达10万余条;“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检索条目均3万余条。
以舟山渔民画为例。舟山渔民画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曾经有一段短暂的兴盛期,如今却走向了衰落和异化。梳理和剖析舟山渔民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舟山渔民画衰退和异化的一个重大原因是民间文艺评论的缺失。正如文艺评论家周伟平所说,关于舟山渔民画的研究很多,包括省、市级课题,大家其实也意识到了目前舟山渔民画发展的困境,总结出了许多原因,从社会角度,从政府层面,从经济发展方面,并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比如学习金山农民画的现代化道路,模仿世界名作的商业化开发方式,借助中国美术馆等大型展览的辐射效应等等。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舟山渔民画走下坡路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主要是缺少真正有价值的能正确引导政府决策、社会关注、从业者认可的文艺评论。
三.民间文艺评论存在问题
(一)唱赞歌的多,真正有价值的批评少
围绕民间文艺发展,每年都有各种各样、数量繁多的作品研讨会、评审会、新闻发布会,参会者出于各种原因,在会上往往大唱赞歌,很少有人真正去批评,起不到帮助作者提高、改进的目的。如果真有人说一些批评的话,与会者特别是当事人往往会认为是找茬、让当事者难堪。很少会有当面、认真的“研讨”。这种庸俗会风,起不到多少积极作用。有人没有机会当面说,私下就借助互联网,以博客、微博、帖吧、网站论坛等途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喜好,由于评论太随意,缺乏平和的心态,同样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发表的观点多,分析评论少
不论是对传承多年的还是新出现的民间文艺事象,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文艺评论界,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大多比较肤浅,只有观点,没有分析,常常人云亦云,没有参考价值。虽然每一位民间文艺工作者都有发表的自由,但肤浅的观点毕竟不是业界的幸事,它是个人浅薄的表现,也是社会浮躁的反映,迫切需要提高。
(三)发表渠道以传统媒介为主,社会影响力有限
由于传统思维形成的定势,民间文艺评论主要发表于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纸质出版物上。专家学者往往通过发表学术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开展民间文艺批评,记者、评论员的民间文艺评论常见于新闻报道和通讯,以社论、评论、短评、编者按、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和评述等形式出现,以报道、评论民间文艺活动事项为主。此类媒介的传播广度、社会影响力相对有限。伴随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已然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民间文艺评论可充分利用新媒介,加快传播效率,扩大社会影响力。
为此,笔者建议:1.有序组织引导民间文艺评论者开展各种文艺理论研讨和创作活动,关注民间文艺创作动态,使评论者对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文艺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引领广大民众进行健康的文艺鉴赏,促进民间文艺评论事业繁荣发展。
2.报刊、网站经常推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评论,评论要观点鲜明,要鼓励对具体作品开展建设性的批评,少唱赞歌,这对提高民间文艺发展大有裨益。
3.对民间文艺评论工作者提供法律支持,打消民间文艺评论家的顾虑,营造宽松的批评环境。
4.针对伪民俗、假故事、滥开发等恶劣现象,全社会共同发声,压缩其生存空间。今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了“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就是要为“民俗”去伪,为“故事”存真,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本清源。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全面铺开,既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民间文艺资料,及时传递了正面信息,又组织、团结了一大批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调研、勇于发声,使伪民俗、假故事无立足之地。
5.真正发挥评奖、推优的导向作用。政府和社会组织设立的奖项,可以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评奖、推优,可以引导民间文艺界对民间文艺评论工作充分重视,还可以把一批真正有价值的民间文艺作品推举出来,宣传出去,也就引领了整个民间文艺界的健康发展、科学传承。
为了民间文艺健康发展、有序传承,请民间文艺评论家及时“发声”、勇于“亮剑”。

载《长江文艺评论》2016年第3期


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内联络部主任,历史学博士,编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