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问有谁在做“文化飞地”的研究吗?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4-12-4 11:56 发表
请问有谁知道谁在做“文化飞地”的研究吗?
不敢说“研究”,小可在2002年第4期的《民俗研究》上发表了一篇《一块文化“飞地”》短文,是为燕达和高嵩著《六百年屯堡》一书写的序言;同年12月10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文化圈与文化“飞地”》,后发表于美国纽约出版的《中外论坛》(中文版)2003年第2期上,又收入拙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09年)。

TOP

回复 8# 的帖子

我是肯定不行了,尽管我有很多宏愿,看来无法实施了。连回忆录也写不了啦,写点散文随笔度日吧,这个题目好,您倒是个最理想的对象。

TOP

提供两块“文化飞地”

如诸位所说,“文化飞地”值得发掘和研究。燕达、高嵩有此著后,曾被美国福特基金会发现,先助他们到北大进修和学习语言,然后到美国去深造。
我还有两个地方,可供有志者去考察和研究。一个是太湖边上的一个可能是苗族的群体,她们至今还穿着类似苗族的纹饰的服装。在苏州甪直的博物馆里,有她们的陈列。台湾的《汉声》老板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和图录,但只是描述,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探索。第二个地方,是武当山皱褶里的农村,李征康调查发现的伍家沟故事村一带,陈连山率领北大同学调查过的吕家河民歌村一带,这一带广袤地区是明王朝当年修建武当山宫观的时候,调去20万内地农民和手工工人大军,这些人落户于此地。当年有的村子可能是烧石灰的,有的村子可能是木匠群体,有的村子可能是烧砖的,等等等等。因大山环抱,这些村子至今还保留着内地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的残余。

TOP

回复 22# 的帖子

对太湖边上的这个群体,我曾两次去过,但都没有深入探究,我比较相信是外来的少数民族的遗民这一说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