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郁晓:真文物遭殃”与“假古董吃香”

郁晓:真文物遭殃”与“假古董吃香”

真文物遭殃”与“假古董吃香”(人民时评)

郁  晓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21日   09 版)

  一边是真文物在“GDP崇拜”下的灰飞烟灭,一边却又是假古董在利益驱动下横空出世,令人深思
   
  最近,两起与古城墙有关的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一个是破“旧”的。云南大理市因为公路扩建,拆掉一段重点文物龙首关唐代城墙,破坏面积达12350平方米;一个是立“新”的,河北正定县计划花3亿元修复一段古城墙,目前正在筹措资金。
  大理市的破“旧”,按有关负责人的说法,是因为要修路发展经济,“没有办法”、“绕不过去”只好毁坏文物;而正定县的立“新”修复古城墙,据称则是为了“逐步恢复古城原有风貌,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基础”。
  与大理市的公然破坏文物相比,正定县斥资3亿元修复古城墙,貌似重视文物的价值。但另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与其斥巨资把古城墙变成一个现代的人造景观,为什么不拿这笔钱对现存的城墙进行维护呢?
  修得再旧,依然是新的。文物的价值,在于其穿越历史沧桑背后的深厚内涵。被誉为建筑典范的希腊帕提农神庙,历经千年只剩30多根石柱,没听说谁要去给它恢复原貌;举世闻名的椭圆形古罗马大角斗场,至今仍是断壁残墙。然而,正是这种对文物原状的尊重和维护,对“少干预或不干预”文物保护原则的秉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底蕴。
  当然,对于决策者来说,保护城墙只是一种表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许才是更重要的目标。成功申遗的好处自不待言,不仅可以获得名气,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旅游收益。换句话说,这种保护还是没有逃脱“文物经济”的思维。
  说白了,不管是拆城墙,还是修城墙,不管是破“旧”,还是立“新”,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恐怕还是经济利益,政绩冲动。为了利益,可以不顾文物部门和群众的反对,不惜以破坏文物古迹为代价,搞各种各样的建设开发;同样是为了这种利益,“文物搭台、经济唱戏”,耗费巨资建造类似“西门庆故里”这样的“文化项目”,或是硬把真文物改造成假古董,不仅让老祖宗生气,也给地方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一边是真文物在“GDP崇拜”下的灰飞烟灭,一边却又是假古董在利益驱动下横空出世,令人深思。这里面既有对文物保护的无知,也不排除一些地方领导“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算计。文物保护往往只需要投入,并不能给个人或者小团体带来什么直接的物质回报;相反,毁文物搞开发,或者把真文物改造成假古董,则可能在大兴土木的过程中博取名声、捞到好处。
  “以前过分注意经济建设,文化遗产的损失巨大,现在遇到经济危机,又把文化变成经济的工具,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能又进入新一轮怪圈,产生的危害可能要10年以后才能看到。”对于“真文物遭殃”和“假古董吃香”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曾表达了这样的担忧。而如何维护文物在经济利益冲动面前的尊严,如何避免“山寨版”文物的横空出世,不仅需要决策者提高思想觉悟,更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及文物保护法的真正发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