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逐渐流行于中原大地。东北的皮影艺术,源于辽金,兴盛于清代,清代直至清末民初,是东陵乃至沈阳一带皮影艺术流行的兴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辈出。在盛行时期,东陵的山乡、村镇、左邻右屯,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婚宴嫁娶、添丁祝寿等,都少不了搭台唱皮影戏。农闲时节,常常通宵达旦,演上个十天半月。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陵民间皮影”代表性传承人的顾景恩,十八岁时拜辽沈地区著名影师高祥为师,学艺三年。如今,皮影制作及表演样样精通,并拥有十余部传统皮影名卷、影人,带领“景恩皮影剧团”活跃在东陵山乡、村屯。即便是在全国范围内,像顾景恩这样集制作皮影、操纵皮影、演唱皮影戏于一身的老艺人,也不多了。他的儿子顾鹏飞,自幼就特别喜爱父亲雕刻的皮影人,由于耳濡目染和父亲的口传心授,他也掌握了皮影技艺。另外,在东陵地区的皮影名家还有丛雨滋、关世文等。
“那年头,皮影演出风光得了,我师父的舅舅那时在北市场演出,最有名望。”一说起皮影戏当年演出的盛况,皮影艺人顾景恩原本暗淡的神情忽然之间便有了生气,眼睛里闪动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现年68岁的他,临时租住在位于沈阳城郊浑南新区的一个新建小区中。
一、“以前翻影书,不能用手,得用竹签子”
顾景恩打开他的大木箱,就像打开了藏着珠宝的盒子一样,各种造型的影人和动物扑面而来,常常令在场的人惊叹不已。精雕细刻的影人,形态各异,美轮美奂,侧脸上发髻和脸部纹路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各色人家的摆设,从宫殿上的龙椅、富贵人家的梳妆台,到穷苦人家的桌子椅子,一应俱全;刀枪剑戟,斧钺刀叉,样样不少。顾景恩看着这些影人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目光中满是喜爱。
“这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文革”时顾景恩和师父烧掉了不少皮影和影卷,还有一大部分熟好的皮子。“现在回想,真是心疼啊!”顾景恩介绍说,自己入这行50多年了,如今落下一身毛病,颈椎不好,关节也疼。说着他向我们展示他的右手,食指关节处一个凸出的大肉疙瘩格外醒目,“没办法,年轻时就好这个。”顾景恩叹口气。
顾景恩的儿子顾鹏飞小心翼翼地往外拿皮影,一边拿一边告诉我们这里面的规矩和禁忌,“二师兄”要压箱底,“大师兄”要放在上面,这样才能镇住里面的妖魔鬼怪,开场演皮影戏时,台子不能冲西,这样对艺人不好。开场前锣鼓一响,“大师兄”要先出场开道,否则演出不顺利。
“大师兄”、“二师兄”是辽沈皮影中两个制作特殊的影人,他们一大一小被皮影艺人称为“大师兄”和“小师兄”或者“二师兄”,其造型都是一只手特大如蒲扇,另一只手特小而呈X状。看起来像独臂,有些地区干脆就是独臂造型。他们不在任何戏中担任角色,却可以随时出场,担负着主持人兼插科打诨的角色,开场和休息时即兴地来上几句,活跃现场气氛。每当演出结束后,一般的影人都要卸下头楂,放到箱子里,而这两皮影人却从不许摘头楂,以示永远不死,在有些地方要把它们放在影箱的最上层,有些地区要“大师兄”放最上层,“二师兄”垫底。
他看我们用手翻看着顾景恩保存下来的影书,笑着说:“现在改革了,我爸学影那会儿,师父都不能用手翻书,得用竹签子,这是一种尊重。为什么,因为有讲究,皮影戏是替上方说话,传经布道。”
制作皮影工序很复杂,从选皮、泡皮、熟皮、晾皮、择皮、描样、雕刻、浆洗、晾晒,到着色、熨烫、上油、连缀等需要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一整套独特的操作手法,刻刀一下去,就不能更改了。经过千辛万苦制作出的每一部皮影作品,都倾注了皮影艺人大量的心血。学习皮影,与皮影相伴,顾景恩一坚持就是50多年。
“现在年轻人心忙,沉不下心来学这个。我就是从小爱好这个,一专到底,所以研究成功了。那是下了这个决心,要不然,坚持不下去,这腰也疼,累眼睛。有不少学员,干了两天还行,哎,挺好,说这古老艺术我要传承下去,可没学几天,这疼那疼的,闹心,学不下去了。做皮影得下定决心,一定把它完成,才能做成。我师父告诉我,你会抠,还得往里悟,这回那地方没抠好,下次往心里去,这样才能越抠越好。”
顾景恩手指着刻刀,说这都是他手工做的。过去皮影艺人的刻刀都得自己做,不买,用的都是好钢。每一个刻刀的木柄都是纯手工打磨的,有螺旋形的,有的还刻着花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精致的。
二、“我是第六代传人”
“我是第六代,我师父叫高祥,过去在辽沈这一带也算是宗师辈的了。”顾景恩说起师父还是心存敬意,他手中珍藏的师父的照片是一张一寸黑白照片,照片中的老人秃顶,目光有神。
“我学的皮影是从河北传过来的,我师爷清末民初在沈阳北市场落脚,开场演出,当时在北市场盛极一时。到我学习皮影的时候,我师父已经不在北市场演出了,主要是走村镇演了。那时他和唐山皮影老一辈还经常交流。”拜师学艺是传统的皮影传承方式,顾景恩师出名门,但拜师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还是十二三岁的少年时,顾景恩就被家乡周边的皮影戏演出深深地迷住了。那时,他一边看皮影一边暗想,要是我也能抠影,该多好啊。找到师父门上,师父却拒绝收徒。好在母亲和师父高祥是同乡,有点远房亲戚关系,便三番五次地上门拜师。
“我师父说,学这没用,年轻人学点别的,我这是没有办法。可我那时听不进去,就想学影。”师父高祥没有办法,就出了一道难题给顾景恩,给了他一块皮子,让他回家先刻一个影人,如果刻得好,通过他这一关,就收他为徒。
“那时也没有刻刀,就用锯条磨成刀刻,心想关键就这一回。”顾景恩花了几天的时间刻了一个花旦的影人,师父一看挺好。从此,顾景恩跟着师父到处演出,闲暇时间,师父就教顾景恩怎么画影、刻影、上色等。学成之后也穿行于乡间村落,跟着皮影班子到处演出。
三、光影之间:一个人的皮影戏
有相知的朋友或者铁杆粉丝探访,顾景恩有时会展示他的临时舞台。堆在墙脚的两根长木头条,中间卷起来的是白布。借着窗户射进来的阳光,一个彩色的影人在临时搭建的皮影幕布后面,立刻活灵活现起来。顾景恩说,一般演戏都要8个人,都是以前的老伙伴们,在另一个小区住,那个小区是他原来所在的村改造后的回迁楼,每次演出都要回去找这些老伙伴,每次演出每人都要给300元的出场费。“这几年身体不好,嗓子也不行了,唱不动了。”顾景恩落寞地说。
顾景恩有一个小本子,记录着从2006年顾家皮影班子成立到现在演出的时间和场次,多是应文化馆之邀,或是完成上级文化部门的任务所进行的表演,数了一下共10场演出。顾景恩说跟着他的那些鼓乐班的老伙伴,每次出演要给他们300元,而每一次演出有些是义务的,没有酬劳的,有些即使有酬劳,最多的一次就2000元,都不够付给伙伴们的出场费了。
顾景恩的本子上有一页写着:“2013年8月3日,省文化厅主办,桃仙故里专题片,录像。晚6点30分——10点止。参加演员8人,观众10人。全场叫好声一片。”
四、“你能保存就保存,不保存,等我老了,我就带走。”
皮影早已风光不再,它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皮影艺术何去何从,这让顾景恩很苦恼。他不甘心,“不能到我这断了,我是第六代,我得把它传承下去。”顾景恩的儿子顾鹏飞,今年刚好40岁,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学会了皮影手艺,如今也是沈阳市浑南新区的皮影艺术传承人。“我是可怜我爸。”说着他冲父亲笑笑。
相对于传承,皮影的商业化问题,也是困扰顾景恩的一个苦恼。看着一些做皮影的把皮影做成工艺品卖,他始终不理解,想不开。“那整个楞地把古老艺术都歪曲了,这玩意得原汁原味的,老祖宗留下的,咱得保护,传下去,不能让它变成工艺品,咱们唱是传承,他们把它当商品,我总觉得不对,不能把它当工艺品玩。”
顾景恩介绍,十五年前,有人专程来他家要高价收购他的皮影,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说不卖,我一生的心血就是抠这些东西,得传承下去,他说你要多少钱给多少钱,我说那我也不卖。这东西得传下去,落我儿子手他再传下去。”顾鹏飞低声和我们说:“我们家皮影始终没有拿去做装裱,老头说,你能保存就保存,不保存等我老了,我就带走。”
“我现在不图别的,就希望能把它发扬光大,把它传承下去,别到我手失传了,我是第六代。还得往下传啊。”在顾景恩的心里,皮影是他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是几辈人的坚守与传承,是他们不改初衷的信仰。“素布方寸间,光影几重天,谁解其中味,痴心五十年。”这是顾景恩五十年光影人生的真实写照。
(图片由隋丽提供,摄影:小舟)
此文转载自《金卡生活》2014年5月刊。
补记
皮影人的故事还在继续,如今顾景恩和顾鹏飞依然在坚守着皮影老手艺,经常深入社区和学校进行演出,在艺术表现上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撰 稿:隋 丽
图文编辑:刘 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_O3y_VoNih4W5y0FCZzeg
[
本帖最后由 凉爽的夏天 于 2020-1-5 15: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