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鼓舞着我,勇攀高峰。
您鼓舞着我,乘风破浪。
站在您的肩膀上,我更加坚强。
您鼓舞着我,不断超越自我。
2016年11月南京年会期间,中国民俗学会的老师、志愿者团队自发为乌先生过88米寿,您问我爱您有多深?小伙伴儿们为爷爷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这之后我鼓足勇气经李扬教授转达,示意也想为爷爷献唱一首歌,聪聪性格腼腆、不爱表达,爷爷说,所以似乎也比较期待,于是就有了上面这段《You raise me up》,两周后的感恩节,先生还在朋友圈分享这首“百听不厌的感恩之歌”,看到之后也进行转发“感恩您,感恩最好的时运”。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2015年11月3日,星期二,87岁高龄的乌先生重新回到辽大民俗学的课堂,老师引言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年会刚刚在辽大闭幕,先生精神饱满,为大家讲授《从传统村落保护中探索“记住乡愁”》,当时我们知道了宁夏的生态移民,还有一个叫作“麦秸坪”的村庄,曾经衣食无忧的风水宝地,至今村民纷纷下山,剩下几位担忧死后连抬棺材都找不到人的老者,麦秸坪是千百年来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农耕文明的缩影,一步步走向终结,要有人深入底层,为其作史、作志、作墓志铭,哪怕再上山看看几位老人,现在生活怎么样?当时正值申请田野基金,“全力支持聪聪的重大计划!”这是与先生的第一次微信朋友圈互动,趁热打铁搜集文献,找导师交流意见,虽然最终未能入选,但也收获了做学问的严谨和诚实等品质,这股认真劲儿也给老师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经过三年研究生学习,也慢慢体会到先生的良苦用心,先生的学问是用双脚走出来的,为村落、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鞠躬尽瘁,一生奔波。收到学校优秀学位论文证书那天,在朋友圈感言“民俗研究或许并不需要太高、高深的学问,它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呈现出一个充满智慧与深情、秩序与伦理的生活世界,尤其是当社会处于快速的变迁与转型过程之中,‘这种权利的释放就有它的现实意义和现实的必要性’”。
“一日为师,终身为友”“在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发展中力挽文化之狂澜”,薪火相传的道路上,先生不断为后学鼓舞力量,指引方向。
2017年的教师节,带着刚刚出版的《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我们跟随老师看望先生,该书收录我专业师生五篇文章,应该没有比这更振奋人心的礼物了,先生准备十本2001年精装版《民俗学原理》并逐一签名留念,还风趣地说签过名之后一下子就能增值几百块钱。拥抱道别的时候,先生突然将老师高高抱起,惊讶的同时,我们也都满怀欢喜。万万没想到这成了最后一个教师节,在对先生的追思中,有老师提到2001年先生被请回上了四周民俗学原理课程,于是我将先生B站公开课的链接分享到群里,视频中先生桌前那本《民俗学原理》就是教师节时送我们那版。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我们有多么珍惜这样的好时候,三年来我们就会有多么努力。学位论文的后记浓缩了对先生的感谢之情,“想到您可能参加我们的答辩,论文写作就有了满满的动力。很有幸在您‘一手托(起的)两家’成长:在您的课堂上切身感受到民俗学的无尽魅力与乐趣,加入中国民俗学会并在学会网络学术平台担任志愿者有机会向更多的前辈同侪学习。您说学生《一个信阳村庄的饥荒记忆》‘真是好文章’,看了学生《盐香油光的食物记忆》您说要拿来和70年前您的食物记忆‘比照研究一下,肯定很有趣’,这棵‘葱’不是一般的‘葱’,学生一定会珍惜‘24岁’的好时光并不懈奋斗!”
刚走出博招考场,打开手机,看到年级群里先生不来参加我们答辩的消息,心里一下子凉半截,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后来得知先生是到柏林休养,不时通过朋友圈与大家分享对于美好光鲜生活的点滴记录:逛市场挑选无公害蔬菜,以及最喜欢的三文鱼;对于生活垃圾的精确分类;驱车在高速上检测心肺功能……没想到睡梦中就走了,走得如此安详。
想起先生在沈阳年会上发表的即兴演讲,只要健在,一个接一个举办盛大的民俗学研讨会,欢迎大家光临。当晚回到旅店就将演讲整理、提炼出来《一手托两家:乌老在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稿子给先生发过去之后,想着可能在哪儿发表,先生就文中具体细节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定稿后首先由学会各平台进行推送。一手托两家:一手托起辽大民俗学专业、一手托起中国民俗学会,能在这两家学习成长也是后学的荣幸。先生在演讲中还勉励网上喊他乌爷爷的小孩儿们,有我们他就高兴,有我们从事民俗学专业他感谢我们,因为这是一个冷门专业,靠民俗学发财是不可能的,要付出。在刘守华教授的纪念文章中,我们还看到先生的题字:物质上不怕一贫如洗,精神上要做百万富翁。
先生对这棵不是一般的“葱”关怀备至,24岁生日那天,先生评论分享自己24岁时跟随钟敬文先生攻读首届民间文学研究生的经历,并称为此奋斗一生都值得。先生曾为我们上过周易课程,过后以金钱爻方式给自己最关心的考博问题卜过一卦,变卦之后上上签,只要付出脚踏实地的努力,不骄傲、不忤逆长者,就会很顺利。这也是先生教给我们最朴素的辩证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是与非、黑与白,福祸都可能、可以发生转化。也许某方面出了问题,最终好运错过,失利后先生还一如既往对这棵葱“充满希望和信心”。与先生最后一次互动也停留在5月25日,母校河南大学民间文学博士点获批,当时先生点了一个赞。
贵阳年会结束后,给先生留言称将刘德龙教授赠送的《山东省志 民俗志》帮着带了回来,等回沈阳后再转交给先生。想着给先生过生日,担心耽误了,就乘飞机回去,这也是我第一次定机票,左等右等也没有通知,之后先生也没再出现在我们的workshop课堂、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现场。毕业前夕将民俗志请师妹等时间转交,一周后就传来先生逝世的消息,看着敬文沙龙里同人的哀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把手机转给身边的母亲,“噫?!”母亲大吃一惊。
您鼓舞着我,鼓舞着我们,先生安息。
2015级硕士梁聪聪
7月15日
[
本帖最后由 想要飞的猫 于 2018-7-19 21:3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