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8小组讨论

[岑天翔2014212405] 我最喜欢的一个神之论关羽的形象演变

论关羽形象的演变


岑天翔 201421240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一、典籍及通俗文学中关羽形象的演变


史籍所载关羽形象以陈寿撰《三国志》为代表。《三国志》将关羽描写为蜀汉集团举足轻重的一员虎将,对他百万军中刺杀颜良的勇武,刮骨疗毒的大无畏精神等进行了突出描写。陈寿对关羽的评价为:“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有国士之风;刚而自矜,以短取败”。陈寿的看法可以说基本代表了晋代人对关羽的认识与评价的基本倾向。另一方面,自晋迄梁,《语林》、《搜神记》、《世说新语》等笔记小说中著录三国故事甚多,但是独不见关羽故事。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还未引起当时世人注目,关于关羽的神话故事尚未形成,更不用提关羽崇拜的民间信仰。

到了宋代,关于被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来塑造。这一方面是基于中唐以来至宋代儒学复兴的思想史背景,史籍载关羽爱读《春秋》,因此关羽作为亦文亦武的儒将形象被文人大力塑造。另一方面,南宋偏安一隅,与金、元对峙多年,在这样的政治历史背景下,国家非常需要激发军民同仇敌忾的勇武气节和忠义精神,因此蜀汉的正统性和南宋的正统性联结在一起,关羽被作为忠义精神的代表与文化象征,得到南宋官方与主流士大夫群体的大力推崇。在以上多种因缘的作用下,关羽在宋代开始演变为具有忠义精神与勇武气节的亦人亦神的形象。

关羽形象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节点是元明时期《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为《三国志演义》的早期形态《三国志平话》中已经虚构了部分关羽故事的情节,有助于塑造勇武忠义的战将形象。在明代中期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随着“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情节的建构,关羽被作为“义绝”的典型形象进一步塑造,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忠义的化身。这种倾向虽然在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但是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小说文本中,这个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同时,《三国志通俗演义》虚构关羽成神显灵的情节多处,除玉泉山显灵外,在战场上显圣还有两处,一处是在供有关羽神像的山间人家,帮助关兴除掉潘璋,夺回了青龙偃月刀;另一处是在关兴与羌兵越吉元帅交战时,显圣帮助关兴脱离险境。在战场上,关羽身形威仪如生前,从关兴的视角看:“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员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由此可见,战神是关羽最基本的神性,后世出现的关羽神迹故事多与其护国祐民相关。

二、民间崇拜与神话中关羽形象的演变


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关羽成为地方神的文献记载是在唐代时候。唐范摅《云溪友议》:“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梦猪啮足,自知不祥,语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吴,必不还尔!’果为吴将吕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荆州。玉泉祠,天下谓之四绝之境,或言此祠,鬼兴土木之功而树。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缁俗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其面,历旬愈明。辱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非斋戒护净,莫得居之。”在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关羽崇拜是地方性、区域性较强的,只有在荆州,即关羽身亡之地,有关羽的祭祀与崇拜。可以看出,关羽在荆州地区最初是作为“厉鬼”来祭祀的。“古代祭祀,既祀善终者,也祀凶死者,既祀善神,也祀恶神;祀善终者或善神,是为获得福佑,祀凶死者或恶神,是为免其作祟。”关羽作为三国名将,因为一时大意失了荆州,又为吕蒙所杀,在百姓看来,关羽之死是凶死,是含冤而死,因此当地百姓祭祀他,是唯恐冤鬼作祟,危害乡里。材料中说描述的关羽形象也不同于之后关帝、关二爷的正神形象,而是凶残狠毒、威震一方,令人望而生畏的“厉鬼”、凶神形象。

同时,在唐代,佛教致力于本土化。在这个宗教背景下,中国第一个本土化的佛教天台宗借关羽显灵,将关羽请进佛门成为佛家弟子,目的是为佛教本土化。天台宗之后的禅宗亦是借助民众崇拜关羽的文化期待,推广普及宗教教义,同时也借助禅宗的影响力与群众基础,关羽崇拜影响的范围开始扩大。在佛教之后,道教也介入关羽崇拜的宣传,道教人士炮制出了张天师请关公“解池斩蚩尤”的显灵传说,标志着道教将关羽列为道教的护法大师。唐宋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相继将关羽纳入自己的神灵谱系,官方也开始予以敕封,关羽遂由凶神转变成为正神,关羽崇拜成为官方话语体系下的信仰活动。无论是佛教、道教,都在唐宋之后将关羽作为护法神。一旦具有了护法神职,关羽的形象由原来的厉鬼自然演变为英武的战神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义勇武安王”篇的记载可见一斑,“天师奏曰:‘臣举一将最英勇者,蜀关将军也。臣当召之,可讨蚩尤,必成其功。’言讫,师召关将军至矣,现行于帝前。帝云:‘蚩尤竟绝盐池之水。’将军奏曰:‘陛下圣命,敢不从之!臣乞会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所有阴兵,尽往解州,讨此妖鬼。若臣与蚩尤对战,必待七日,方剿除得。伏愿陛下先令解州管内户民,三百里内,尽闭户不出;三百里外,尽示告行人,勿得往来,待七日之期,必成其功,然后开门如往。恐触犯神鬼,多致死亡。’帝从之。关将军乃受命而退。”在这则材料中,关羽已经完全不是厉鬼形象,而是英武忠义、护国保民的保护神形象。同时,统治阶级开始利用关羽作为他们维护统治的工具。作为这个的表现:自宋徽宗始,历朝历代不断为关羽封赐进爵。历代统治者对于关羽的封赐与褒奖,着重于渲染、神化关羽“忠义”、“勇武”的品格,以期所有的文臣武将以关羽之忠义来效忠君王,以关羽之勇武来维护帝王的统治。

官方话语体系下的关羽信仰反过来影响民间文化传统,关羽在民间信仰中的形象发生演变。在唐宋之后,关羽成为民间正神,关羽正神崇拜开始广泛传播。关羽由原来的“凶神”、“厉鬼”,演变为人们祈求福祉、保佑国民的正神。同时,关羽崇拜在不断满足历代百姓的实际需求过程中不断发展,以至于到明清之际,关羽竟至成为无所不能的大神。据向柏松考证,明清之际民间的关羽信仰表现为:百姓一切实际生活中的诉求,都可以求之于关羽,举凡风调雨水、五谷丰收、发财致富、心想事成、祛病消灾,甚至驱除兵匪之祸等实际生活的需求,无一不向关老爷祈求。关羽在民间信仰中演变成为了水神、财神形象。至于财神形象的形成,据学者考证,关羽作为行业的保护神,最初可能只是保护行业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后来才由保护财产安全引伸出保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职能,这种引申是十分自然的,保护财产安全,本身就是发财致富的基础。看来,关羽成为财神,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关羽成为财神的直接原因是行业奉其为保护神。由行业产生的关羽财神,逐渐扩大影响,遂成为全民性的财神。


参考文献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张鷟、范摅撰:《朝野佥载 云溪友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王齐洲:《论关羽崇拜》,《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第80-85页。
向柏松:《关羽崇拜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133-137页。

[ 本帖最后由 Tyson 于 2017-11-13 16:0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善恶、伦理、报应——《小红帽》的成长内涵

善恶、伦理、报应——《小红帽》的成长内涵


岑天翔 201421240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有人将童话视为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有人将童话比喻为人生旅途的寓言故事,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童话起到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对儿童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关系密切。

童话《小红帽》文本中灌输了大量作者及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在这则童话流传的过程中,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势必将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且就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个影响是颇为明显的。


在童话《小红帽》文本中,小红帽全然不顾妈妈“不要走小路”的劝诫,违背了家长及社会的禁令;小红帽没有听妈妈的话跑到路边去摘花离开家,独个儿去探望外婆,最终在森林里与狼相遇。这一情节象征着儿童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面对复杂的外部世界。这里包含着作者及社会想要告诫儿童的价值观念:社会是复杂的,野狼是凶恶的,儿童万万不可轻易与陌生人说话,更不能轻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否则就会招致灾害甚至杀身之祸。

事实上,在实际的故事流传和讲授中,作为讲授者的家长都会格外强调这一点,以达到使儿童听话的目的。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在听我的祖母讲授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特别强调这一点。她将小红帽的最终处于危险境地的最主要原因,归结于小红帽不听话,违背了父母的规定,从而要求我一定要听话,要遵循社会的规则。这对我之后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在背离一些规则,违背一些劝诫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否会像小红帽一样,将自己带入危险境地之中。我相信,这作为“规训”方面的影响,在《小红帽》童话的流传、讲授中显然占据了比较大的方面。


在童话《小红帽》文本中,最后猎人的出现,解救了外婆和小红帽,最终惩罚了坏狼。这个结局带有很强烈的大团圆色彩。这个神奇、意外的“解救”情节,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最终圆满的结局,皆大欢喜。但似乎,小红帽和外婆什么也没有做,最终就获得了解救,一个意外的援助帮助他们战胜了邪恶。而作恶的坏狼最终也得到了惩罚。我认为这就是“因果报应”价值理念在这则童话中的体现。善良的人最终定会得到解救,邪恶的势力最终将会得到惩罚,哪怕双方什么都没有做,都会有意外的势力介入,维持公平。这个意外的势力,可能会是“神仙”、“上帝”等具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在本则童话中则是以猎人的形象出现。这实际上是体现了大众文化对于公平,对解救的渴望,是一个比较单纯、“幼稚”的思维模式。

在实际的故事流传和讲授中,作为讲授者的家长也都会格外强调这一点,一方面不至于使得故事太过现实、太过残忍;另一方面也使得儿童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公平,有未知的、超越人世的力量会主持公正,也使得儿童不得不循善避恶,多干善事,不坠入迷途。

TOP

浙江民间故事:“四贵”改编

浙江民间故事:“四贵”改编

岑天翔 2014212405

门官:“哎嘿,门前呀来了个穷书生,待我问他呀问一下。”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省?”
孙鬼头:“贵省呀是那浙江省。”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府?”
孙鬼头:“贵府呀是那绍兴府。”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县?”
孙鬼头:“贵县呀是那余姚县。”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村?”
孙鬼头:“贵村呀是那横河里个孙家境村呀啦里个呀。”

门官:“呆书生,读死书。讲道理,我说“贵”来,侬答“敝”。敢问呀侬个呆书生晓得勿晓得(知道不知道)?”
孙鬼头:“我经史子集读个遍,小小规矩,哪个里会不勿晓得”
门官:“那我要来问个问,浙江有何可贵?”
孙鬼头:“浙江一省两京都:康王临安呀登了基,越王卧薪呀又尝胆。侬说浙江贵伐贵?”
门官:“绍兴有何可贵?”
孙鬼头:“那王羲之呀写字有名气,那徐文长呀做事老聪明。侬说绍兴贵伐贵?”
门官:“余姚有何可贵?”
孙鬼头:“十八学士出余姚,新科状元韩应龙。侬说余姚贵伐贵?”
门官:“侬呀个小小横河孙家境,有何可贵?”
孙鬼头:“小小横河孙家境,一门三孝子,父子六尚书。侬说个小小横河孙家境,呀个贵伐贵?”
门官:“真贵,真贵。”

TOP

宁波地区民间故事:孙鬼头的传说

宁波地区民间故事:孙鬼头的传说

岑天翔摘录

  在三北一带,孙鬼头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孙鬼头之所以在民间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这大概与他的长相、个性、行为等有关。在人们的心目中,孙鬼头是一个其貌不扬、诙谐幽默、足智多谋且又好打抱不平的侠义之士。无论是豪门巨富还是市井无赖、刁钻小人,只要一说起孙鬼头无不噤若寒蝉。于是,有人把孙鬼头比喻为三北的徐文长。是一位对贫困善良者怀有同情之心,对为富不仁者极尽讥笑嘲弄之能事的智囊式人物。

  孙鬼头本名孙如法,字世行,今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人。孙如法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博览诸子百家,少年时期便已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山西司主事。他办事精明干练,决狱公正廉明,颇受同僚好评。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因明神宗册封郑妃事,不少大臣上疏后遭到皇上痛斥而被降级外调,使得朝廷内群臣不敢多议。孙如法却不害怕,他不顾触怒圣颜,竟又上了一疏:“恭妃生子五年,未得晋封,郑妃生一皇子,即册封贵妃,无怪中外动疑。”这一奏本,无异于火上加油,使神宗更为震怒,于是下诏,贬孙如法为广东潮阳典史。在明代的官品序列中,典史是知县的属官,其职责是负责全县的讼狱及各类刑档。临行之前,一些朋友们前来送行,既为他的刚正不阿而折服,又为他的遭遇而同情。但孙如法却无怨无悔,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更为可贵的是他的夫人史氏,执意要与丈夫一起远赴广东。孙如法于心不忍,本想劝阻,但夫人却说:“你是个正直之人,敢于捋龙鳞、摸虎须,我也就不怕葬身鳄鱼之腹了。”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就这样离开了京师,远赴潮阳。到了广东以后,他经常与当地的一些名士骚客谈术论艺,说古道今,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但是,南方的气候条件是闷热潮湿的,疠风瘴毒流行,使孙如法经常流鼻血不断,腹胀难受,不得不回家养病。回到了老家以后,他又爱上了导引之术,每日炼丹吞铅,自得其乐。万历十八年春,他再次回到潮阳时,已看破世事,不再过问政务。后到绍兴,与汤显祖、黄两高、钱槚等成为密友,弈棋赋诗,游山揽胜,俨然一世外高人。之后,他在绍兴钱清置一庄园,取名“柳城”,自号为“柳城翁”。三十六岁那年,父亲孙鑨去世,安葬于会稽的铸浦山。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孙如法便潜心于古籍的考订,并与汤显祖、冯梦桢多有书信交往。五十五岁那年,他看到绍兴钱清一带河道两侧坍塌,桥梁毁损,便捐资维修,长达四十里,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五十七岁时,因眼疾而被庸医误诊,卒于卧所。远近百姓闻讯,前来吊唁者甚多。这就是孙如法的大致经历。

  孙鬼头的传说在慈溪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传说之一,但民间传说有时并非都是空穴来风。孙鬼头之所以会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被广为传播,其原因有二。其一,孙鬼头是历史真实人物。慈溪的横河镇孙家境村,素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这说明横河孙氏一族在历史上当属名门望族,宏大的宗祠,众多的名人,传世的家谱,使得孙氏族人在当地声誉鹊起。人们争相议论,用史实和传说相结合的方法,演绎着孙氏族人的所作所为,这是传说被广泛流传的基础。其二,孙鬼头孙如法作为孙氏族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缘于其行为的乖僻,言论的怪异。在人们的心目中,孙鬼头是个性好同情弱者,行必讥富帮贫的充满睿智的人物,机敏的语言始终饱含真理,乖张的行为总能惩恶扬善,这种个性在传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也成为了人们喜爱和追捧的热点。

  孙鬼头传说之所以受人喜爱,且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可以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受到启迪,从开心一笑间豁然开朗,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孙鬼头,有褒有贬,毁誉参半。有的说他是一个仗义执言,爱打抱不平的民间义士;也有的说他是搬弄是非,专事捉弄人的市侩泼皮。2005年,经童银舫、黄江风、胡岳鹏、王孙荣、孙永苗等人的共同努力,编辑出版了《孙鬼头历史与传说》一书。该书对孙鬼头这一人物作了较为详尽的历史考证,并对民间出现的各类传说作了分析,使孙鬼头的历史真相得以初步澄清。书中还将有关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搜集后,加以整理,使读者对于这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十八篇民间传说中,大多保持了原有的面貌,与前半部分的历史考证相结合,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详细、翔实的信息。

TOP

历史上的“孙鬼头”孙如法

历史上的“孙鬼头”孙如法

岑天翔(2014212405)摘录

  四百年来,横河“孙鬼头”的故事,一直盛传不衰。虽然他身材矮小、体质瘦弱、相貌不俊,但他聪明、机灵、幽默,人称“三北徐文长”。但民间传说的“孙鬼头”与历史上的孙如法毕竟有一定的距离。1129803941.gif

  孙如法,字世行,号俟居,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于今横河镇孙家境村。他的曾祖父忠烈公孙燧,巡抚江西都御史,弘治年间,宸濠叛乱,死难,赠礼部尚书;祖父文恪公孙,南京礼部尚书;父亲清简公孙,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都是明朝颇有名望的官宦。当时有“昭代阀阅之盛,首数孙氏”之赞。

  孙夫人钱氏曾生过好几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所以对小如法视为掌上明珠,日夜教他习字作文,对课吟诗,从不闲散。孙如法天资英敏,才藻骏发,姚北人誉他为“神童”。

  万历四年(1576年),17岁的孙如法试冠童军,中万历丙子乡贡。他熟读诸子百家著作,更喜欢读一些野史、小说,读到时贵专权、横行不法之处,“辄义形词色,矢口痛骂”,“少年英气,勃勃不可犯”。他还多才多艺,擅长乐曲,待到兴致勃发,即席作词高吭,“曼声长歌,绕梁振木”。

  万历十一年(1583年),24岁的孙如法中了进士,次年便授刑部主事。

  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直不阿的孙如法因论建储及册封郑贵妃事得罪,谪潮阳尉。

  孙如法带着家小,由豫章抵东粤,整日与潮阳名士读书讲艺,著书立说,倒也轻松自在。

  不久,他因病返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其父去世,又在故乡住了一段时间,一方面为其父治丧,“哀毁庐墓终三年”;一方面奉养母亲,“舞彩于庭,妁妁乐也”。可见其一片孝心!

  至于孙如法之死,也值得一提。万历年间,姚北常有天灾,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最令人畏惧而无可躲避的是凶猛的海啸,一夜间吞噬百里海隅,灭尽生灵。梅市至浪桥数十里官塘,因长年不修,倾圮坏塌,周围居民怨声冲天,忧心如焚,度日如年。孙如法便出资修筑海塘,姚北人民积极响应,纷纷挑泥装石,日夜不停。孙如法亲自到工地指挥砌塘工程。由于劳累过度,他生了重病,但仍不忘修塘,还同时修了柯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季冬,病情恶化,逝于故居,享年57岁。赠光禄寺少卿。

  孙如法还著书二部:《春秋古四传》6卷,《广战国策》17卷。

TOP

原文献来源

原文献来源



《说“四贵”》
张水洲编:《横河民间故事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17年,第61页。
讲述者:陈来生
采录者:张囧辉
采录时间及地点:1987年于余姚市城区


《贵省、贵府、贵县、贵村》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第835页。
讲述者:姜兴万 男70岁 慈溪市兰山乡 农民 初小
采录者:许顺鑫 男44岁 慈溪市潭南乡 职工 中专
采录时间及地点:1987年于慈溪市兰山乡
引用:
原帖由 Tyson 于 2018-1-2 22:33 发表
浙江民间故事:“四贵”改编

岑天翔 2014212405

门官:“哎嘿,门前呀来了个穷书生,待我问他呀问一下。”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省?”
孙鬼头:“贵省呀是那浙江省。”
门官:“嗏!书生,敢问贵府?” ...

TOP

孙鬼头系列故事——诗戏乌山和尚

孙鬼头系列故事——诗戏乌山和尚

岑天翔(2014212405)摘录

说话上次孙鬼头治了浒山无赖后,和弟弟来到金山,遇到一个放牛朗,三人很是说的来,孙鬼头就请放牛郎到乌山庙去吃点心,他们到庙前买了三碗馄饨和六块糕团,坐在庙门的门槛上吃起来。这时从庙里走来一个和尚,见到门槛上坐着三个孩子在吃馄饨,口中念念有词:罪过罪过。孙鬼头已觉察到,拿了碗跑到外面,但放牛郎还没发觉,还在那边吃,说时迟,那时快,和尚俯身抓起放牛郎的馄饨碗,泼到庙门外的垃圾堆里。原来,猪肉馅的馄饨触犯了佛门戒律,才使和尚大动肝火。放生娃一见到嘴的美食被倒了,骂道:瘟和尚,秃和尚,一觉困过全死光。
孙鬼头一边安慰一边已计上心来。和尚走入庙内,孙鬼头就拿来一块木炭,走进庙门,躲在东扇大门背后写了起来:
四大金刚两边坐
浑身金光亮晶晶
瞪眼裂牙肚皮大
屙出臭屎二尺长
写完,走到西边大门背后写道:
糯米粉做
松花累过
里面豇豆馅
送给和尚吃
写完后,就逃离了乌山庙。乌山庙和尚到晚上关门时,刚闭上大门,就看到:
四大金刚两边坐,糯米粉做
浑身金光亮晶晶,松花累过
瞪眼裂牙肚皮大,里面豇豆馅
屙出臭屎二尺长,送给和尚吃
和尚看完,气得七窃生烟。

TOP

这个故事我小学的时候听过哈哈哈!好像是上语文课时候讲的。
引用:
原帖由 李柯霓 于 2018-1-2 18:06 发表
 早在明朝,有一条村庄,叫“天马村”,到明朝万厉年四十六年,村里人口增多,食水不足,村民们于是在村前挖了一条河,这条河叫“天马河”,河挖了以后村里连续几年遭灾遭祸,不少人家破人亡。   有一天来了一位风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