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童话认知情况的调查——最终报告
数据分析(问卷面向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
1、在大学生民间文学接受方面,童话所占比例居中。而在童话的接受上,从文本的熟悉度来看,西方童话占绝对优势。但从流传程度上看,中西童话各有流传较广和流传不广的作品。
2、在对于童话的定义上,“面向儿童/具有奇幻色彩/文本短小精悍/没有历史背景依托/蕴含一定道理”这几个特征的选项占比差异较大,这说明大学生对童话的定义不完全统一。我们认为这可以说明大学生对中西方童话的熟悉度和中西方童话流传度二者为什么不统一。
3、在接受来源上,大学生了解童话有71.88%是通过阅读书籍,只有10.16%是通过听人讲述,以及17.19%通过影视化作品。因此对于中西方童话接受的差异可能很大一部分与各类民间文学读本的编纂方式有关,但同时童话影视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4、在对于童话的功能认知上,各选项(多选)所占比例是:教育(道德教育及恐吓)85.94%,娱乐71.09%,审美55.47%,解答儿童疑惑36.72%。在选择讲述中国或西方童话的理由上,选择给儿童讲述中国童话的理由更多地与“教育功能”联系起来,而选择讲述西方童话的理由更多地与“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联系起来。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认为中国童话有趣”占37.5%,而“认为西方童话有趣”占62.5%的原因。
5、在“最熟悉的西方童话的影视化作品”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西方童话的与“最熟悉的童话”题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西方童话基本一致。这证明影视化是童话传播的重要途径。而“最熟悉的中国童话影视化作品”一题中,出现许多无效答案。由此不仅能看出大部分人对于童话和其他民间文学类型的概念不清晰,并且可以看出中国童话影视化作品的稀少,这同样是导致中西方童话接受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