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本文系《中国海洋大学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铸钟泥模
手工匠人正在作业
浑源传统铸钟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洪亮悠扬的钟声,有赖于选材、器形,更仰赖于手工匠人的精细把握。牛家铸钟声名远传,历经14代,由制造犁、锅、铲等各种家用、农耕器具到以铸钟为主,经过时代的发展,几代人的坚持,不断精益求精。浑源传统铸钟技艺现为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8月25日,我们来到了浑源县永安镇神溪村,近距离感受铸钟的魅力。
神溪村拥有历史悠久的律吕神祠、凤山书院、关帝庙、明清古民居、古戏台等众多历史景观,更拥有面积达3000多亩的原生态自然景观神溪湿地公园,因势就形而自然形成的美丽湖泊,有“神溪月夜”之称。此时,虽荷花盛开已接近尾声,但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中,点点粉红相缀,又有山风吹过,无限惬意。走过湿地公园,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牛家铸钟的作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这里的铸钟当然颇具一番韵致。
我们在门外便看到了已经制成的香炉和钟,待走进院子里,便随处可见铸钟的工具,还有地上随处可见的土坑被塑料布盖着。院子里,有新建的房屋,还有很久以前的老房子,的确是别有意趣。两位手工匠人正在给浇铸成型的钟雕刻图案。在表明来意之后,我们找到了手工匠人牛大宽,他停下了手里的活,和我们介绍了铸钟的流程,大概分为7个工序:1、选料,优质松土,上好白口铁。2、将松土碾碎用筛子过滤,然后加水搅拌到一定的湿度,水量的多少要根据模子的大小来定。3、做模型,将和好的泥手工堆积成型,晾干。4、套模型,因为模型有内、外两层,将内、外模型分隔并套在一起,中间可用细沙子做隔离。5、夯土,夯结实。6、熔铁。7、进行浇铸成型。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精细的控制,好的铸钟不仅外在美观,而且钟声绵长,厚重悠远,因此牛家铸钟的关键更偏重于选料。
随后,我跟随着他们看了他们之前制作的成品的照片,在交流中,了解到了铸钟工具及技艺随时代发展,在几代人传承中的改进和变迁,感受到了手工匠人的传承和坚守。在谈到铸钟的销售地时,牛大宽自豪地说,最远的一口钟销往缅甸,并进一步解释道,本地有人在缅甸修庙,那边需要一口钟,经推荐选用了牛家铸钟。之后,我又参观了风铃、云板、磬,等等,并看到了塑料布下大坑里的真面目,是铸钟的泥模,由于刚刚下过雨,怕泥模损坏,所以铺上了塑料布。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手工匠人牛清的话,“这门手艺看着是挺简单的,但是这也是做辛苦的营生,别人下雨,往家里跑,而我们得赶快往院子里跑,不能及时用塑料布盖着模子,就很可能坏了,你好几天的功夫就白下了”。
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技艺同样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就像牛大宽说的那样,“下一代没人愿意做这个工作,儿子不愿意做,孙子就更不愿意做了。不像我们,从四、五年级,十几岁就开始学艺了,现在的孩子们,这个岁数,还在上学,也不舍得让他们干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传统的技艺正处于消逝的边缘,这也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像牛家铸钟这样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困境。首先,传承人年龄较高。铸钟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掌握牛家铸钟技艺的四个兄弟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因此他们随时可能停止这项工作。
其次,传承困难。牛家铸钟技艺主要以口耳传授为主要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愿意学习铸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加之,铸钟技艺复杂辛苦,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去学习,对学习者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难以找到适合的传承人。
第三,缺乏相关的标准。牛家铸钟技艺在选材、用料、制作等过程中,大多凭借手工匠人多年来的经验和直觉,每一个步骤缺乏精细的标准、规范以及相应文字或视频的记录。铸钟需要精雕细琢,仔细打磨,它的传承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文化观念的变迁确实存在着矛盾。
当然,现今关于非遗保护的政策在不断地完善与细化,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更加规范的标准和方法,越来越多的人也去探讨和寻找一条传统技艺和现代社会相互依存的道路。我相信,这所有的一切都会给传统技艺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到今天,传统的铸钟技艺,以及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从实用到欣赏,从生存到传承。铸钟中蕴藏着文字、绘画、雕刻、文化于一体的艺术价值,更是一代代手工匠人勤劳、质朴的传承。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技艺在传承中愈发彰显魅力,智慧在传承中愈发展现光芒。
作者简介:师晓节,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校报 - 第2076期(2019年11月28日) - 第04版:副刊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9-12-16 12:5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