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年民间文学2课堂第三小组讨论

武汉恩施民俗

土家族的文化礼仪
王庆苗2015213768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的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土家族的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土家族的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族的民族服饰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占不了太显眼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土家族的工艺品
  土家族人的雕刻工艺大多用于转角楼屋的门、窗和姑娘的木器嫁妆、新牙床上。最有特色的是三滴水带蹋板的雕花床。这种床架有三层滴檐,层层镂花雕刻,下有雕花边缘的蹋脚板,另外三面有雕花栏杆、装饰花板,嵌有镜屏。满床雕刻的图案多为“喜鹊闹梅”、“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等。这些图案往往刀法干净、线条流畅、物象传神、构图饱满、生动有趣。也有不装“三滴水”的雕花牙床,雕工一样精细,虽不如“三滴水”牙床富丽堂皇,却显得格外明快鲜亮。土家族的木雕工艺品绝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雕有各种花、鸟和人物故事的梳妆台、碗柜、洗脸架、八仙桌、小桌子、椅子、衣柜等。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对自然崇拜,认为万物皆有神。土家族认为禀君死后化为白虎,故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禀君即是相王天子,本名巴务相,故白虎庙、禀君庙、相王天子庙皆是供奉同一人,家里神宪上所供白虎神位,实则也为供奉禀君。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TOP

土家唱戏舞蹈

撒尔嗬
起源
巴东县野三关镇是撒尔嗬的发源地,是民间流传“跳丧”舞的故乡。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家中老者死后就流传“跳丧”。
相传,撒尔嗬源于土家人的先民—— 巴人古代的战舞和祭祀仪式。最早源流在清江流域巴东境内的清太坪、金果坪、水布垭、野三关等地,其动作模仿山中飞禽走兽和一些农事活动。有着土家人的《诗经》史诗之称。
最早记载撒尔嗬起源的历史文献应为《隋书•地理志》,其记:“南郡、夷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左”, “其土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
唐樊绰《蛮书》引《夔府图经》载:“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蛮书》载“巴人好踏踢,代鼓以祭祀,叫哭以兴衰”,就是指巴东野三关鸣金伐鼓、歌呼达旦的“撒尔嗬”。清朝《巴东县志》记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
同治《长阳县志》记载:“临葬夜,诸客群挤丧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丧歌’。”打丧鼓、唱丧歌,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巴人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习俗,世代承袭,保持着浓厚的巴人遗风。
演唱形式
撒尔嗬的演唱形式是一人执鼓领唱,众和。执鼓者,是有声望的长者,也是能歌善舞的能手,他以鼓点指挥舞蹈,以鼓点变换曲牌。据有关史料记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日伴亡。于枢旁击鼓,唱俚歌哀词”。这种祭祀歌舞,在古代巴人之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区,世代沿袭,千古不绝。无论哪家死了老人,村民们闻讯而至,通宵达旦。这叫做“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
撒尔嗬的鼓点子及舞蹈动作因地域不同而稍有差异。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个类型。按模仿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猴子爬岩”、“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乡姑筛箩”等。
撒尔嗬作为一种民族舞蹈,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歌词内容,都少有悲凄之感,音乐高吭欢快,舞步健美勇武。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回忆民族起源、讲述民间故事、叙述父母得到养育之恩等,歌舞者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旬,也有“五句子”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内容古朴。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或“解忧愁噢”,粗犷的歌声和明快的曲调扫去了死者家里悲痛凄婉的气氛,人们用欢歌和鼓乐致哀,为死者家人驱散扰愁。
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巴东的鼓点子主要是3/4节拍,建始是2/4节拍,其中6/8拍较为普遍。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当唱到感情交融时,掌鼓者还会绕开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时而用鼓锤在鼓上敲击节拍。
撒尔嗬还有一套一套的花样,如建始的“四人穿花”,来凤的“雪花盖顶”,巴东的“摇丧”以及将各套动作各抽一段重新组合的“四合一”固定格式等,巴东跳丧舞中难度较大的是“燕儿含泥”的动作。只见一人丢一手帕在地下,另一人叉开双腿下大腰,随着鼓点的加快,双手后翘煽动双翅,嘴拢地面衔起帕子。
内涵
1、具有民族和祖先图腾的双重性质。
图腾民族认为,死亡是人返回自己的图腾,所以,人的葬礼也贯穿着图腾意识。图腾观念支配了图腾成员的生活习俗,规定了他对外部世界的种种行为,组成了他生命的节奏。《华阳国志-巴志》中的祭祀之诗曰:“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牺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撒尔嗬开场歌词《十梦》很明显地唱道“三梦白虎当堂坐,白虎做堂是家神”。《夔府图经》亦云“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此乃架弧白虎之勇也”。这与巴人远祖巴务相“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的传说一致。从撒尔嗬的表现形式来看,都带有民族和祖先图腾的双重性质。在丧堂表演时,舞姿总是保持一种弯腰、弓背、曲腿的动作,臂部向下颤动,脚为八字步,双手在胸前左右晃动,尤其是老人跳丧,几乎是蹲着跳等等,都可以在老虎的动作中找到原型。除了模仿猛虎扑食的各种动作,口中还发出一阵阵虎啸声,动作形象逼真,矫健明快,再现了远古人类祭祀白虎神灵的场面。跳丧舞是土家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财富,多侧面地展示了巴民族的风情习俗,它不愧是民俗文艺的代表作。几千年来土家族形成的丧葬习俗,是既要让亡者安宁,又要让活着的满意,在整个过程中是死者与生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亲怀祖。
2、狂欢精神的具体体现。
狂欢精神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 丧葬习俗作为重要的民俗事象之一,它是人一生的最后一次礼仪。土家族以跳丧、歌丧哀悼死者,慰藉生者,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死亡,这是一种特殊的美学。在土家族社区其葬礼,俗称“百年归寿”,又称“白喜”,有“红白喜事”之说。既要“当大事”,又得把作喜事做,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因此打丧鼓虽哀而不悲,往往以欢快之歌舞表现,这就是土家族“丧歌”的思想基础。据《黔阳县志》卷十六记:“丧家每夜聚众而讴,鼓歌经唱,彻夜不休,谓之闹丧。”在出殡头夜,丧主会花钱请来各路乐鼓队,亲朋邻里主动到丧家闹丧,打锣鼓、吹唢呐,放鞭炮。至亲送馔碗、祭帐。“人死饭甑开,不请自然来”是土家族互助心里素质的具体体现。“丧鼓一响,脚板发痒”,一家举丧,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为死者打一夜撒尔嗬。形象夸张的面具、诙谐幽默的对白、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使山民得以走出封闭的环境,摆脱生活的重负,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土家人祭奠亡灵、安慰生者的一种特殊方式。同时,也是土家人对灵魂“入土为安”的一种乐观、浪漫的理解。
3、巫文化影响。
巫文化是原始、蒙昧的思想文化,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是人类最初认识自然和社会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技能的复合体。其功用是预卜吉凶、驱逐邪恶、治病施药、消灾弭祸、祈祷祝福。巫文化很早以前就出现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与土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唐书》卷160云“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土家族大部分地区“群巫上下”“神巫所游”(《水经注•涑水》),由此可见,武陵山区在千百年前就笼罩在巫风之中,在此特定的社会土壤中孕育的土家文化,也自然继承了巫文化的内涵,同时巫风之盛,必然对丧葬文化有所影响。“史称俗喜巫鬼,多淫祀,至今犹存者”(李勖《来风县志•风俗志》卷二十八)。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以歌兴哀”成为土家族丧葬仪式的特点。丧堂歌中虽要吟唱对亡人的悼念及对亲属的安慰,但其中穿插有不可缺少的巫术成分。如请神、安五方、送亡、还阳、送神等丧歌本身就有明确的巫术目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撒尔嗬的巫文化会逐渐淡化,但是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长期的社会结构,及其植根的文化土壤,巫文化仍会在土家人民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TOP

土家唱戏舞蹈

摆手舞
历史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它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
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土家人尊敬祖先、热爱自己的领袖人物,为不忘祖先的功绩,便创造了纪念他们的摆手舞。这在来凤等摆手舞流传区域仍保存着摆手祭祀的习俗,祭祀对象除个别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这都是五代至宋朝时期土家族历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为英,死而为灵”[来凤县河东乡中寨庙堡摆手堂碑刻,嘉庆五年(1800)]。《蛮书校注》卷十载:“巴氏祭祖,击鼓而祭。”以此认为摆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种舞蹈。
二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摆手舞“甩同边手”的特点是出于对“龙行虎步”的摩拟,其基本动作是表现白虎的。又说杜佑《通典》所载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与摆手舞中的“披甲”、“列队”、“拉弓射箭”等军事舞蹈如出一辙,故推断摆手舞与巴渝舞同源异支,当起源于周代。
三说起源于战争。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大体是说彭公爵主率部征战,为振奋军威,激励士气,遂令部下以歌舞诱惑敌人,或以摆手唱歌驱赶思乡之情。战斗凯旋后,这种摆手舞就流传到了民间。
四说土家人生性喜爱唱歌跳舞,摆手舞纯粹是土家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艺术活动。
五说是古代土家先民为了征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种“摆手”来健身壮骨,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摆手舞。
六说恩施州鹤峰县铁炉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个舞佣,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摇摆,有的舞动长衫大袖。舞姿与现存的摆手舞的单摆、双摆、回旋摆、同边摆十分相似。说明在宋代,土家的摆手舞已十分成熟,并且是群舞。沿袭到清代,鄂西的《来凤县志》,湘西的《龙山县志》、《永顺县志》及文人诗词,都有对土家跳摆手舞的详细记录和实况描叙。
凡以上种种说法,都足以说明摆手舞的历史相当悠久,但又都不足以说明是它的真正起源。我们从摆手舞的内容和特征上看,摆手舞应起源于劳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共同遵从的规律。
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
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
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
分类
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
表现形式
服饰道具
摆手舞活动是土家族人缅怀祖先、追忆民族迁徙的艰辛、再现田园生活的恬静的大型舞蹈史诗,其服装和道具也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道具将摆手堂装饰得隆重而热烈。摆手场上插着许多幡旗,人们手举龙凤旗队(用红、兰、白、黄四色绸料制成) ,身披“西兰卡布”(花被面) ,捧着贴有“福”字的酒罐,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手持齐眉棍、神刀、朝筒,扛着鸟枪、齐眉棍、梭镖等道具,吹起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铳,锣鼓喧天,歌声动地,男欢女乐,舞姿翩翩,气氛非常热烈。正如一首土家族竹枝词描写的那样:“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
2、动律特点
摆手舞其身体动作主要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在长期发展变化,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点却是一致的,即顺拐、屈膝、颤动、下沉。顺拐是摆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边手,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以身体的律动带动手的甩动,手的摆动幅度一般不超过双肩,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盖向下稍稍弯曲一下,上身摆正,脚掌用力,显得敦实、稳健;颤动是脚部与双臂略带小幅度抖动,给人一种有弹性和韧劲的感觉;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时身体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动作沉稳而坚实。这些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紧张、松弛交替转换与协调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摆手舞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
3、舞蹈内容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
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看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农事舞。主要表现土家人农事活动,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蛇”、“插秧”、“种包谷”等。
生活舞主要有“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十多种。
以前还有军前舞和酒会舞,现在其动作已经失传。
4、表演方式
举行摆手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先举行祭奠仪式,由一位有声看的土教师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边跳边唱神歌。唱的内容多是颂扬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表达土家人的无穷怀念之情。还要象征性地恭请土王和祖先前来参加摆手盛会,与民同乐。祭奠完毕,土教师则带领众人来到堂外的坪坝,在一棵挂满五颜六色小灯笼的大树下依次围绕,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摆手舞以打击乐伴奏,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各一面。牛皮大鼓一个,鼓槌一对,大锣一面,锣槌一根。鼓的直径0.6-0.85米左右不等,高0.65-0.85米左右。大锣直径0.65-0.85米不等,凹凸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锣槌视鼓锣大小相应配置。
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中心击鼓叫锣以指挥全场。常用的曲牌有单摆、双摆、磨鹰闪翅、撒种等。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
摆手舞是歌舞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其歌叫《摆手歌》。但传说很早以前有摆手唱歌,现流传保存下来的摆手歌有两首,一首为摆手时穿唱的山歌《要吃饭就要挖土》,二首为《点兵歌》,歌词固然简单,但却透出了朴实的生活哲理和英雄崇拜的理念。
5、音乐乐器
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跳摆手舞也不例外。摆手舞的音乐很有特色。摆手舞进行时,由梯玛(土语意为巫师) ,用土家语演唱摆手歌(即舍巴歌) ,舞蹈者和观众合唱。土家诗人彭勇行的《竹枝词》:“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咚咚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就是对这种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场面的描绘。这种唱腔多为喊腔,旋律性不强,但颇有声势,能表现强烈的欢乐情绪。摆手舞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以锣和鼓为主,通过锣、鼓的节奏来控制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节奏。表现战斗动作时,节奏高亢激越;表现追忆祖先动作时,节奏舒缓而庄重;表现生产劳动时,节奏快慢有致;表现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锣鼓声伴随着众人发出有节奏的“嗬也嗬”的和唱声,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

TOP

土家唱戏舞蹈

花鼓子
                曲调节拍
土家花鼓是湖北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与元曲有着相似之处,主要伴奏是打击乐器鼓和锣。土家花鼓对押韵的要求不是很严,句式不受格律限制,表演形式很简单,创作也并不难。
元曲是通称,分散曲和杂剧。花鼓也只是通称,即兴的单曲俗称三棒鼓、三板鼓,有故事情节的叫花鼓戏。元曲有宫调,要合音律,花鼓也要配乐,离不开打击乐器鼓和锣。
鼓和锣不能乱打,要相互配合,两声鼓点插一声锣,打出来的节拍为“三、一、五、三、一”,还要有节奏的打,响来的效果是“咚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咚锵、咚咚咚锵咚锵咚锵咚锵咚锵、咚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咚锵”。唱之前打一遍,唱完一段又打一遍,每唱一句要打三下鼓敲三声锣,所以称为三棒鼓。一曲花鼓戏一般由三个人表演,一个 打鼓,一个打锣,一个杂耍。杂耍主要表演抛飞刀的绝技,三把飞刀在 空中抛不能落地。遇节庆或过喜事,有的要请人打花鼓,东家在屋梁上 摆上香烟、红包或别的礼品,打花鼓的要用飞刀把那礼品打下来。打鼓的是主唱,其他人跟着和。过春节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唱不用杂耍,谁都可以唱,都是即兴的,可以一人唱一首,也可以一个唱一句,下一个人接唱下一句,意思要接得上,还要押韵。
押韵规律
土家花鼓对押韵的要求不是很严。可押平韵可押仄韵,也可平仄通押,可押同一声部,邻声部也可通押。不按《平水韵》押,不按《词林正韵》押,也不按《十三辙》押,押的是恩施方言,所以它不能用普通话唱,否则就失去了韵味。
唱词句式
土家花鼓的句式不受格律限制。可以是律句,可以是拗句,平仄随便组合也行,很自由。但对音节有一定的要求,一首四句,句式为“五、五、七、五”。五字句不能上一下四,七字句忌用上三下四,特别是第四句绝对不能出现领字的句形,因为末句唱的时候前二字要叠唱,否则就不合节拍了。
民间花鼓戏传统唱本有《还魂记》、《四郎探母》、《十爱》、《十想》、《正月里是新春》这几年有人还新编写了一些唱本,像《西厢花鼓》、《桃花扇花鼓词》等。

TOP

最喜欢的神

最喜欢的神
                                                                    王庆苗2015213768周三第三四节课
        我最喜欢的神是寒神,它在众神中并不是很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却也是在先秦时代真正存在于先民意识中的一个保佑先民的寒冰之神。
          在《诗经•七月》:“二之日纳于凌阴,三之日凿冰冲冲。”这里的凿冰就是为了来调理气候的。最初在《左传•昭公四年》就有提到关于为什么要凿冰调理气候的说法。曰:“大雨雹,季武子问于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祭丧,于是乎用之。… …其出入也时,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大夫命妇,丧浴用冰。… …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霜雹,疠疾不降,民无夭札。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雹之为,谁能御之?”这里很解释到藏冰是为了祭祀,调理阴阳。
接着《七月》中又提到:“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献羔祭韭”讲的是一种祭祀活动,但是祭祀对象是谁?没有接着讲述,但是在查过一系列资料之后,发现在《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有说到:“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郑玄注:“献羔,谓祭司寒也。祭司寒而出冰,荐于宗庙,乃后赋之。” 孔颖达还专门做了解释。他说:“云‘献羔谓祭司寒’者,以经云:‘献羔启冰,先荐寝庙’,恐是献羔寝庙,故云‘祭司寒’。《左传》直云‘荐羔而启之’,知祭司寒者,明启时亦祭之。‘荐于寝庙,乃后赋之’者,荐于寝庙,谓仲春也;‘乃后赋之’谓孟夏也。故《凌人》:‘夏颁冰’。《左传》云:‘火出而毕赋’是也。”
        古人从鬼神迷信的观念出发,认为冰是由寒神掌管的藏冰还有燮理阴阳,调节气候的重大作用,因此对此十分重视,不仅藏冰、启冰作为定制,而且,藏冰、启冰时都有隆重的祭奠仪式。藏冰、出冰都要祭献司寒神。此制后代仍在袭用。唐杜佑《通典•礼•享司寒》“隋以季冬藏冰,仲春开冰… … ,大唐制,先立春三日,因用黑牡黍祭司寒之神于冰室,祭讫凿冰千段,方三尺,厚尺五寸而藏之。仲春开冰,祭如藏礼。”
        唐人富嘉谟《明冰篇》诗云:
“北陆苍茫河海凝,南山阑干昼夜冰,素彩峨峨明月升。
深山穷谷不自见,安知采斫备嘉荐,阴房涸冱掩寒扇。
阳春二月朝始暾,春光潭沱度千门,明冰始出御至尊。
彤庭赫赫九仪备,腰玉煌煌千官事,明冰毕赋周在位。
… …豳歌七月王风始,凿冰藏用昭物轨,四时不忒千万祀。”
        诗中描述的就是采冰、藏冰、启冰与荐冰的情景。
        唐人张汇征《观藏冰》诗:
“寒气方穷律,阴精正结冰。体坚风带壮,影素月临凝。
冬赋凌人掌,春期命妇升。凿来壶色彻,纳处镜光澄。
鲁史普留问,豳诗旧见称。同观里射享,王道颂还兴。”
         诗中对冬天藏冰的情景也做了生动的描述。祖先在古代兼有家神和尊祖双重身份,在享用藏冰之前要祭祀祖先,而且要祭祀寒神。那么祭祀寒神这个仪式就叫做“荐冰”在唐诗中有许多关于荐冰的描述,在鲍溶《荐冰》诗曰:
“西陆宜先启,春寒寝庙清。历官分气候,天子荐精诚。
已辩瑶池色,如和玉佩鸣。礼除神转肃,曙后月残明。
雅合冰容洁。非同雪体轻。空怜一掬水,珍重此时情。”
        赵蕃《荐冰》诗:
“仲月开凌室,斋心盛圣情。寒姿分玉坐,皓彩发丹楹。
积素因风壮,虚空向日明。遥怜窗户冷,近映冕旒清。
在掌光逾澈,当轩质自轻。良晨方可致,由此表精诚。”
        卢钧《荐冰》诗:
“荐冰朝日后,群庙晓光清,不改晶莹质,能彰雨露情。
且无霜共洁,岂与水均明。在捧摇寒色,当呈表素诚。
凝姿陈俎豆,浮乳映窗楹。皎皎盘盂侧,棱棱严气生。”
         范传质《荐冰》诗:
“乘春方启用,羞献有常程。清朗寒光澈,辉华素彩明。
色凝霜雪净,影照冕旒清。肃肃将崇礼,兢兢示奉盈。
方圆呈玉座,小大表精诚。朝觌当西陆,桃弧每共行。”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每当仲春二月,凌室开启之后,就要由皇帝把冰献给列祖列宗。在清寒的祖庙里,晓光初透,百官分列,天子满面肃穆,双手奉着晶莹的冰块,小心翼翼地把它呈献在祖宗的神位之前,同时也献上自己一片精诚之心。冰旁还放着桃弓棘矢之类,以表示除灾。寒神既为先祖带来福祉,又有获得许多赞美之词,这就是我喜欢寒神的原因。

TOP

恩施土家族戏曲经典曲目及唱词之撒尔嗬

撒尔嗬
1、        格局
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等20多个类型。
2、        动作
按模仿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猴子爬岩”、“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乡姑筛箩”等。
3、        曲调
撒尔嗬最常用的曲调有:《叫歌》、《摇丧》、《吆女儿合》、《哑谜子合》、《怀胎歌》、《燕儿衔泥》、《幺姑子姐筛锣》、《螃蟹歌》、《哭丧》。《请玩友》、《唢呐腔》、《昨晚遇姐同过河》、《花开柳》、《荷包歌》、《十梦》、《十绣香袋》、《十织》、《十想》、《十字》、《十画》、《十绣天子城》、《一笔写郎中》、《探情郎》、《探郎歌》、《十二月带三字经》、《三十六天罡》、《灯草开花黄》、《看姐不过一十一》、《姐劝郎》、《郎在高山打伞来》、《白日歌》、《螃蟹歌》、《送歌头》、《念八句》
4分类
撒尔嗬的唱词分类:吟唱对亡人的悼念以及对亲属的安慰,回忆民族起源、讲述民间故事、叙述父母养育之恩、唱地名、打哑谜子(解歌)、情歌等等。
5、撒尔嗬之词
撒尔嗬的“开场”(即开堂)和“收场”是必不可少的固定程式。例如清江流域开场唱词之一:“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四方。大哥做了朝中的天子,二哥做了朝中的宰相,三哥出门上山打猎,四哥出门骑马耍枪,五哥文武都没有,学了一个唱歌的儿郎。”
清江流域开场唱词之二:“天地开场,日吉时良。鲁班到此,修下华堂。秀才到此,做篇文章。歌郎到此,开下歌场。一开一字王,二开永罗金王。三开去海大路,四开孝子回乡。五开五方土地,六开三关六郎。七开七个仙姐,八开八大金刚。九开扬州的歌鼓,十开唱歌的儿郎。”
开场过后,即按各种曲调进行歌舞,无固定顺序,曲调变换时有过渡唱段,如“这个号儿要改调,改调要把哑谜叫”,然后就唱《哑谜子》。这种歌带有很强的娱乐性和随意性,掌鼓者即兴创作哑谜,舞者随声猜答,自行表演。
结束时要唱“刹鼓”收场。有的唱道:“天上金鸡叫,地上紫鸡啼,看看天大亮,正是收场时。日吉时良,天地收场,亡者要归山岗,八大金刚站两旁……”。有的地方要送完歌郎才算结束:“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亡者安葬后,孝眷万年兴”。
6、歌词:
(1)、《撒尔嗬跳起来》
土家那个跳起呀撒尔嗬哎
打起那个打鼓啊 唱起那个歌哎
跳撒尔嗬哎
土家那个跳起呀撒尔嗬啊
跳得那个地动啊山摇晃哎
跳撒尔嗬哎
跳得那个天上啊星星啦落啊
跳撒尔嗬哎
隔河的那个望到啊 幺女儿嗬哪喂
幺啊女儿嗬哪喂
那个姐呀 那个姐呀
那个姐上坡啊
红带带儿扎裹脚哪喂
情妹儿
我的干哥哥
我跳起撒尔嗬哎
打撒尔唱撒尔
跳起个撒尔嗬啰喂
姐儿坐在吔河的个边啰
撒那又子儿嗬来呀
撒那又子儿嗬来哎
过去啊 过来吔 要船那钱哪喂
撒那又子儿嗬来呀
撒那又子儿嗬来哎
早晨那过河哎 三更的个半哟
撒那又子儿嗬来呀
撒那又子儿嗬来哎
改换那个号儿啊 正月呀香袋儿啰喂
正月香袋绣起头 绣起狮子滚绣球
绣球滚在郎怀里 郎又欢喜
姐又愁啊
撒尔嗬
昨天那个跳的呀 虎上的那个上山哎
跳撒尔嗬哎
今天那个跳个啊 龙下呀河啊
昨天那个跳的呀 虎上的那个上山哎
跳撒尔嗬哎
今天那个跳个啊 龙下呀河啊
跳撒尔嗬哎
跳撒尔嗬哎
跳撒尔嗬哎
跳撒尔嗬哎
2、《又见柳叶青》
嘿 柳叶儿青又青 喔
  吹的是那春风
  只见路边桃花开
  去年见不到你回来
  记得你曾说过
  我和你再相逢
  柳叶青 桃花朵朵红
  嘿 又见那柳叶青 喔
  吹的还是春风
  一年一度花又开
  仍然见不到你回来
  嘿 柳叶儿青又青 喔
  吹的是那春风
  只见路边桃花开
  去年见不到你回来
  记得你曾说过
  我和你再相逢
  柳叶青 桃花朵朵红
  嘿 又见那柳叶青 喔
  吹的还是春风
  一年一度花又开
  仍然见不到你回来
  仍然见不到你回来
  仍然见不到你回来
仍然见不到你回来
3、《山歌》
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子不推转不来。
    主不劝客客不醉,花不逢春不乱开。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间解忧愁。
三天不把歌儿唱,三岁娃儿白了头。
4、《龙船调》
      正月是新年哪,咿哟喂
    妹娃去拜年哪喂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
  (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
  (男白)那就我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
    妹娃儿请上啊船,
    哪个喂呀作,哪个喂呀作
      把妹娃推过河哟喂!
    三月里是清明哪,咿哟喂
    妹娃儿去探亲哪喂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哪个咿呀喂子哟
  (女白)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
  (男白)还不是我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哪
    妹娃儿请上啊船
    哪个喂呀作,哪个喂呀作
    把妹娃推过河哟喂!
5、《六口茶》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
      男: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已经分了家
      男:喝你三口茶呀问你三句话,你的那个姐姐(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姐姐(噻)已经出了嫁
      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
      男:喝你五口茶呀问你五句话,你的那个弟弟(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
      男: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女:呦耶呦耶呓呦呦耶,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耶)
6、《十指尖尖》
    女:十指尖尖,手拍我郎肩嘛
      (男白:你搞么子嘛)
      女:手拍我郎肩。对我小郎言哪哎嗨哟
      (男白:那你就说嘛)
      女:别人都说你我俩相好嘛
      (男白:瞎说)
      女:其实哪有舍这样的好事情哪哎嗨哟
      (男白:这还差不多)
      女:十指尖尖我做了一双鞋嘛
      (男白:你给哪个做的嘛)
      女:做了一双鞋送给我小郎哎嗨哟
      (男白:那你送给我嘛)
      女:送来送去我还是送给你嘛
      (男白:那我给你把钱)
      女:只要人好舍要个啥子钱哪哎嗨哟
      (男白:那就难为你了)
      女:十指尖尖我收拾来打扮嘛
      (男白:你到哪里去嘛)
     女:收拾打扮舍去见我小郎哎嗨哟
      (男白:你小郎怎搞儿达)
      女:小郎为我得了相思病嘛
      (男白:请个医生整嘛)
      女:请那个医生舍身无半分钱哪哎嗨哟
      (男白:找别人借嘛)
      女:借钱借米还要三分利嘛
      (男白:找你的亲戚朋友借)
      女:亲戚朋友舍跟我一样穷哪哎嗨哟
      (男白:那我怕你小郎是死哟)
      女:小郎死了我也跟着死了
      (男白:那你舍得你爹妈)
      女:舍得爹妈舍不得我小郎
      (男白:你好狠的心哪)
      女:别怪我的心是这么样的狠舍,只怪玩耍时,二人一条心哪哎嗨哟
7、“五句子歌”
(一)
      问声歌师几多歌,山歌硬比牛毛多
      唱了三年六个月,歌师喉咙都唱破
      才唱一个牛耳朵
      (二)
      天上乌云赶白云,地下狮子赶麒麟
      白鸽单赶长江水,乌鸦赶的黑松林
      姐儿单赶有情人
      (三)
      扯草田中水又深,殴粒茨米有半斤
      扯起罗裙擦干水,抽下金簪退去皮
      双手喂在郎口里
8、《露水夫妻不久长》
     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房中绣花鞋
      左手接过郎的伞,右手接过郎的衣
      你是何风吹来的?
      澧州二姐我的妻,我从湖广专来的
     去年许我花荷包,今年许我一双鞋
      不为鞋儿不得来
      湖广二哥我的郎,鞋儿做起还没上
      今日我家歇一晚,明灯高挂把鞋上
      明日穿起好回乡
      澧州二姐我的妻,今日你家歇不得
      去年你家歇一晚,回家受了妻儿气
      七日七夜守孤寂
      湖广二哥我的郎,哪有丈夫怕婆娘
      一日还她三遍打,三日还她九遍棍
      看她归顺不归顺
      澧州二姐我的妻,自个妻儿打不的
      自个妻儿屋上瓦,人家妻儿瓦上霜
      露水夫妻不久长
      湖广二哥我的郎,打死妻儿我填房
      早晨还你洗脸水,黑打还你洗脚鞋
      半夜还你滚茶来
     澧州二姐我的妻,自个妻儿还好些
      早晨还我洗脸水,黑打还我洗脚鞋
      半夜还我蛋茶来
      罢了罢了黑了天,哥哥上了别人船
      我家甘草他说苦,人家黄莲他说甜
      好船不上上破船
      不错不错真不错,自个屋的有一个
      脚儿比你三分小,人才比你十分高
      良心有你百倍好

TOP

恩施土家族戏曲经典曲目及唱词之摆手舞

摆手舞
1、        分类
摆手舞分为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市把”。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人,少者数百人。跳摆手舞时,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
2、节拍
土家族摆手舞有九个基本节拍:开始(拜火)、单摆(8次)、拜年(5次)、撒种(3次)、双摆(4次)、比脚(4次)、擦背(4次)、纺纱(4次)、抖灰(4次)、张翅(4次)、团火(结束)。
三棒鼓
旧司油茶汤,土家汤中王,常迎中央大首长,视察亲口尝;
如今油茶汤,样料有包装,随时都可带身上,随泡随时尝。
仙人赞美诗,好高的价值,酉水河畔仙佛寺,始建东晋时;
古寺多壮观,如同仙境般,花开菊白桂争妍,月笼树色烟;
观光客不断,留恋忘归还,霞落潭中映月淡,游船来回穿;
来宾与朋友,莫忘去旅游,土家名胜看不够,一步三回头。
堂戏
以“杨花柳”为主腔音乐的花戏有:《滚花灯》、《南山捡子》、《磨房产子》、《艾舅子挎包》、《王容卖货》,《马宗讨封》、《丁瘌子讨亲》、《秀英洗裙》、《蠢子回门》等。
以“太和调”为主腔音乐兼有“杨花柳”唱腔的正戏有:《四将争亲》、《辕门斩子》、《陈士美不认前妻》、《杀四门》、《走马荐葛》、《徐庶过江》、《唐僧出世》、《明王天子游夏国》、《夏举人上京求名》、《生死牌》、《正德殍封》、《董永招亲》、《平贵回窑》
现代戏《三世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冷妈妈坐水牢》、《张士发帮工》、《铁牛进山》等。

TOP

人成功的因素

人成功的因素
王庆苗2015213768
首先,如果确立一个目标之后,就要不断地谓之努力,不能三心二意,受到其他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小红帽》中,小红帽对于目前的话,没有真正的听进去,在路上受到狼的引诱,去森林深处采摘更美丽的鲜花,导致狼先去吃了外婆,之后又假扮外婆将小红帽吃掉。而且对于一些诱因一定要提高警惕,虽然在《狼与七只小羊》中,小羊在开始两次能够辨认出来,但是在狡猾的狼一再的想出对招之后,他们也就相信了狼是老山羊。
其次,《青蛙王子》中英俊的王子被恶毒的巫婆施了咒语变成了丑陋的青蛙,在肮脏的深水潭里过活。与以往锦衣玉食的生活相比,深水潭里的生活被形容为“地狱”肯定不为过。但纵使王子遭受了众多苦难,故事自始至终却没有提到王子是因为什么受到诅咒。我们在此或可认为这是西方宗教中的“原罪”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即王子一生下来就有罪,于是巫婆罚他离开王宫这个伊甸园,来到深水潭所代表的人间受苦。所以对于一个成功的人来说,经过重重磨难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也只有这个过程,才能将自己变得而更加强大。
再次,要有智慧,不能蛮干,要不畏惧艰难险阻,对于大拇指中的小人儿,就是具有过人的智慧,在与小偷、农夫、狼的斗智斗勇中又回到了父母亲的身边,当然一定要重视家人的作用,其实这个世界再大,最后的最温暖的地方始终是自己的家,大拇哥游走世界这么几个地方最后回到家和自己的父母相聚,他爸爸对他的爱是多么的无私。看完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好好珍惜身边的家人,他们永远都是最爱你的,无论你在世界哪一个地方,他们都永远的牵挂着你。
灰姑娘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这么一个人生历练过程——在任何嘲讽、刁难和欺凌之下,都要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地活着,即使极度艰难困苦只要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保持善良与积极的心态,最终是会获得幸福生活的。此等道理是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对“灰姑娘”的现象的修炼所得。但是,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从灰姑娘这一童话故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守时、个人仪表、母爱、友情、自爱的重要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