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9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选题讨论:布谷鸟、杜鹃、子规传说

一、选题原因
   1.布谷鸟、杜鹃、子规传说在中国民间流传广泛,且传说分布范围广至全国,较有趣味性。
   2.各地关于布谷鸟、杜鹃、子规的传说说法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但此三种鸟常被混淆,传说较为杂乱混淆,可由此角度入手进行探究挖掘。
二、概况
   1.三种鸟的区别
     布谷鸟,即大杜鹃,是大杜鹃的俗称。叫声响亮清澈,二声一度,区别于四声杜鹃;声音柔和单调,似“布谷——布谷”,每分钟可反复叫二十次左右;又名“郭公鸟”、“喀咕”。
     杜鹃,杜鹃科鸟的总称。杜鹃科的家族比较大,在我国约有16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鹰鹃、普通鹰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噪鹃等。
     子规,叫声凄厉,鸣叫时速度及音调不断增高直至狂暴高潮。由于古诗词中“啼血”“哭啼”“凄切”等描写与鹰鹃声嘶力竭的叫声相吻合,故可推知子规应该为鹰鹃,但显然不是叫声柔和的布谷鸟。
   2.部分流传较广的民间传说
     布谷鸟传说
    (1)弟弟哭哥哥版
        各地说法不一,情节大致相同,即饥荒时兄弟二人经过艰辛寻找找到食物,哥哥把食物留给弟弟,弟弟却因听信谗言或不明真相而误会了哥哥,并直接或间接将哥哥杀死;后来弟弟明白真相,后悔莫及,痛不欲生,最终化成一只鸟呼唤哥哥,鸣声类似“布谷、布谷”。
    (2)侄女骂姑姑版
        这个版本主要流传在东北部分地区,大致内容为:一对孤儿兄妹闹了矛盾,妹妹因哥哥一句狠话心中难过,吐血身亡,哥哥得知妹妹亡故后悔而亡,只撇下盲眼的嫂子带着小女儿独自艰辛度日。一日嫂子去给丈夫上坟,忽然从草丛中飞出一只小鸟,称自己是妹妹,并向嫂子忏悔生前不该怨恨哥哥导致其夫妻阴阳相隔,嫂子连忙相劝,并让小女儿叫小鸟为“小姑”,哪知小女儿张口就骂“臭姑姑”,又说她害了她的父母;小鸟叹口气,说愿来世再做你小姑,隐入草丛不见了。
    (3)嫂子唤小姑版
        大致情节为: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嫁入了一户贫穷人家,丈夫跛脚又暴躁,婆婆歹毒又刁钻,只有小姑子比较善良贤惠。姑娘白天干活,夜间就和小姑子一起在菩萨前求告,乞求拜托这苦日子。终于有一天,天上突然起了雷,小姑子出门看是否是菩萨显灵,一出门就乘着彩虹被菩萨带走了;姑娘慢了一步追出门,一直喊着“姑姑等,姑姑等”,可最终还是没追上,后来化作一直鸟,在空中依旧叫着“姑姑等,姑姑等”。
        以上是关于布谷鸟传说的几个较常见的版本。
     子规传说
        《太平御览•周郡部•卷十二》记载:《十三州志》曰: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於蜀……时有荆人,是后荆地有一死者名鳖冷,其尸亡至汶山,却更生,见望帝。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为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  又云:望帝使鳖冷止水,而淫其妻。冷还,帝惭,遂化为子规。杜宇死时適二月,而子规鸣,故蜀人怜之皆起。
        关于子规的传说,大致可确定子规为古蜀王杜宇所化,但从记载中可见杜宇化为子规的原因有不同说法。在这个传说中,“子规”与“杜鹃”可换用。
三、可行性
优点:较为熟知,调查方便。
缺点:分布范围广,实地考察难度较大;民间说法混杂不一,源头早已流失,整理较困难。


蔡菁

TOP

我最喜欢的神

我喜欢的神还挺不少,比如圣子耶稣、孙悟空、菩萨、嫦娥、蒙古的腾格里长生天、龙王爷灶王爷、伏羲女娲、岐山山鬼和巫山神女、狐仙,还有景天……如果他也可以算“神”的话。
这里就拣一个相对最喜欢的说吧,说说孙悟空。首先,我家乡的人都比较喜欢把孙悟空叫成“孙猴”,单听这称呼就知道这只猴子在我们那的老百姓中间有多么受欢迎。其次,《西游记》是我看过的中国古典名著中最熟悉的,而孙悟空又是《西游记》人物形象中我最喜欢的,所以我对孙悟空可以说“感情”颇深。
孙悟空的经历可以简单划分成两段,前一段是他遇见唐僧前,后一段是他遇见唐僧后。还是拣我喜欢的,主要说说他遇见唐僧前那段日子。
遇见唐僧前的孙悟空可谓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我觉得这是他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最为自由的时期。虽然他最后成佛了,并且佛学认为成佛之后得到的才是真正的自由而无所依,但我总觉得这样一个鲜活生动接地气的齐天大圣成了佛,多少让人有点不舍——我无法论断这个结局是“可悲的”、“可惜的”或是别的如何如何,我不是佛,也未曾经历什么世事,既没有佛的思想境界也没有太多的人生经验,只能从一个小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说,我不舍得让大圣成佛,因为他成了佛上了天,地上就没有大圣了。
去年我把《西游记》电视剧翻出来看,觉得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最开始那几回,那是一个初创的时期,似乎一切都有着新生的美好;猴子们在花果山占山为王,没有争竞,也没有虚伪和逼迫,大家一起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不知老之将至”。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猴子大闹天宫时有一段是跟哪吒三太子对打,哪吒管他叫“妖猴”,他就逗哪吒说我已经活了几百年,你这孩子怎么还不懂礼貌呢——几百年,几百年里他都和其他猴子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而这种安稳和自足也正是千年小农社会中农民的心愿,仔细想来这是挺触动人的一点。
此外,好像在悟空的世界里很少有伤心事——他的确是爱憎分明的,也会生气会伤心,可似乎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张笑脸蹦蹦跳跳,包括动画片里的悟空和玩具悟空也总是一副神奇十足的笑脸,从没见过哪个悟空拧眉瞪眼吓唬人的,所以这样的孙悟空会莫名让人心情变好。俗话说,“挥拳不打笑脸人”,不管到哪惹事情,孙悟空的一张笑脸都会让天庭里天兵天将的“严肃整齐”显得有点滑稽,可能那些神仙会觉得很郁闷,但老百姓就觉着很新鲜很有意思,就会喜欢这猴子开开心心的性格,毕竟多笑笑对身体好。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猴子们似乎也比较爱美——悟空刚出世时在河滩上走,手里掂着一枝花;猴子们占领水帘洞后挨个进去参观时几乎每只猴子手里都有几朵花,洞里的藤蔓上也缠着花藤;孙悟空当上美猴王后头上刚开始斜戴着草编花环,后来换成了倒扣的半个菠萝,后来他就抢了龙王的漂亮翎子——这些都可以看出爱美的猴子其实也挺可爱的。
还有就是花果山的这一群猴子让我想到了梁山的108位好汉,因为他们都实在太团结了。牛魔王的兄弟混世魔王趁孙悟空上天之时去欺负猴子们,悟空回来知道后责问“为何欺我子孙”——他刚当上美猴王,就认为别的猴子是“子孙”了,唤别的猴子时就叫“孩儿们”,那意思很明显,他就是祖宗;有趣的是猴子们还都愿意听他的,乐乐呵呵地叫“大王”,一致对外,即便太白金星来了也不放过,把他当假想敌严加盘问,又抬着他送到孙悟空面前,估计把这老神仙吓得不轻。
唯一的遗憾是孙悟空“一辈子”没谈恋爱,也没有一个女性跟他有哪怕一点点关系。这一点跟武松挺像,武松也是一生未婚,远离女色;但对武松好歹还能想象一下他有家室之后的情景,说不定他们还会像张青夫妇或者受害前的林冲夫妇那样彼此恩爱敬重,而对孙悟空是一点想象也没有。孙悟空这只猴子不太适合谈情说爱。也许正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想象,孙悟空的形象才如此干净纯粹吧。


蔡菁

TOP

关于《白雪公主》的记忆

我小时候看的第一篇童话就是《白雪公主》,我妈给我讲的第一篇故事也是《白雪公主》,至今印象最深的还是《白雪公主》,所以就重点说说这篇童话吧。
最早的时候,我读到的故事情节基本上就是原版:白雪公主的妈妈坐在窗台缝纫,不小心刺破了手指,于是许愿希望有一个皮肤像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像黑檀木一样黑的女儿并且如愿,然后不幸去世;后母嫉妒公主的美貌,四次设毒计害她,而公主第一次被好心的猎人放走,第二次和第三次被小矮人救下,第三次被王子救,并且与王子相爱成了王妃;最后后母受邀参加王子和公主的婚礼,穿上烧红的烙铁舞鞋,一直跳舞跳到死。后来稍长大一点,又看到其他的版本,情节略有不同:有的说白雪公主是被王子吻醒而不是撞到棺材后醒来;有的故事里后母听说白雪公主成了王妃后发疯而死,而不是跳舞致死;有的说后母发疯后指甲头发疯长,变成了世界上最丑的女人然后躲进了深山再也不出来;有的故事干脆省去了后母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计谋,直接让白雪公主跑进森林,然后后母用苹果“毒死”了她;等等。后来看的很多版本大多被大大删减了,我小时候边读边觉得怪怪的,好像失去了些什么,却又不知道失去了什么。现在想来,也许删减后的故事相对粗糙了不少,我那时觉得“失去”的东西可能是曾经被我无意间注意到的部分,比如像“公主在小矮人的屋子里吃了每个盘子里的食物又喝了每个杯子里的水”这样的细节。之后就上学了,很多年没再读过童话,直到高中毕业时偶然看到一篇“揭秘《白雪公主》真相”的文章,里面说“后母”其实是生母,她许愿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儿是为了“母凭子贵”,重新得到国王的关注;后来害自己的女儿是因为发现国王和女儿偷情,女儿成了自己的“情敌”;她要公主的肝和肺是想做菜吃,因为肝和肺分别象征情欲和生命,而这正是她所渴望的东西;她得到猎人拿回来的假肝肺后马上又杀了猎人灭口;公主也并非温柔善良美丽可爱,而是任性蛮横,虐待仆婢,让后母穿铁鞋跳舞致死就是她和王子一起出的主意;公主与国王乱伦,躲进小矮人的屋子里后又与小矮人轮流相交;王子是恋尸癖所以想带走公主的棺材,王子与公主之间并没有爱情……天爷啊。这个“真相”完全颠覆了我那么多年对白雪公主的美好印象。美丽的公主身上隐隐出现了洛丽塔的影子,美丽的故事恐怖得让人揪心。也许“白雪公主”给我最大的影响有两个,一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记忆,一个是“真相”留下的阴影,相对而言我还是更偏爱儿时那种美好的记忆。即便那很可能是被删减变形后的假象。
我觉得,小时候读的《白雪公主》让我看到了三种东西:美、善良和希望。那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很美的,有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还有美丽的爱情,以及“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美丽结局——几乎任何一个小女孩都会做这样的公主梦,做很多年,这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向往美的本能。其次还有善良:善良的猎人放走了公主(虽然可能仅仅是因为公主的美貌);善良的小矮人收留了公主(很奇怪那时候怎么没想过公主一个小姑娘家如何跟一群成年男性同居在一间屋子里,公主住那么久难道不换洗衣服吗);善良的公主帮小矮人看家、做家务(长大后仔细读了文章发现这是小时候的自己想当然脑补的,文章里并没有说公主很能干);善良的王子带走了公主并且救醒了她(被王子一句“我会爱公主,没有她我也活不下去”感动得一塌糊涂,还短暂地思考了毒苹果要精准地卡在喉咙的哪个位置才能碰一下就出来);善良的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且邀请后母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小时候以为是以德报怨,直接忽略了后母痛苦的死法)。善良给我的强烈感动似乎把那些恐怖的细节冲淡了。此外,尤其重要的是希望——似乎《格林童话》中所有的女孩子都或多或少地遵循着一个套路:长得漂亮,心眼好,小时候被后母、生母或者其他什么人(以女性长辈为主)欺侮或陷害,受过不少苦,后来在好心人或魔法力量的帮助下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对于读故事的小女孩来说就是一种希望、一种憧憬,会让她有一种无理由的坚定的信仰,相信自己一定会遇到一个真命天子,那么即便在遇到他之前可能会受到各种苦难和折磨,也会坚持走下去。其他所有的美好记忆都可以建立在希望之上,因为虽然世界上充满了黑暗和恶,但正因为有希望,有一个美好的、可能成真的影像一直在人的脑海中飘荡,人才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这应该是我从小到大在童话中最大的收获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