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4小组研讨

我最喜歡的女神

我最喜歡的女神是媽祖,因為在澳門有很多是媽祖的廟宇,所以對媽祖比較熟悉和喜歡。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
林默娘的“裡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由於當地士宦的提議和宣導,朝廷也頻頻給予媽祖賜封,媽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聖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媽祖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她同樣隨著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TOP

澳門特色風物-葡撻

葡式蛋撻
葡式蛋撻,又稱葡式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撻。港澳及廣東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屬於蛋撻的一種,焦黑的表面為其特徵。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史鬥(Andrew Stow)將葡撻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後,隨即慕名而至者眾,並成為澳門著名小吃,最為代表的是Milktar's 蛋撻。

由來
最早的葡式蛋撻來自英國人Andrew Stow,他在葡萄牙吃到里斯本附近城市Belem的傳統點心Pasteis de Nata後,決定在傳統食譜上加進自己的創意,於是1989年在澳門路環島開設安德魯餅店,用豬油、麵粉、水和蛋,以及英國式的糕點做法,創作出廣受歡迎的葡式蛋撻。葡式蛋撻(葡撻)是澳門小吃中最有名的,特別講究烘焙技巧。深受食客喜愛。

流行
1990年代末期,葡撻以“葡式蛋撻”的名稱風靡港臺,眾多葡式蛋撻專賣店大量開設,包括肯德基等均趕上此一熱潮,葡式蛋撻頓時成為熱門商品,甚至導致蛋價上揚,雞蛋供應不足的地步。
自主研發葡式蛋撻
今日盛況雖已不在,但仍有忠實喜愛者。肯德基雖收掉葡式蛋撻專門店,但仍在店面提供葡式蛋撻。百佳超級市場全線的包餅部同樣有出售葡式蛋撻。

揚名
葡撻雖然是安特魯所創,然而揚名卻是拜安德魯和妻子的婚變所賜。1996年,安德魯和妻子瑪嘉烈婚姻破裂。
正宗的瑪嘉烈葡式蛋撻必須用手製作:精緻圓潤的撻皮、金黃的蛋液,還有焦糖比例,都經過專業廚師的道道把關,才臻于普通蛋撻難以達到的完美。真正的蛋撻必須有分層明顯。上桌的瑪嘉烈蛋撻的底座就像剛出爐的牛角麵包,口感鬆軟香酥,內餡豐厚,奶味蛋香也很濃郁,雖然味道一層又一層,卻甜而不膩。
瑪嘉烈離開安德魯另起爐灶,把原先屬於自己名下的店子改名“瑪嘉烈”,又落戶香港和臺灣,不經意地卷起了一陣葡撻旋風。後來手工蛋撻品牌 Milktar's 蛋撻工坊一直沿用至今。

TOP

格林童話感悟 劉可瑩2015213542

十大經典的格林童話,最熟悉的當然是《白雪公主》和《灰姑娘》。兩個故事的共通點都是:她們都曾遭到逼害與欺負,對待生活充满樂觀,對人真誠,最後都有好的結果。

這些故事都是伴隨着我們的成長,都是為我們的成長帶來正面的影響。小時侯,睡覺之前的床邊故事都是格林童話,媽媽說到最後就會講出故事的寓意,但是最後都是說到一半就會睡着。從而看出,格林童話故事與我們的生活與成長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我們會因為白雪公主和灰姑娘而相信只要我們真誠做人,到最後王子都會出現,告訴我們人生有起有跌,最後的結局都是美好的。

所以,格林童話的結局都是美好的,它強調好人有好報的信念。而現在我也相信這種童話式的結局,可惜世界的巨輪轉變得太快,有時侯面對惡意的時侯,童話故事的美好都會變得黑暗而可怕。童話在成長中可以給人力量,令人在故事中成長,哪怕世界再變,只要像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一樣心存善良,美好的結局一直都在等着我們。

TOP

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以梁祝一故事為例
梁祝愛情悲劇以象徵性團圓的結尾收場首先是受儒家和諧思想的影響。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神的協調融合,講究中庸、不走極端、適可而止、行而有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等,體現在美學上就是崇尚中和之美,強調理性與感情的統一,認為感情應受理性的制約,應“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這種美學思想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使他們不習慣展現強烈的感情。
因此,他們很少把悲劇推向極端,而是遵循“發於情性、止乎禮儀”的原則,
把它節制在理性能夠約束的範圍內,使之符合傳統的“中和之美”。

TOP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像——关于中国四大传说的女性视角

四大愛情神話傳說塑造的女性形象,涵蓋了中 國古代女性的愛情理想追求。她們是典型的天使女 神化身,彙集了以男權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對女 性性別形象的設計理想。她們是“男性期待的理想 的性別角色,滲透了父權文化所要求的道德信念、 審 美趣味和人性原則”。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英台女扮男裝同窗三載, 後來被山伯識破身份而去祝家求婚卻遭祝父拒絕, 悲憤而死,英台悲情感動上天而相隨化蝶。在這四大神話傳說的大致情節中,我們可以發現造成悲劇 的根本就是美好幸福的愛情被外在的因素如天帝、 家長、苦役和法海等的阻撓和破壞,並不是男女主 人公們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根據神話傳說,這些破 壞者們背後的“所指”就是嚴格的門第等級制度和 殘酷的勞役。天帝、祝父、秦始皇和法海代表了在 當時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利益。我們也從神話傳 說中看到雖然有強大的阻力和破壞力量,為愛情幸 福的理想追求和抗爭卻是很感染人的。“當我們觀 察‘四大傳說’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即 每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年輕婦女形象,而且構成她們性格的基本因素,都是集中表現於婚姻愛情問題上的叛逆精神”。恰恰就是這種叛逆和抗爭精神 才使神話傳說更加感染人,使人們對她們的愛情理 想深表同情,也有一種憤憤不平,對阻撓她們幸福 追求的天帝、祝父等深感痛恨。祝英台的“女扮男裝”,“自身相許”,白素貞的“風雨同舟”,“借傘提親”,“鎮江尋夫”,“勇鬥法海”,孟薑女的“千里尋 夫”,“投海殉情”,織女的“衝破天禁”,“下凡成親”, “熱愛人間”,都表現出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對阻撓 破壞愛情的惡勢力的抗爭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