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6小组研讨

补充楼上观点

1、传统童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童谣内容涉及时政、民生、文化、历史、教育、民情、风土、物候、特色饮食、地方物产等,是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的一个缩影。
2、  我认为可以简单一点直接研究武汉本地的民间童谣,如《官打巡强》《人背时》《月亮走》《夏九九歌》《打蹬蹬》等,这些童谣也是研究武汉方言、民俗、社会、教育、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的重要史料。

TOP

结合经典童话分析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一)成长的要素
1、生活境遇发生较大的变化
《灰姑娘》中的女主角在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后,整日被继母和几个姐姐欺压,灰姑娘一度十分沮丧,但是也正是自己生活境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开始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学会隐忍、学会乐观,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的动力。因此,生活境遇的变化对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2、好人拯救
在《睡美人》中因为巧遇仙女,公主所受的魔法被破解,而后王子相救,公主逃脱了魔爪;《小红帽》中,小红帽本已经被狼吃进了肚子里,却刚好遇到猎人经过而被救出,坏蛋也的得到了惩罚。因为生活中有了这一类好人的存在,似乎所有的事情都能化险为夷。

(二)成长所需的品质
1、舍己为人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互相帮助,舍己为人的品质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例如童话《太阳和小鱼》,故事中那条小灰鱼具有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它为了能给全世界一个带来光明的太阳,而去接近庞大的太阳,竟忘记了自己是一条脆弱的小鱼。小金鱼的故事能让儿童明白,只有为别人做事,为人们谋福利的价值观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价值观,就像小金鱼一样,只有不怕牺牲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人人都喜欢爱护的人。
2、勇敢坚毅
无论是在生活的哪一方面,勇敢坚毅的品格都无比重要,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例如童话《丑小鸭》中的主人公渴望美好,而艰难坎坷、冷漠无情在磨灭着它的希望,但它忍耐着,坚持着,不消减生存和发展的勇气,儿童在感受童话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吸取正能量,养成优良的品质。
3、乐观积极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是从未曾被击倒过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积极地向前迈进的人。在樵夫的故事中,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在他不断地辛苦建造下,终于完成了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有一天,他挑了砍好的木柴到城里交货,当他黄昏回家时,却发现他的房子起火了。左邻右舍都前来帮忙救火,但是因为傍晚的风势过于强大,没有办法将火扑灭,辛苦建造起来的木屋被烧毁了。当大火终于灭了的时候,只见这位樵夫手里拿了一根棍子,跑进倒塌的屋里不断地翻找着。邻居以为他正在翻找藏在屋里的珍贵宝物,然而过了半晌,樵夫兴奋地叫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邻人纷纷向前,一探究竟,才发现樵夫手里捧着的是一片斧刀,根本不是什么值钱的宝物。只见樵夫兴奋地将木棍嵌进斧刀,充满自信地说:“只要有这柄斧头,我就可以再建造一个更坚固耐用的家。”所以对有着积极心态永不服输的人来说没有失败,有的只是暂时的不成功,只要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困难很快就过去,成功迟早会来到!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三)如何应对成长考验
首先,面对每一次的考验时,把它当成机会的话就不会觉得是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后,结合上面谈到的成长所需要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这些品质能让你能更加轻松地度过难关,像上面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乐观积极、勇敢坚毅,即使是一时身陷囹圄,也一定会有希望出现。

(四)结合自身经历来谈
结合我自己来看,其实真正看的童话故事很少,更多的是由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动画片。在阅历还比较有限的孩童时代,童话确实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基础的,就是能够初步判断善与恶,这是在童话中最先学到的东西。童话中,经常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描写,于是大概就能知道尖嘴猴腮的人大多不是好人,主动给你好吃的糖的人大多也并非出于真心...基于此,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运用;除此之外,童话中被明显区分的善与恶,对我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件,能本能地判断其中的是与非,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TOP

民间故事改编成功案例1

1、《宝莲灯》199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动画长片《宝莲灯》,这是迄今中国最成功的商业动画片。
根据中国众所周知的神话传说改编,动画电影《宝莲灯》一面在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底蕴上采用了好莱坞式的幽默手法来与之打磨,更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使之对比很多中国原有的传统经典动画作品,显得耳目一新,而另一面《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天地在我心》、《爱就一个字》、一曲曲声动梁尘的配乐穿插亦使电影有着极为出色的情感带入,这无疑令一段本就感人至深的沉香救母在光影中得以了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现。

2、《三个和尚》 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制作的动画短片。
《三个和尚》采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动画特点鲜明,制作精致,极具中国特色,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TOP

民间故事改编成功案例2

1、《阿凡提的故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发行的一部木偶动画电影
片中全部是手工的小人,立体生动有趣,且每一集的时间也不长,采用木偶的形式使人物表现更为幽默夸张,极好的配合了故事的主题。

2、《鹬蚌相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3年制作的水墨动画片
吸收了水墨、折纸、剪纸等传统技艺的中国动画逐渐显示出中国风格,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创造了中国民族动画的辉煌。

3、《哪吒闹海》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
《哪吒闹海》成功地摆脱了原著《封神榜》的黑暗色彩,而是塑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美丽童话世界,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堪称出神入化,人物塑造也是极富神采,这是一个充满童真和童趣的电影。

TOP

民间故事改编成功案例3

1、《封神榜传奇》
《封神榜传奇》执《封神演义》之精华,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欣赏趣味为依托,在保留民族传统技法白描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西方国家先进的动画艺术结晶,是国内第一部运用数字化电脑技术制作的国产动画片,从而跳出了过去动画片的大平面模式,以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 势、富于冲击力的画面、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优美的人物群像让人耳目一新。

2、《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中国的第一部彩色动画片
片中的动物形象和背景既比较写实,又注意适当夸张,在艺术和技术处理上有显著进步。

TOP

家乡民间传说

平武报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城内,距绵阳市区184公里,距成都约300公里。报恩寺坐落在县城东北角,占地2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全称为“敕修报恩寺”,始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完工于天顺四年,迄今已有五百六十多年历史。报恩寺布局结构酷似北京紫禁城,相传为明朝英宗时,镇守龙州的世袭土官王玺,用重金招聘曾修建过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仿其形制,大兴土木而建的,所以又称 “深山王宫”。报恩寺由东而西,地势次第升高,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工艺精湛,是宫殿、庙宇兼而有之的旅游名胜。报恩寺于1956年被定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恩寺因其在结构形式和建筑艺术上提供了研究明代建筑上下承袭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被挂牌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报恩寺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优美的艺术造型、动人的故事传说吸引着四方游人。
   是“故宫”还是寺庙?
   长期收集并研究平武民间传说的冯安贵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长期流传在当地与报恩寺由来有关的故事:龙安府土官王玺,是一个专横残暴、贪得无厌的草寇大王。有年,他进北京朝贡,看见了故宫,被那里的花花世界迷住了,心想:我不如在龙安府修一座跟故宫一样的王宫,过一过皇帝般的生活。
   打定了主意,他就在北京城里暗暗收买了十名修过故宫的能工巧匠,乔装打扮成他的随从。回到龙安府后,他又抓了3000多民工,破土动工,大兴土木,修起了这座王宫。王宫修成后,王玺怕北京的皇帝知道后犯欺君灭族之罪,想把那十名工匠杀了。他的夫人动了恻隐之心,有心救护,就对他说:“菩萨托梦给我,这些人杀不得。”王玺本信佛教,信以为真,结果赏给每个工匠黄金二百两,并要他们起誓,绝不在外面吐露私修王宫一事。工匠们得了钱,感恩不尽,赌咒发誓后回到京城。这些工匠回乡后,隐居乡下,买田置地,修建庄园。一天,一个姓张的工匠在京城碰见了20多年前同修故宫的一个好友。两人久别重逢,谈起各自的经历。姓张的无意中吐露了在龙安府修建王府的情由。此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来传去传到了工部尚书的耳朵里。
   工部尚书听了这个消息,大吃一惊。按明朝的规矩,凡是修建大型建筑都必须经过皇帝批准,工部直接经管。要亲王、大臣以上的一、二品官才有资格修建王府。他彻查王玺,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六品官。于是工部尚书就把这事奏给皇帝,皇帝马上传旨下令,层层追查,顺藤摸瓜,把那十名工匠抓起来拷问。酷刑拷打下,工匠只得从实招认。
皇帝急传旨让王玺进京。王玺刚进京城,皇帝立刻召见他,大殿之上直问道:“朕听说你在龙安府私造王宫,可有此事?”王玺吓得冷汗直冒,百般抵赖,但做贼心虚,最后硬着头皮辩解说:“小臣触怒龙颜,罪该万死。”皇帝命令从牢里带出那十名工匠,当堂对质,王玺只得服罪。皇帝立马传旨:押赴午门斩首,示众七天七夜。又派钦差大臣速到龙安,剿灭王氏九族。
   王家原本家族根基雄厚,在京城和四川布政司做官的人不少。王玺斩首,皇上派钦差前往龙安府抄家,早惊动了王家在京城做官的人。他们立刻选出能干的心腹,昼夜兼程,换马不换人,把急信送到了龙安。王家得到消息,连夜商议对策,一个师爷很有心计,他说:“依我之见,要保住王氏家族,只有舍掉这座王府,改成寺庙,就叫它报恩寺。”于是王家连忙派人到成都等地请来泥、木、雕、塑、画各种匠人,日夜不停,加班加点,赶塑佛像。忙了三年,终于把各殿佛像一一塑好。
   钦差来到龙安一无所获,回到北京就向皇帝禀报了王玺并未修建王宫,而是修建了报恩寺的情由。于是,土官私造的王府,也就变成了皇帝准许修建的寺庙。
对于这个离奇的故事,史学家们并不以此作为判定报恩寺真实身份的凭证,支持报恩寺原为寺庙的一方引证历史文献认为,王玺其人“崇儒奉释,夙植善根”,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他借进京朝贡之机,以“古遗藏经无处收贮,恩无补报”为由,“保障遐方,祝延圣寿”为请,拟修建寺庙一所,上奏皇帝。帝念其心诚,破例允之。王玺奉旨而归,历时七载,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初步告成,代宗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王玺死后,其子王鉴袭职,继承先父“未竟之志”,继续修建。至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全部竣工。
   楠木原是官家皇木?
   但事实的蹊跷在于,宣德十年王玺奉旨修庙,11年后,大明正统十一年,圣旨又云:“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自古君无戏言,这一前一后的恩准之中,肯定埋有伏笔。从报恩寺建筑来看,有几处是明显触及了封建王朝的“红线”:其一,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据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其二,楠木堪称木中“金子”,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楠木被称为“贡木”或“皇木”,一般老百姓修建民舍时是严禁使用的,若用了楠木就是“僭越”,会招来杀身之祸。明代重修北京故宫进贡的楠木,主要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其三,龙图腾是皇家专属,虽然一些特殊建筑,如寺庙和孔府可以使用,但数量和形制有严格规定。报恩寺,在这几点上,都明显超出了常规。
从地貌学角度观之,平武,地势险要,据《龙安府志》记载:平武“地处万山之中,居高驭下,势若建铃,为川省雄郡,且更为会城之北障”。宋代诗人邵稽仲有《龙门故城》诗一首:“峭壁阴森古木稠,乱山深处指龙州,猿啼鸦噪溪云暮,不是愁人亦是愁。”这是对平武地区自然环境与交通现状的真实写照。而古龙安府置地,背依高峭耸立的箭楼山,面临奔流不息的涪江水,“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俨如蟠龙,昔日称为蟠龙坝。
   由此推之,我个人认为,王玺始修报恩寺时,虽是先准奏而动工,但王凭恃龙州“天高皇帝远”,交通不便,长期与外界隔绝的恶劣自然环境,不排除他在准奏后动了心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挂“修寺庙”之羊头实筑私人之宫殿。而报恩寺从今天的建筑格局来看,确是官署甚至宫殿的成分居多,王自小信佛,寺内便顺带修了些佛堂,这本为常态。历史上,也不排除王家父子在修筑报恩寺时,擅自采伐或者扣押了用以重修北京故宫的“皇木”这一史实。筑宫殿一事败露后,王家父子又不得已将之全改为寺庙,并在大雄宝殿的龙椅上立起“当今皇帝万万岁”的牌子,以保性命。之所以用“当今皇帝”四字,而不言明皇号,是因为报恩寺前后历经14年时间方全部竣工,其间明朝宫廷事变不断,皇位几易其主,王家便在称谓上想出了此万全之策。
楼台烟雨,岁月如风。面对报恩寺的真实身份,我们今天的一切推论只能是臆想,真实也许早已永远消失在大地,远逝于历史如风的虚无之中。

TOP

家乡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巫教”的来历
盘古造天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亮光,他是摸黑做的。摸黑就做不会有什么好事,做来做去,结果把天做小了。
后来伏羲皇帝做地,就看得见了。他做地的时候,也没看见盘古做成的天是什么样子,只照自己的想法做。做完一看,才知道他把天做大了。
天和地要合起来,天小地大,天就钙不住地。伏羲皇帝看看,一些地露在天外面,没有天盖着,就像没有帽子的秃头,太难看了。那咋办呢?
伏羲皇帝找了一些葛麻藤把地拴起来,用力一拉一挤一拢。地皱起来了,天就能盖住地了。皱起来的地方就成了山,凹下去的就是沟。所以现在地上有山川。
那时候,人的头上都还长得有角,有的像羊子的角往上冲,有的像牛角往两边盘,浑身上下还长着密密麻麻的毛,简直就和野兽没有什么区别。后来人找到了盐,吃了,渐渐地,毛褪了,角缩了,才有了现在的人样子。
地上有人和动物,天上有天王爷。天王爷管着地上的人和万物。
那时候马桑树长得很高,一直耸到天上。有一个猴子顽皮,顺着马桑树爬啊爬,就爬到天上去了。天王爷看见来了个猴子,就对它说:“你要耍就好好的耍,不要东翻西翻的。”猴子不听,到处乱翻,结果把天上装水的金盆子扮倒了,水一下子淌出来,都淌到了天底下。
地上顿时就洪水滔天。野兽淹死完了,人也淹死完了。只有一对姐弟,看到天下大雨,心里害怕,就钻进黄桶里去藏。后来,黄桶漂在水面上,漂了七天七夜,一直到水消了才出来。
地上没有人种了,天王爷就叫这一对姐姐兄弟配成对,才有了人烟。
四川这块地是盆子形,洪水淹天的时候,水不能出去。后来羌人的祖先大禹王就来疏河。他到处查看,发现有些地方的水在慢慢减少,就去找出水的地方。
大禹王走到巫山那里,发觉水是从巫山那里渗漏下去的。
巫山都是岩石,咋个能渗水呢?大禹王就找当地的土人问。
这些土人住在巫山脚下,穿得花红柳绿,奇形怪状,嘴里在唱,脚下在乱跳。大禹王问他们知不知道这里出水的地方。土人说,他们只要跳高兴了,什么都知道,不管生疮害病,生老病死都有办法。大禹王要他们帮忙找到出水口,这些土人就拼命地唱啊跳啊,唱高兴了,跳高兴了,土人就带着大禹王去找,果然找到了巫山下面有一条岩缝,水就是从这条岩缝里流出去的。
后来,大禹王看着这些土人跳起来,唱起来很高兴,无忧无虑的,还能起作用,就教羌人跳。由于最先这些土人是在巫山下跳神,后来学着跳的人就把这样的跳法叫做巫教。
《平武羌族民间故事》周晓钟 搜集整理
出 版 社:平武县民宗局
由一位学者采访平武县清漪江(平通河)中上游的豆叩,锁江,赤水(并入锁江),大印,山峰(现并入大印)的一些老人和李定全端公,乡村支客师,收集整理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