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10小组研讨

通过藏族和汉族的调查报告对比研究发现,汉藏呈现出这些差异:
(一)民间故事内容的差异性
调查问卷中显示出来,汉族儿童接触的民间故事中幻想故事占的份额是最多的,其次则是民间寓言,但相对的在影响个人成长的民间故事类型则是民间寓言。包括《揠苗助长》,《买椟还珠》等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在藏族的调查中也同样如此,儿童时期所接触到的多是幻想故事,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民间寓言。所以在影响儿童成长的民间故事类型上,汉藏两个民族都体现了受民间寓言的深刻影响。
尽管故事类型相同,但是故事内容却显示出差异性。
汉族较典型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都是以人作为寓言故事主角的,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做了某一件错事,并以该错事来表达一种相反的观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但在藏族教育类故事中,主人公多是动物。西藏动物繁多,人与动物关系密切,于是动物的故事就格外发达。而各种格言注解中,喜爱用动物故事来阐明哲理,如《萨迦格言》,《猫喇嘛讲经》,《青蛙与乌鸦》等都是短小篇幅,将动物的各种习性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结合在一起,从而引人深思。而这种以动物作为典型形象出现的教育故事会致使儿童内心对于动物甚至大自然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不是通过某一种故事教化的结果,是在长久的文化熏陶中产生的效应。相对的汉族儿童成长中则较会对人的社会性更为敏感些,这也是教育故事主人公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除了教育故事主人公的差异性,汉藏民间故事内容上一个更明显的差异就在于故事内容的宗教性。藏传佛教对藏族历史传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宗教典型化与民间故事本身又具有相似性。藏族传统宗教的发扬需要从民进吸取营养,与民间融合,从而达到传播的有效性,这就是以通俗的语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将深奥的宗教经义进行俗世化的阐释,便于民众接受和信仰。藏族儿童在幼时接受藏族民间故事影响时,就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宗教的熏陶,个人的改变继而也会形成群体的改变。汉族与藏族儿童长大后,思想上的差异性就可见一斑了。

(二)传播途径的相似性
对于民间故事而言,传播途径是十分重要的。民间故事的传播途径多是书本,口头,地方志等等。从上述调查来看,通过口头与书本获知的人是占有大份额的。而较之口头传播,书本传播又是占有相当优势。不论是汉族还是藏族人民,在孩童时期,最初领略民间故事多是从书本开始的。从书本当中学来有关藏族或者汉族的特色故事,从而开启有关民间故事的视野,推动个人的深度了解。

(三)彼此了解的不透彻性
汉藏两个民族,孩童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故事可能都会有或深或浅的了解,但是对于它民族的故事却只知甚浅。而这其中藏族儿童成长过程中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对于汉族民间故事的了解相比汉族儿童对藏族故事的了解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而这也就是体现出了汉藏儿童成长过程中民间故事了解的狭隘性,片面性。如果能了解尽量多的民间故事对于儿童视野的开阔,性格的形成都有极大的影响。

TOP

《青蛙王子》的故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道理就是不能以貌取人,外表是青蛙内在可能就是一个王子。如果仅仅凭借外在形象来评判一个人,那只能是失误。与人交往应更看重人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外在的穿着,样貌等。
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快餐消费越来越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去欣赏别人的内在品质,仅仅通过外在相貌的观察来评判他人,这也就导致现如今价值判断的缺失。

TOP

家乡民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大地遭受罕见旱灾,植物枯死,禽畜消亡,民不聊生。就在河流尚为断流之前,西河下游有一鱼群,却能未卜先知,为躲避这场劫难,它们决定沿西河溯溪而上,寻找栖身之地,以保存生命,繁衍后代。它们在两条体型较大,体魄健壮的红鱼带领下,选定吉日良辰,整肃队伍,开始了长途逆流跋涉,在行程途中,它们曾十八次选址憩息,但都没有定为栖身之所(这十八处憩息之地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西河十八弯”)。鱼群继续溯溪而上,直至胡山村流向新店村的一条河谷中,它们停止了跋涉的脚步,看这山川,山高林密,古树参天,花草遍地,涵养水源充足;观这河谷,河谷纵深较长、落差较大,怪石嶙峋,瀑布梯次生来,清潭上下环接。时而飞流下泻,响声震谷;时而流水潺潺,溪声婉转;时而潭波荡漾,清澈照人;时而鸟雀争鸣,歌声悠扬;石墩石板上可爽身观景,石隙石洞中可穿梭迷藏;河边藤树蔽日,谷中凉气袭人,真正是避暑避难栖身的好住所。鱼群历时三十三日,溯溪九十九里,十八次选址憩息,饱经坎坷艰辛,它们最终在此河谷中定居下来。一日,住在山头上一位年过半百的农人,为缓解旱灾带来的饥荒,与往日一样,带着网具和箩筐来到河谷中,想捞点河虾野鱼之类的,当他来到清潭边,突然发现潭里游动着大小不等、红黑相杂的鱼群,再下寻数潭,都是同样的情形,顿时农人又惊又喜,须臾又纳起闷来,于是他坐在石头上冥思起来:我在这河谷中捞了近三十年的河虾野鱼,却从未见到过这惊人的场景,这鱼群难道是天上降下来的吗?不,不是的,这日久干旱无雨,上天不会降下鱼群到凡间送死的,这一定是远方的来客,是来这幽谷中消暑避难、栖身保命的。既是这样,我不能难中行劫,捕食它们。相反,我要保护它们,保护了这鱼群,就是保护了鱼类种族,保护了生态自然。待这场灾难过后,它们繁衍了,必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美食。想到这里,农人打定了主意:保护它们,绝不让任何人捕食它们。在往后的相当长时日里,这位农人天天来到河谷看守着鱼群,看着、想着:鱼群选定了这河谷,并栖住、爱恋着这河谷,就给这河谷取了个名字,管它叫鱼恋河。两年时光过去了,旱灾过后万物也复苏了,一切生物步入了正常活动轨迹。农人依然如故地爱恋着鱼群。一天,他早早地来到了“鱼恋河”,放眼一望,眼前的一幕让农人傻了,一股诧意和失落感油然而生,身体一软就瘫坐在河谷中的石板上冥思起来:昨日还是满潭满潭的鱼群,今日为何只剩下两条体形大、体魄壮、颜色红的鱼了呢?它们是被人捕捞了还是自己游走了呢?冥思时农人不知不觉地倒在石板上睡着了,朦眬中梦见水中的两条红鱼游到了自己身边,望着他发出了美涣的语声:农人大伯你好,我们感谢贵地这样好的河谷,其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让我们度过了劫难,保存了生命;更感谢你及你的乡亲们,保护了我们兄弟姊妹,保护了鱼类种族。现在,我们的同伴们带着使命奔赴四方河流湖汊去繁育后代去了,我们两作为鱼群代表留下来,是因为我们不舍这里的好山好水好人缘,不舍这避难保命之地。我们虽然成不了仙,但要代表鱼类来报答这方热土,为这方百姓创造福祉尽我们的绵薄之力,直至终老……嗖的,一阵清风携带着瀑布泻下的花雨淋醒了睡梦中的农人,农人旋即坐起,神情不定地惊讶起来,农人回家后,把他经历的事情向乡亲们讲了,乡亲们都觉着这事儿神了,故事也就传开了,鱼恋河也就叫出来了,由于叫的人多了,后来的人就根据谐音都叫它渔洋河了。在往后的日子里,农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看护着这两条红鱼,还时常带些美食给它们吃,鱼儿越长越壮、越长越美,活像一对“鱼妖”。说来也巧,打那以后,这里方圆二十里地从未发生过天灾人祸,到处呈现出风调雨顺、鱼美稻香、牲畜成群、物阜民㝩的美好景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