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总结
通过对中西方童话的横向与纵向上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民间童话故事在人物形象、文化渊源、价值观、选材题材上都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而其中差异的部分又较为明显。
首先,相同之处表现在人物(动物)形象塑造片面化、极端化的问题,同时在描画人物形象命运的时候也表现出非常主观的善恶是非观念,很多时候善恶是非并非一个能够直接衡量的因素,因此人物的好坏全在于作者的主观认同。而且中西方民间童话故事的创造目的基本上都出于劝导从善、三观教育等,所以基本上能够看作是出于文化和政治上方便统治的目的。
与相对明显的共同之处而言,中西童话的不同因素可谓是既复杂也广泛。从形象塑造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西方童话无论是在主人公类型的选择上,还是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上,灵活性都强于中国童话,而中国童话比较局限在“好人好报”的故事模式中塑造道德楷模。但是正是因此,中国童话的道德教育功能比较强大,而西方童话中一小部分故事隐含着不积极的价值观。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因素造成的人文主义发展的不同,中西方童话的发展情况大不相同,中国童话重规训,重约束,重教养;而西方童话重趣味,重生动,重适宜。虽然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是与地域、社会、阶级、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的,不能片面看待,也不可以直接简单地进行优劣的划分。
虽然在文学中并不能以优劣对二者进行高低之分,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在群体接受的基础上而言,中国童话故事相较于西方童话故事劣势是非常明显的。根据面向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童话在民间文学的接受比例不是最高的,但在童话的接受上,大学生对于西方童话文本的熟悉度大于中方童话,而在流传程度上,中西童话各有流传较广和流传不广的作品,可见西方童话的接受和熟悉大于中国童话。同时,由于童话这个理念本身也并非发源自中国本土,因此在对于童话的定义认识上大家都在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尤其是对于中国童话和其他民间文学类型的概念不清晰。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现当代时期中国童话发展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困难,尤其是薄弱的文化产业导致童话的影视化发展相对不足,又反过来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童话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童话发展的不足,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才能走出自己的童话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