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结果分析
问卷结果分析
现如今,童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仍有较大影响。然而很多广为传唱的童谣中有很多反成长因素,并且不少童谣都出现了相应的改编版本。那么这些因素对于童谣的接受有什么影响,人们对其的态度如何。我们小组从民间文学课堂入手,着手调研,希望可以以小见大反应人们对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态度与看法。
我们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了107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可大致整合为童谣在民间的接受类型、传播途径以及对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认识与态度。以下就是针对具体问卷的具体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者有70%左右为女性,30左右为男性,以15-20青年为主,也有少部分儿童、少年以及中年老人,参与调查者绝大多数为汉族。
一 童谣在民间的接受类型和传播途径
1童谣在民间的接受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对《世上只有妈妈好》 、《丢手绢》以及《两只老虎》等这类或者感情色彩浓郁(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或者是具有游戏可操作性及表演性的(如《丢手绢》)童谣印象深刻;大部分人对《虫儿飞》 、《数鸭子》 、《粉刷匠》等原生意味浓厚的童谣也比较熟悉;但对于改编版或者是富有情爱色彩的童谣,如改编版的《丢手绢》、 《小小子》等,只有少数人听过或唱过,其接受度和传唱性都比较弱。
2 童谣在民间的传播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童谣都是通过朋友(同学、兄弟姐妹)、长辈以及老师教授等途径传播的,其中通过朋友(同学、兄弟姐妹)这一方式接触或了解童谣的人占最多数,除此之外,通过书籍、网络或者其他媒体设备方式对童谣传播作用很不明显。
3 童谣内容对其传唱持久力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对童谣印象深刻是因童谣自身具有朗朗上口、便于传唱的特点,除此之外,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是其易被人们接受,传唱性持久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少数人是因其内容戏虐搞笑以及便于记忆知识的实际功能对童谣印象深刻。
二 对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态度与看法
4 童谣中的政治隐喻色彩对其传播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于童谣中暗含的政治隐喻色彩持否定态度,甚至对其政治性的内涵非常反感,也有部分人认为童谣中的政治色彩对童谣本身无关紧要,无论童谣中是否暗含政治色彩,对童谣及童谣接受者来说,都影响不大,但是也有极少数人赞成童谣中暗含政治隐喻。
5 具有情爱色彩的童谣的接受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具有情爱色彩的童谣持否定态度,不赞成童谣中具有情爱色彩,少数人对童谣中的情爱色彩持肯定态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情爱色彩对童谣的影响并不大,童谣中的情爱色彩并不影响他们的传唱积极性。
6 关于童谣的情感色彩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同一首童谣的感情色彩判定意见并不统一。以《虫儿飞》这一童谣为例,大多数人认为此童谣带有悲凉的感情色彩,然而仍有较大一部分意见反应此童谣为平静或者温暖的情感色彩。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童谣的情感色彩基本上有着同一的固定看法,但是仍然会有其他意见存在,人们对于童谣还是有着出自个人的不同理解。
对于《虫儿飞》这一类大多数人认为有悲凉色彩的童谣,仅有较少一部分人认为此类童谣不适合儿童传唱,有过半的人认为此类童谣适合儿童传唱,一小部分对觉得情感色彩与是否适合儿童传唱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由此可知人们普遍认为童谣中悲凉的情感色彩并不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7 关于童谣改编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比较改编童谣而言更喜欢原版童谣;还有较大一部分人对于改编民谣的态度会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极少一部分人更喜欢改编版童谣。由此可知,绝大多数人对于原版童谣是十分认可的,但是也有部分人对于改编般童谣有所期待。
在对于人本对于改编童谣的接受方面,以对于《上学歌》的调侃消极改编为例,过半的人认为此类消极歌谣不利于儿童成长,应采取制止态度;然而对于此类改变歌谣仍有部分人呈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改编歌谣可帮助学生舒缓压力,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此类改编歌谣对于儿童成长并无较大影响。由此可知对于(消极)改编童谣是否适合儿童接受人本仍有分歧,此类问题仍旧值得商榷。
8 关于童谣中反逻辑内容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童谣中的反逻辑因素并不会影响童谣的传唱,仅有极少数人对此有相反看法。由此可知人们并不认为童谣歌词一定要遵循逻辑,这一因素对人们看待童谣的态度并没有较大影响。
总述: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更多的是积极的认可态度,对于改编童谣也有一定认可。因此童谣中反成长因素并不影响其在民间的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