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5小组研讨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5小组研讨

2课堂第五小组讨论帖
小组成员:黄染春,李欣朋,朱思弈,强珍,徐倩,马琦琦,王欧,王国睿,王康妮,石豫星

TOP

第5小组调研方案

东湖传说调研方案


组长:黄染春
组员:李欣朋,朱思弈,强珍,徐倩,马琦琦,王欧,王国睿,王康妮,石豫星
调研时间:2017.10.1-2017.11.20

一、调查背景
       东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4年前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湖北省博物馆五个片区组成,毛泽东爱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朱德曾在东湖磨山题写“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
       自古以来,武汉东湖就是游览胜地,有许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关于东湖的成因、东湖风景区内山水的故事,民间有许多神话传说。屈原“泽畔行吟”,楚庄王击鼓督战(清河桥古桥遗址),刘备在磨山设坛祭天,南宋诗人袁说友用“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赞美东湖,李白在东湖湖畔放鹰台题诗……近现代以来,九女墩、陶铸楼、屈原纪念馆、朱碑亭等历史文化遗址均在此。
       不仅如此,东湖一带,高等院校林立,可以说东湖集荆楚之风光、历史、文化于一身,但是却远不如杭州西湖知名度高。

二、调查目的
       此次对东湖传说进行调研,正是对东湖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发掘,寻找东湖传说的历史变迁与地域间的联系,探究武汉人文精神内涵中的“水”情结。

三、调查对象
东湖的传说、故事

四、调查内容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活动
1、采录区域内有关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文化氛围等。
2、要调查东湖形成的过程、时间,历史演变、人口构成与变迁、考古发现、古建筑、历史名人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信息。
(二)实地考察
对东湖风景区内的人们进行采访,获得有关东湖的传说故事、环境变迁、社会影响等方面一手资料,研究东湖传说背后的文化意蕴及形成。
1、采访
2、拍照、录像
3、向管理人员了解情况
4、当地资料
(三)实地采访
采访的过程:演述、采录、整理、重构。各部分分别形成影像资料或文本,以探究挖掘东湖传说、故事本身。
采访对象:工作人员,商家摊贩,老人,年轻人等。
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大致年龄、家乡等
2、来东湖的原因,长期/短期
3、对东湖是否了解,是否听说过历史上与东湖有关的名人故事
4、是否听说过东湖的传说、灵异事件等
4、是否知道与东湖的变迁和相关政策
5、去过西湖吗,与西湖相比觉得东湖怎么样
6、如果加大对东湖的开发,最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
……
(四)深入探究
1、故事对比——环境布局、情节单元、故事母题、社会接受、古代与现代的传说、共性与个性研究、集体与个体无意识研究等
(1)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情景
(2)行为:风格、思想、精神等
(3)内容:采录与整理、同一个故事、同一类故事等
(4)文本化与原生态:故事的流传变异、采录者的加工
2、特点——总结、归纳、把握民间叙事传统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1)内容特点:篇幅、思想内容、情节内容、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矛盾冲突、母题等
(2)主题特点:起源成因、意愿向往、自然和谐、现世生活等
(3)艺术特点:创作加工、描写方式、表达手法、叙事语言等
(4)地域特点:混合文化、文化崇拜、地域特色、身份认同、社会组织、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
……
(五)对东湖的开发与保护

五、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和走访交流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定向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对研究对象有深刻、直观的印象,又能保证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忠实性和整体性。
2、整体阅读研究法:将神话传说故事放在特定时空中考察,全面系统关照与传说故事相关的所有信息。
3、文献研究:查找现存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论文、整理的东湖故事集等,以帮助深入探讨分析。

六、调查安排
2017.10.1~10.9 查找文献资料
10.10~10.20 阅读东湖故事集,整理归纳要点
10.21~10.31 实地考察
11.1~11.10 整理材料
11.11~11.20 撰写调研报告

七、 队伍分工


[ 本帖最后由 黄染春 于 2017-10-2 15:36 编辑 ]

TOP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及其后人

我对西方的神的印象,就是古希腊神话里的那些天神,以及宗教中的一些人物。而对中国的神的了解,则是儿时听父母讲故事留下的记忆,比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神农尝百草……那时只是觉得这些故事很好听,但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课文中就有神话故事,但所做工作不过是解析字词,然后赞美愚公的锲而不舍或者精卫的执着追求,也着实提不起兴趣。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我有一丝困惑,因为突然感觉想不到一个我喜欢的神。
后来又仔细想了想,因为我没有怎么看过的神话方面的书籍,所以现在我对神的最直观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影视形象获得的。近些年,影视剧出现了不少以上古神话为背景作品,其中有一个角色是出现次数较多的——女娲后人,比如:《仙剑奇侠传》、《花千骨》、《古剑奇谭》等等。这些作品对于女娲后人的塑造,从收视率和热度来看,似乎是较为成功的。她们共同的特点是:绝美容貌,无边法术,灵气聪慧,忠贞不渝,这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还往往在男权社会中掌握着一定话语权。
除了上述特点外,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最欣赏和喜爱的一点,就是女娲及女娲后人们的”大爱“精神。她们的结局往往是悲剧,往往是为了拯救人类而牺牲爱情、牺牲自己,但同时这也是她们作为一个女娲后人的使命和信仰。我认为,神不同于人之所在,即是这种众生平等的大爱。他们爱生命、爱世间、爱天下人。这种胸怀和高度是人类无法达到的,我认为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中西方是共通的。


[ 本帖最后由 黄染春 于 2017-10-17 19:4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关于选题的讨论

我感觉这两个方向是这样的,如果针对东湖传说的某一类传说进行发掘,就是要比较深入一些,之前老师提到以前有个组做过东湖精怪的传说研究,如果是研究某一类传说,大家有没有想法关于研究哪一类?如果是区域研究,主要是归纳整理的工作,就是分区域研究(我也不知道这个要怎么弄……)。我个人倾向第一种。
希望大家下去想办法把东湖的传说故事看看,看过之后才能有更多的思路呀。

TOP

回复 13# 的帖子

关于你的这个思路我个人的想法是,首先,其它湖泊传说的资料怎么找?对比其它湖泊的话,要对比哪些湖泊呢?依据是什么?希望看到你进一步的思路。其次,“在原有传说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细节,提高感染力” 没太看懂……是要改编传说吗?这个好像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TOP

儿童成长要素作用从非自觉到自觉的转变

《格林童话》中的十大经典童话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关于儿童成长,通过阅读这十则童话故事,我发现它们体现着一些共同的叙事模式和价值导向,在引导着儿童成长之路的同时,《格林童话》也暗示着社会生活残酷、荒诞和滑稽的一面。
       儿童成长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1、历险、考验等成长环境。
       进入童话设定的成长环境有两种情况:自觉和非自觉。在《勇敢的小裁缝》、《灰姑娘》、《大拇哥》这几篇故事中,主人公都是主动进入历险活动中的,小裁缝和大拇哥是自己离开家去历险,灰姑娘则是自己争取了参加舞会的机会。而在《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中,小羊们陷入了保护角色(母羊)缺失的环境中是被迫的,小红帽给外婆送饭也是母亲的要求,还有白雪公主是在被皇后谋害的过程中躲入了森林中,开始各自的成长路途。
       事实上,我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种从非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当然二者也会同时存在。童年时代虽然有父母的保护,但是也会偶尔被放置于特殊的环境中,像童话中提到的孩子独自一人在家,让孩子送一样东西或者办一件事情等等情况,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会遇到,上述几则童话正是对儿童这种自我弱势认知的恐惧心理的放大。在我的印象中,有一次一家人出门去看元宵灯会,我一不小心和家人在人群中失散了,当时心里就非常害怕,不停地喊着“爸爸妈妈”,一边喊一边哭,最后还是一个邻居把我送回家的。其实就是当时看灯会的人太多了,很没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儿童就会产生一些冒险的冲动心理,主动寻找历险的机会,哪怕是一座假山、一个树洞,都是我小时候喜欢玩耍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将树的纹路、花草的排列看成是含有某种意义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想象力。
       成长环境中一定存在着某种危险因素,这其中不仅有真正客观存在的“坏人”,还有一部分属于儿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在面对危机时的自我想象。例如在《边城》中,当翠翠独自在河边看赶鸭子,却迟迟等不来爷爷的时候,她也开始发慌,怕河里的大鱼把自己吃掉,又想“万一爷爷死了呢?”。
       2、助手角色的忠告或帮助。
       助手角色是童话故事中必不可少的一类形象,他们往往在主人公面对危机或即将面对危机时,提供帮助或忠告。比如《青蛙王子》中的国王、《狼和七只小羊》中的羊妈妈、《勇敢的小裁缝》中好心的士兵、《灰姑娘》中的鸟儿和生母、《小红帽》中的母亲、《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等等,这些人物中有的是长辈的形象,有的是朋友的形象,还有的是路人形象,这些社会角色也都可能是儿童未来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助手角色”,这些帮助对儿童的影响同样存在从非自觉到自觉的转变过程。《青蛙王子》中的国王以他的身份和权威要求公主信守诺言,而小红帽则是在经历了失败后,主动认识到母亲忠告的重要性。她后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小红帽想:如果母亲说不要离开大路独自跑到森林里去,我就永远不该去。”后来她就没有上大灰狼的当,并除掉了大灰狼。
        3、凭借美貌(外在优势)、智慧(内在品质)或运气化解危机。
       《格林童话》里有不少关于公主和王子的故事,拥有极其貌美的容颜的公主,即使性格骄纵任性、不守承诺,也能获得幸福的结局,这实际上是引导儿童对美的追求。我觉得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童话认为外在美和内在美同样重要,拥有美貌就意味着一种天生的优势,是一种非自觉的因素,在童话中表现为获得王子的爱情、猎人的同情、小矮人们的喜爱、小动物们的帮助等等,而这种颜值倾向也确实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智慧是后天获取的,是儿童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当没有足够的美貌去化解危机时就强调智慧,这一点也更加符合中国的价值取向。在这十则童话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比较特殊,它从某种角度探讨了如何处理婚姻(家庭)关系,总结而言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渔夫虽然有一定的是非观,并不赞同妻子不停地向比目鱼索取的做法,但他每次都会在妻子的施压下去找比目鱼,每次都会夸赞妻子很美,并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也因此导致了悲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