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慧
专题版主
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经籍刻印、流通之场所,杨仁山居士在此讲学刻经40余年,刻印流通佛教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设立“祗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等佛教讲学和研究机构,造就了众多佛学人才,开中国近代佛学教育新风,对后来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影响深远。杨仁山居士之后,欧阳竟无及吕澂先生等,复创支那内学院,精研法相,影响广泛,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不辍创造了文化沃土,孕育了传统技艺瑰宝——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该项目在2006年被文化部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经院一道,于2009年,联合以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项目申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金陵刻经处与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传统的木刻水印比起初期活字印刷书本,其版面整齐、匀净、爽朗;比起现代印刷书本,其版面又有一种手工技艺的艺术韵味。在佛教看来,木刻雕版印刷书本版面也更显清净庄严,书本纸质柔软,字大悦目,版式疏朗,非常适宜于佛教信众端坐诵读的特殊需要。金陵刻经处自创办之初,就采用了木刻雕版水墨刷印的方式来印行佛经。杨仁山居士去世后,金陵刻经处继续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刻印流通佛教经典,一直延续至今。传统的木板雕刻水墨印刷与佛教经教的具体结合,催生了今天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呈现的一种方式就是广为佛教界称许的“金陵本”版式。创设伊始,杨仁山居士从便于流通、利于弘传的角度出发,没有沿用卷子式、折子式,而是参照《嘉兴藏》的做法,采用方册本的样式来刻印流通佛经,因为方册本便于携带、阅读。金陵刻经处刻本统一开本,为每筒页20行、每行20字、用老宋字体,成书长25厘米,宽16厘米,内页天头6厘米,地脚2-2.5厘米。金陵刻经处刻印本不仅不是简单的翻刻,而且还统一加句读、分段落,以便于读者理解。金陵刻经处刻本选本严格、校勘精审,加之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教界学界各方特称之为“金陵本”,太虚大师曾称之为最佳之版本。金陵本的版式直接推动了佛经刊印版式的传承发展,较好地适应了佛教信众的阅读习惯,为佛法弘扬提供了更好的方式。
刻印佛像是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又一精湛呈现。金陵刻经处雕刻的佛像非常精妙,是近代版画艺术精品。杨仁山居士以《造像量度经》及古版佛像画为依据,请当时的著名画家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图”、“释迦牟尼佛像”、“弥陀法会”等十八种佛教图像。这些佛教图像,雕刻精细,形神毕具。
目前,金陵刻经处保存有12万5千余块经像版,呈现了内容丰富的佛学经典,展现了美仑美奂的佛像造型,古老的木板雕刻水墨刷印技艺与经像版雕刻技法在这些佛教法宝完美结合,孕育了广受赞誉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通过这些佛教法宝,我们深深感觉到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承载了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的厚重历史,独特的人文价值跃然纸上。
二、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工序与现状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刻版、印刷与装订。
(一)刻版
1、底样:底样全用老宋体字,要求“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钩如皂剌,捺如锹”。
2、上样:将经处理的棠梨木板用水浸湿,再将样纸覆盖在木版上,待样纸半干后,用手指将纸质轻轻地一层一层搓去,将黑墨字迹留在木版上。
3、雕刻:先将木版上涂一层菜油(可使木质疏松,易于雕刻),然后发刀(刻字的左边),再挑刀(刻字的右边)。要求“发刀深透,挑刀快速”。
(二)印刷
将经版放在托版上夹紧,帚子将墨汁均匀涂刷在经版上,将宣纸覆盖其上。纸张上版,上下大小,全靠目测经验,版框处的天地头都有一定的标准:“三分脚子七头分”,就是上面天头留七分,下面地脚留三分。用擦子在宣纸上反复压擦、揭下,印刷完成。
印刷要求:“用墨匀净四角到,中缝黑。”视版片新旧,加减用墨:新版墨宜重,老版墨宜轻。拿帚子应均匀、平整、力足,宜用软劲。
(三)装订
1、分页:将每本书所印的散页按页码顺序排好。
2、折页:将每页按版芯中缝线对折。
3、撮齐:将书外口撮齐,要使“外口对齐如刀切”。
4、捆扎、压实:将一摞上下各放一块用木板,用绳子捆扎、压实,至少24小时后松开,使折页平整。
5、数书:检查折好的书有没有缺页、破损、页码顺序等问题。
6、齐栏:将书本每页中缝黑口地脚的横栏线对齐。
7、串纸捻:在装订线偏里的位置上下各打一眼,串上纸捻,使书本初步固定,书页不产生移动。
8、贴封面、封底。
9、配书:一部书如果是多册,将其按先后顺序排列。
10、切书:将书黑口之外的三面切齐。
11、打眼:将书背处打上装订孔眼。
12、线装:用针线将书装订起来。
13、贴签条:将书名签条贴在封面上。
14、装函套:一部书为三册或三册以上的,另做函套,函套外再贴函套书名签条。
近年来,根据流通的需要,原有技艺中的经版修复技术日显重要。刻经处现存经版多为清末民初刻印,时间较长,刷印较多,由于磨损、虫蛀、霉变等多种因素,导致部分经版小面积(一般为10-20字之间)不能正常刷印,新刻经版也时间较长,经版修补就越来越重要,这项技艺也运用越来越多。修补时将损坏或磨损部分铲除,镶上同质木片,打磨后雕版,即可刷印,既保证了生产流通,也延续了经版的使用,这一技艺也日益成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建国后鲜有使用的佛像刻印技艺也逐步得到恢复。传承人马萌青通过资料记载和不懈实践,尝试着恢复佛像刻印技艺取得了初步进展。目前,几名传承人均基本掌握该项技艺,已经可以翻刻小幅经版。由于缺乏画工和技艺恢复仍在不断精进中,新刻佛像版仍有难度。
查看详细资料
TOP
Powered by Discuz! 6.0.0 © 2001-2007 Comsenz Inc.
Theme designed by LinStyle.cn | CnTheme Designer's works
Processed in 0.041857 second(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