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第四期: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古歌主要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其中,《铸日造月》提到冶金技术,反映青铜文化打下的烙印;《砍枫香树》描写里老断案,展现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管理机制……整部史诗以口传心记为传承手段,全诗属五言体结构,押苗韵,长达一万五千余行,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并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诗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人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其中尤以王安江歌师为代表的“王安江版苗族古歌”为经典之作,他用大半个人生,以乞讨为生,追寻苗族的古歌旋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被人们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守望者。
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
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演唱者多为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可以几天几夜地连续表演。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版了古歌的苗文文本,有节选本,也有全本。值得敬佩的是,古歌中表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哲学思想。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以台江为例,在全县13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无几,只有二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传承古歌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紧抢救保护,苗族古歌这一民族瑰宝将最终在世间消失。
古歌虽然在苗岭深山代代相传了几千年,却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识。新中国成立后,田兵、唐春芳、今旦、马学良等民俗学家经过反复搜集、整理,于上世纪末出版了不同版本的苗族古歌。
台江县为了将"苗族古歌及古歌文化"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2001年成立了"台江县苗族文化保护委员会暨申报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几年的努力,台江县已收集到的苗族古歌有5大组、近6万行、近30万字,编写、出版了以苗族古歌为主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一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